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1159

 随缘522 2020-11-25
喉中作呀呷声,痰粘咳嗽,胸膈短气,胁肋坚胀
赤茯苓丸
【处方】 赤茯苓3两,旋覆花半两,桔梗3分(去芦头),桑根白皮1两(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百合半两,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微炒)。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喉中作呀呷声,痰粘咳嗽,胸膈短气,胁肋坚胀。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枣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六
 
 
 
 
 
 
 
 
肠痹。腹满喘争,小便不利,大便飧泄
赤茯苓丸
【处方】 赤茯苓2两(去黑皮),白术2两,桂(去粗皮)2两,木香1两,诃梨勒1两(煨,去核),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焙),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肠痹。腹满喘争,小便不利,大便飧泄。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
 
 
 
 
 
 
腰椎间盘突出足足折磨了我3年,一个土偏方,没手术赶走了
一两榆钱加一瓶高度白酒,加适量的水一起煮,大约煮沸10分钟,加红枣二两将其搅拌均匀后,将毛巾浸透热敷背后肩颈部等酸痛部位,榆钱水热敷以热而不烫为宜,每天进行一到两次,熬煮的榆钱水可以反复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再次加热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加入一百克白酒,用到第三次时要换药,如此这般,热敷一周左右,腰椎间盘突出症就会消失。
 
 
 
 
 
 
手术治腰椎间盘突出有没有风险?其实手术治疗也不能根治
手术治疗就是把突出的椎间盘推回去吗?
对于手术治疗的作用,并不是将腰椎间盘突出的部分“推回去”,由于腰椎间盘的纤维环自愈能力差,一旦破裂就难以恢复,故目前没有将突出的腰椎间盘复位的方案,而是以摘除突出椎间盘,解除神经压迫,消除患者症状为首要目标。
 
 
 
 
 
 
 
 
一味草药治股骨头坏死
杜仲煲汤前,不是和其他汤料一起下锅,而是先要将其置于锅里,微火小炒,并洒上盐水炒至微黄。盐味咸,入肾经,和杜仲同用,有助于发挥其滋补肝肾的作用。
把盐炒过的杜仲,与洗干净、用开水焯过的猪腰一起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1000毫升,先武火煲沸,后改用文火煲一个半小时,加适量精盐调味便可。
 
 
 
 
 
 
脾湿太过,四肢肿满,腹胀喘逆,气不宣通,小便赤涩
赤茯苓丸
【处方】 葶苈4两,防己2两,赤茯苓1两,木香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脾湿太过,四肢肿满,腹胀喘逆,气不宣通,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煎桑白皮汤送下。
【摘录】 《医学发明》卷六
 
 
 
 
 
 
五膈气滞,宿食不消,呕吐酸水,腹胀不能下食
赤茯苓丸
【处方】 赤茯苓1两,陈橘皮3两(汤浸,去白瓤,炒),大麦糵1两(炒微黄),桂心2两,干姜1两(炮裂,锉),人参1两(去芦头),神曲2两(炒微黄),木香1两,诃黎勒皮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五膈气滞,宿食不消,呕吐酸水,腹胀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
 
 
 
 
 
 
 
痰饮气痞,风眩头痛
赤茯苓丸
【处方】 赤茯苓(去皮)、槟榔、枳壳(麸炒,去瓤)、白术、半夏曲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痰饮气痞,风眩头痛。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后温生姜汤送下;或风眩头痛,则食后荆芥汤下。
【摘录】 《御药院方》卷三
 
 
 
 
 
 
 
五草方治疗淋证(尿路感染)
[方药组成]风尾草30,白花蛇舌草3.车前草10白茅根30g,马鞭草15g.旱莲草15g.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湿通淋,
[服用方法]上药加水煎点2次,药液服匀后分2次早晚温服。日服1剂,3~7天为1疗程。服药期向注意多饮水、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总辛热制激之品,牌冒虚寒者慎服用。
[应用小结]淋证(尿路感染)临床表现以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涩痛为特征,可伴有发热、腰痛、血尿、口苦口干等症状。病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病因为湿热蕴结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本方以凤尾草、马鞭草、车前草清热利湿,通淋止痛: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早莲草、白茅根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清热凉血、利湿通淋之功。该方味少价廉,应用方便,对各种急性尿路感染、慢性尿路感染急性发作、急性膀胱炎等,以膀胱湿热为主要病机者,均适应,疗效显著。
 
 
 
 
 
