分享

芳华园 从广州走向世界

 我家住在瘦狗岭 2020-11-25

芳华园内错落有致,景色宜人。(资料图) 

 


芳华园立面图,图片辑自王缺《巧筑园林播芬芳》一书。
 

 
芳华园内的酌泉漱玉山亭,图片辑自王缺《巧筑园林播芬芳》一书。

 

  
余荫山房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
 
 

  广州,史上的那些个第一

  广州是一座花城。从地理上看,广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 雨量充沛,草木常绿,四季鲜花。她也是第一个同时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特大型城市。

  花草佳处,人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就高。这种要求发展到极致,就凝聚成精美的园林。岭南园林被认为是中国三大园林体系之一,拥有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享誉国内外的“四大名园”。在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传播到当代国际方面,广州做出了突出贡献——1983年,广州园林局设计的“中国园”在联邦德国举办的慕尼黑国际园艺博览会上,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国际金奖的园林。它也是我国在国外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露天园林,是近现代中国园林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国务院把建园参展的任务交给了广州

  1983年,“中国园”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建筑技艺轰动了欧洲,180天展览共接待800万人次。经国际园艺展最高评选委员会的3次评选,它获得了本届园艺展所设的三枚金质奖章中的两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金奖”和“联邦德国园艺建设中央联合会大金质奖”。主办园艺展的慕尼黑市长基斯勒赞叹说:“中国是园林的摇篮,中国园是我们园艺展上的一颗明珠!”

  今天位于广州市解放北路的兰圃内的芳华园,就是当年先行建造的这座中国园的样板园。芳华园平面布局以水体为中心。建筑物有照壁、景墙、月门、拱璧、亭、台、榭、阁、厅、堂、轩、舫等等;还有由篱垣、花卉、树木组成的四季景。小桥、流水、警石等与绿化相结合,互为渗透,汇集了中国古典园林和南方园林的特色,景观深远。

  从原广州市园林局副局长、中国园建园总负责人王缺的回忆中,我们可以一窥当时中国园诞生的全过程。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国际园艺展,它是由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会员组织举办的国际性园艺盛事。此组织的总部设在巴黎,每年都组织举办国际性园艺展。当时的联邦德国每隔十年都会争取举办一次,1963年、1973年都在汉堡举办,1983年的展览定在慕尼黑。这一届盛况空前,有23个国家参加室外展,17个国家参加室内展。亚洲地区有中国、日本、印度、泰国、尼泊尔等国参加室外展。

  1980年8月,园艺展负责人马克斯博士就本次园展到广州洽谈。1981年4月,基斯勒一行来华访问时表示,1973年汉堡园艺展日本夺得金牌,影响很大,使大家对东方园林很感兴趣。这次要超过汉堡园艺展的影响力,只有请中国参展才能实现。后经国务院决定,将建园参展任务交给了广州市园林局。

  “这是个奇迹,给人以美好的幻觉”

  1981年11月,以广州园林局李世浩局长为组长,王缺、温志明为副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成立了。一向极关心园林绿化事业的时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副市长林西亲自过问,并组织知名专家莫伯治、佘畯南等一起研究参展方案。时任国家城建总局副局长秦仲方组织了汪菊渊、孙筱祥、郑孝燮等国内知名园林专家教授,对方案进行审评。这是一个强大的团队。

  在研定园名时,王缺建议的“芳华园”被采纳。他回忆,之所以提名“芳华”,是寓意此园将如香花一样散发出我国园林艺术的芬芳。

  经过各方努力,芳华园的所有构件如期备齐,总计98吨,分装成728箱,再合并成8个集装箱,分三批运抵慕尼黑。1982年9月,由王缺、郑祖良等8人组成的芳华园技术组,抵达慕尼黑负责建园指导工作。王缺回忆,名义上是指导,实际上很多工序都得自己来,因为德方人员完成不了。作为技术负责人的郑祖良和绿化负责人的吴泽椿,两位年过六旬的老专家也和年轻人一样攀高爬低,搬石弄瓦。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芳华园石景主要选用岭南特有的英石及黄蜡石。最初中方说要自己运石头过去。马克斯曾极不理解,生气地说:“难道整个德国也找不出符合你们用的几块石头?”但后来中方特意陪他看了中国的一些园林景石布局,他转而改口说:“一块也不要少,一块也不能少!”

  自9月24日至10月28日,芳华园的建园工作终于圆满结束。芳华园位于园展西片亚洲区内,东邻印度园、西倚尼泊尔园、南面泰国园、北对日本园。面积不足一亩地,仅540平方米。

  就这样一座小小的园,却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当地媒体这样评价:“这是个奇迹,给人以美好的幻觉。”“如果说,日本的园林引人冥想,那么,中国的园林却令人心旷神怡。在这座园林里,每走一步,都可以看到一番新的景色。亭台、花草、树木、壁窗、泉水,组合得如此美好,以至每隔一米,都呈现崭新景象”。

  充分汲取传统 大胆创新突破

  根据王缺先生的宝贵记录我们可以得知,芳华园的设计建造有很多突破。“芳华园的设计既要汲取我国优秀的园林传统特色,又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有所创新”,王缺指出,“所以不能照搬古园,也不能各色纷呈、杂乱无章,要因地制宜、构园得体。”按传统,黄色琉璃瓦只能用于皇家园林,但为使芳华园建筑与蓝天白云对比更鲜丽,不拘于此,采用了黄琉璃瓦。为避免建筑色彩过艳导致耀眼杂乱,且为更好凸显岭南园林特色,建筑梁柱的颜色选择了栗色。

  园的游览线路以水体为中心,绕水而行,引伸出90米有余的最长的游览线,“水从堆山叠石上的亭下石缝中溢出,形成飞泉涧石,水自泉出,飞泻入湖,湖面明净开阔,位于园中部。到了夜晚,月色更增添了景致。”园林植物除采用我国原产、特有种类及栽培技艺,遵循传统中按不同植物的形、色、姿、香及季相变化进行配置外,还兼顾我国喜将植物拟人化、人格化,为特定的情境赋以特定的寓意,如山坡上“岁寒三友”的运用,沿途梅丛竹径、牡丹坛及盆景、盘槐、白皮松、老干紫薇的设置。

  楹联、匾额、篆刻、书法,这些中国园林里必不可少的点染,“鬼佬”们看不看得懂?事实说明是没问题的。为了芳华园,知名书画艺术家雅集研讨并挥毫,园中书法均出自秦萼生等名家手笔。如景门廊横匾“入趣”,定舫匾额“临碧”,山亭入口的“酌泉漱玉”都是极美妙的点景。各景所选对联也都经过了精心构思,如“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淡著烟云轻著柳,竹边台榭水边亭”,“半槛泉声三径月,一亭诗境满湖云”,令人心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