 
消瘤汤治疗子宫肌瘤经验
组成:党参,半枝莲,黄精,焦白术,当归,红花,桃仁,海藻,益母草,石见穿,夏枯草
【按】子宫肌瘤属中医“积聚”、“症瘕”等范畴,病因尚不明确,西医认为它的发生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受雌激素刺激有关。由于子宫肌瘤生长较快,当供血不良时,可以发生不同变性。肌瘤愈大,缺血愈严重,则继发变性愈多,易早治疗。中医认为此乃气滞血瘀,瘀阻胞宫而成。治宜活血化瘀、清热软坚,方中半枝莲、石见穿、夏枯草、海藻等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化瘀、软坚散结之功,且能化瘀不动血;当归、红花、桃仁、益母草具有养血活血化瘀作用,红花、益母草还有收缩子宫平滑肌作用;本病易见虚象,根据中医扶正以祛邪,驱邪不伤正的原则,用白术、黄精、党参等性味甘平之物,可生津养血,补脾益气,可增高红细胞数量,并有收缩子宫作用;海藻能促进病理产物及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且含有抗凝物质,具有抗凝作用。
 
 
 
 
 
心衰,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福音-仙枣汤
仙枣汤,即仙鹤草加大枣汤。仙鹤草100—120克,大枣20—30枚,再加五味子10—15克。可以让你的心脏迸发活力。仙鹤草叫脱力草。一个人脱力了,可以迅速把气给补回来。药效相当于黄芪一样。
如果仙鹤草,黄芪,五味子,大枣加在一起,则效果更佳。对于心衰的病人非常适合。
 
 
 
 
 
 
 
补肾逐瘀汤治疗青春期原发性痛经
组成:丹参、菟丝子、巴戟天、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香附、延胡索、肉桂、甘草
【按】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经本于肾,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肾气强盛,则天癸至。子宫胞脉系于肾,故冲任之根本在于肾,肾气充盛,肾阴阳充盛平衡,则月经正常。原发性痛经常见于青春期女性,此时期女性多为肾气不足,冲任气血调和能力较弱,肾阳虚,则气血运行无力,不通而瘀;肾阴虚,则精血少,不荣而瘀,故“不通”及“不荣”可同时存在。《景岳全书》有云:“凡妇人行经腹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故在临床上对原发性痛经的辨证,多为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治疗上应以补肾逐瘀方为主。补肾逐瘀方中以菟丝子、巴戟天、肉桂补肝肾,温肾阳,丹参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臣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以香附、延胡索理气止痛,最后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温补肾阳、活血化瘀止痛之效。
 
 
 
 
 
 
 
 
 
 
脚气冲心,烦闷膝痛
赤茯苓汤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石膏1两,犀角屑1两,升麻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木香1两半。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脚气冲心,烦闷膝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1盏,加竹沥半小盏,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胸痹连心气闷,喉中塞满
赤茯苓汤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细辛(去苗叶)1两,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枳壳(去瓤,麸炒)1两,栝楼实(去皮)1枚,桂(去粗皮)3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胸痹连心气闷,喉中塞满。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破),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如人行5-6里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膈间留饮,呕逆头眩,短气多渴
赤茯苓汤
【处方】 赤茯苓1两(去黑皮),柴胡1两(去苗),枳壳1两(去瓤,麸炒),白术1两,槟榔(锉)1两,人参半两,旋覆花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3分,半夏(汤浸7遍去滑)3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膈间留饮,呕逆头眩,短气多渴。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煎之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胸胁短气,妨闷不下食
赤茯苓汤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人参3分,前胡(去芦头)3分,桂(去粗皮)3分,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半两,柴胡(去苗)半两,甘草(炙,锉)1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胸胁短气,妨闷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2个(擘破),生姜5片,煎取7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肝劳虚寒,胁痛胀满,气闷目昏,不思饮食
赤茯苓汤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桔梗(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白术半两,鳖甲(去裙襕,醋炙)2两,桂(去粗皮)3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肝劳虚寒,胁痛胀满,气闷目昏,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消肿病,进饮食。主喘嗽
赤茯苓汤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大腹子(锉)1两,五味子1两,桑根白皮(锉)1两,紫苏茎叶(锉)1两,人参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消肿病,进饮食。主喘嗽。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个,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缩阴汤方
缩阴汤方:阴魂草50g、断血流15g、节节开30g、土茯苓15g、蛇舌草12g、栀子10g、公英15g、萆薢10g、垂盆草10g、瓜蒂10g、红狼木3g、黄柏15g、芡实15g、玄参12g、甘草3g、升麻3g。20剂。
外用:紫草50g、仙鹤草30g、马头草30g、金钱草30g、地风黄30g香油泡一周后擦阴处,日2次。可惜的是2月后阴处变得奇小,此妇装处女重操旧业。
 
 
 
 
 
 
 
 
 
湿气越大呼声越响,止呼噜除痰湿
前几天,我的后台上,有一位朋友跟我说,他有打呼噜的毛病,问我该怎么办。
 我问他,体重多少?
 他告诉我一个数字,很扎眼。
 我回复:“减轻体重是最好的办法”。
 关掉后台,我陷入沉思。
 实事求是地说,睡觉打呼噜,本身不算病。如果打呼噜算病,那十四亿中国人,恐怕没有多少不是病人。
 但是,这个读者,因为打呼噜而向我诉苦,必然是因为这个事儿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和身体。
 由此,我想到一个病,叫做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这是什么病?简单理解,就是一个人睡觉的时候,被呼噜憋得无法正常呼吸,导致呼吸暂停。因为呼吸暂停,所以当闭阻的气道被冲开的时候,呼噜声就特别响。也因为呼吸暂停,导致大脑乏氧,患者第二天会困倦乏力、胸闷、头晕、四肢沉重、记忆力减退。还是因为睡梦中呼吸暂停,患者可能中途被憋醒。
 总之,在患者看来,因为这打呼噜,浑身难受,睡觉也睡不好。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有严格的诊断标准。读者朋友要是对这方面有所怀疑,可以到医院的耳鼻喉科做一个检测。
 在这里,作为中医人,我想告诉你中医是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类疾病的。
 来,你看一张方子:
 制半夏10克,陈皮9克,茯苓15克,甘草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苍术10克,石菖蒲12克,郁金12克,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桔梗6克,杏仁10克,苏子12克,厚朴10克,浙贝15克。
 这个配伍,是我那些年参加业务学习的时候,从学习资料上摘录的。它其实是二陈汤化裁,用于治疗痰湿内阻、肺气壅滞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我之所以摘录它,是因为它所针对的患者,相对多见,而且是容易被干预的一群患者。如果说,对他们而言,减轻体重是最好的办法,那么上述配伍所体现出来的思路,可能是减肥之外,退而求其次的办法了。
 什么是痰湿内阻、肺气壅滞呢?
 简单说,这类人的形体特点之一就是肥胖,有些甚至是重度肥胖。腹围、颈围都严重超标。日常饮食喜欢肥腻之品,脉弦滑,苔白厚而腻,舌体胖大,舌质淡红。平时,可能会觉得胸闷、痰多、腹胀、便溏。睡觉的时候,打呼噜特别响,被憋得好久上不来气,甚至被憋醒,白天乏力、倦怠、嗜睡,脑袋不清醒。
 对这类患者而言,显然就是脾虚湿盛,痰浊内蕴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浊上升入肺,阻滞气道,造成打呼噜特别响、睡眠中呼吸暂停的现象。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就是他们的气道,被痰湿浊邪给堵住了。所以痰湿越大,呼噜越响,呼吸越困难,全身越难受。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健脾、化痰、理气了。
 你看上头的配伍,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这个是二陈汤的意思。二陈汤,是中医治痰之总剂,我以前讲过的。其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消痰,茯苓健脾利水而除痰。在这个基础上,用党参、苍术和白术健脾,增进脾胃运化之能,杜绝生痰之源。郁金、旋覆花、杏仁、苏子、厚朴理气消痰。代赭石重镇降逆,消痰火,浙贝化痰,桔梗利咽,石菖蒲开窍醒神。
 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健脾、理气、化痰的配伍,用于典型的痰浊内阻、肺气壅滞的的患者。
 当然,中医里的方法,不光这一个。
 痰浊壅阻,肺气失常,日久会带来气滞血瘀的毛病。这就需要酌加活血化瘀的东西。有的人,病程日久,会出现肺、脾、肾三脏皆亏的局面,还有的人发展到最后,出现心肾两虚,阳气不足的局面。这个时候,都需要重新审证、立方。
 因此,我前面提到的配伍。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但是,这些,我认为,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让体内的痰浊,聚积到阻遏呼吸的程度?
 我曾经见过一个因为睡眠呼吸暂停而备受折磨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帅小伙,很苗条。后来,就是因为爱喝啤酒,喜欢吃烧烤、大餐,结果体重越来越大,一米七多的身高,220斤的体重。他睡觉的时候,常常呼吸暂停,为了能把这口气喘上来,前胸和肚皮此起彼伏、努力挣扎。那一幕,看得别人都心疼啊。
 怨谁?怨他自己。谁让你把自己活活吃胖了?当别人劝他减肥的时候,人家还振振有词:我就算再胖,也不运动!
 所以我前面提到,再好的药,都不如你自己提高认识,适当运动,控制饮食,逐步减轻体重。这个病,说白了,就是一个馋病,一个懒病!把这俩毛病克服了,没有不好的。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治疗膝关节寒痛及家传秘方治关节疼痛
膝关节寒痹,亦称膝关节痛痹,是痹症的一种,指寒邪偏重的膝关节痹症,临床上较为常见,以膝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患膝发凉,得温减轻,遇冷加重为特征,关节不红不肿,有明显压痛点,关节活动多受限,此病好发于秋冬季节,或于秋冬季节加重。本病治疗较为棘手,目前主要以中医保守治疗为主。笔者采用平乐正骨历节风方配合中医其他疗法治疗膝关节寒痹,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治疗方法
外用膏药
平乐正骨二乌散,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各等分;用法:共为细末,每次50g,蜂蜜调敷膝关节处。
内服药物
平乐正骨历节风方,组成:当归12g,杭白芍12g,黄芪24g,党参12g,云茯苓12g,防风12g,桂枝6g,制川乌6g,制草乌6g,葛根9g,鸡血藤15g,忍冬藤12g,茺蔚子6g,丹皮9g,羌活6g,炒薏苡仁15g,桑寄生10g,黑杜仲12g,川断12g,五加皮10g,甘草5g,葱白3寸,生姜3片。用法:煎药1小时以上。每日1剂, 2次分服,每次250ml,连服14天。服药后注意事项:服药后再温服白粥一碗,盖被以发其汗。
讨 论
痹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名首见于《黄帝内经》,有 “历节病” 、“鹤膝风”之称。膝关节寒痹,亦称痛痹,属痹证中的一种类型,其致病原因主要以寒邪侵袭为主,《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寒气胜者为痛痹。”。其病因病机关键在于人体素体不足,正气虚弱,外卫不固,腠理疏松,风寒湿邪乘虚而人,以寒邪为甚,阻滞于肢体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关节失于濡养,引起疼痛。在临床上治疗本病通常应用补虚、祛风、散寒、除湿为治疗原则。平乐郭氏正骨认为本病之素体不足,关节在于肝肾亏虚,故在治疗本病上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温经通络,祛风除湿之剂。
平乐正骨历节风方系平乐郭氏正骨祖传验方,具有补益肝肾,益气养血,温经通络,祛风除湿之功效,是膝关节寒痹常用方,疗效确切。
作者: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陈利国
这两个秘方,疗效相当的好,确实治好了许多的病因此,我们世代相传,视为秘方,轻易不肯示人。现在接受了党的社会主义教育,认识到这是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作风,是极应革除的。所以我愿意把这两个秘方公开介绍出来,使它广泛的为病人服务。同时在大跃进高潮中,作为给人民的献礼!
 
 
 
 
 
 
月经不调——导痰顺气方
(组成)川芎4.5g,当归9g,制香附9g,川牛膝9g,石菖蒲4,5g,制胆南星4.5g,白芥子3g,法半夏4.5g,枳壳4.5g,白茯苓12g,焦白术9g,青皮4.5g,陈皮4.5g。 (功效主治)化痰导滞,行血通经。主治:积痰下流胞门,闭塞不行,或肥人脂满,痰涎壅盛,月事不行。 用法:水煎服,一天一剂,两煎混混匀,分二次服。 (方解)朱丹溪云:“经不行者,非无血也,为痰所凝而不行也。”庞安常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证治准绳》谓:“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方中白术燥痰湿而补脾元;枳壳泄痞闷而消积滞;二陈为治痰要药,化痰理气,运脾和胃,加胆南星、菖蒲祛痰宣壅,开窍通闭;加白芥子辛散利气,温通豁痰,兼搜皮里膜外之痰湿;用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润燥而不腻;加香附理气调经;加牛膝引血下行,通利冲任。使气行水行血亦行,痰饮既去,经脉已通,气血流畅,月事以下。 (加减)气郁胸闷,加广木香3g,瓜蒌皮9g 。 *血郁腹痛,加延胡索9g,丹参9g 。 *血虚眩晕,加柏子仁9g,枸杞子9g,鸡血藤9g 。 *纳谷不馨,加谷芽12g,麦芽12g,焦六曲9g 。 *肝郁乳胀,加柴胡4.5g,广郁金9g,穿山甲9g 。 *面热升火,加炒知母6g,炒黄柏6g,左牡蛎30g 。 *烦躁易怒,加淮小麦15g,川黄芩4.5g,生甘草4.5g。
 
 
 
 
 
中医讲究什么呢?
中医讲究什么呢?这个问题须与西医相区别,西医讲究的是人体的物理结构、细胞、细菌病毒的直观研究;而中医讲究的是人体的脏器气血、邪气的运动规律,把人体看成一个小宇宙丶小地球一样,与大宇宙的相互关系。因此提出了阴阳五行术数为基础的“四诊八纲”,即通过四种方法的诊断,来了解确定人体现时状况是处在“八纲”中的哪一纲,从而断定病的性质和用药的方向。另一方面,药性的区分也按“八纲”原则来分,而不象西医用化学生物学来分解药中的组成成分,再用以杀毒灭菌,这是两种天壤之别的医学方法。
所谓“八纲”,就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通过望、闻、诊、切四种方法,了解到人体的状况和病邪,性质是阴的、寒的还是阳的、热的,是正气不足的虚症还是邪气过余的实症,病邪在表还是在里等情况来定性,以此为基础来用药。比如:病邪在表则用辛凉或辛温发表的方法,将邪气驱出体外;邪在里,如中焦肠胃实邪,可用苦寒泻下性质之药,引导邪气就近从下大便排出;若其人表有邪而中气虚,则须先补中气,再发汗等等,可见中医讲究的方法就是:道法自然,道法天地。天地调理宇宙气机平衡的方法,正是中医所效法的方法。中医方法不重杀毒灭菌,而重在调理人体內部的阴阳五行平衡,间接达到排毒菌于体外而治病。因此中医对药物的分类不去分析药物的化学组成成分,而是注重药物的阴阳五行性质,即升降浮沉平之性,以适应中医治病的原则。可见,中医是一种立足点更高的、多维度整体的医学,不象西医仅盯着病毒细菌的微观、局部、片面、无视人体内部关联的现代西方科学,即说西医是不成熟的医学。
 
 
 
 
 
 
息积,胁下气逆,满闷妨胀
赤茯苓汤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大腹(锉)半两,高良姜1两,吴茱萸(汤洗7遍,焙干,麸炒)3分,诃梨勒(煨,去核)1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息积,胁下气逆,满闷妨胀。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腹服,日晚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妊娠痰饮不除,胸胁支满,呕逆不思饮食
赤茯苓汤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两,前胡(去芦头)1两,白术1两,紫苏1两,半夏(汤洗7遍)半两,大腹皮(锉)半两,人参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妊娠痰饮不除,胸胁支满,呕逆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煎取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小儿惊热,神气不安,手足掣缩
赤茯苓汤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1分,凝水石(研)1分,龙齿(研)半两,石膏(碎)1两,麦门冬(去心,焙)3分,升麻3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惊热,神气不安,手足掣缩。
【用法用量】 1-2岁儿,每服半钱匕,水3分,竹沥3分,同煎至3分,去滓温服,早晨、晚后各1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九
 
 
 
 
 
 
治疗小儿吐涎唾
卢某,男,8岁。
【辨治经过】
因泛吐涎唾半年于2001年1月22日初诊。
患儿半年来口中经常泛吐涎唾,间有腹痛。余无所苦,大便尚调,眠食均可。苔薄腻,脉细滑。
从脾不摄津治疗。
处方:太子参10g,炒苍术6g,陈皮6g,茯苓10g,法半夏12g,厚朴4g,乌药6g,益智仁10g,淮山药10g,藿香、佩兰(各)10g,吴茱萸1.5g。14剂。
2001年1月22日复诊:口泛涎唾已减大半,腹痛未再发作。苔薄黄,脉细滑。守运脾化湿原法继进。
原方改苍术9g,加石菖蒲6g,14剂。
【体会】
1、临床上,有些患者症状特别多,难以抓住主次,影响辨证;也有些患者,症状很少,似乎也不容易辨证。如本例只有泛吐涎唾一个症状,辨证有些棘手。此时,需要根据中医理论,按照中医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涎唾属于五液,涎唾的摄纳能反映津液的运化状态。
泛吐涎唾,是由于津液运化失常、不能敷布所导致,主要责之于脾胃。脾虚不能统摄津液,津液就会上泛,表现出来就是涎唾。《内经》说,“脾在液为唾”,对本病有所启发。
2、运脾摄津,理气化湿是治疗本病的主法,方选二陈平胃散加味。方加吴茱萸和太子参配合,实际上寓有吴茱萸汤的意思。
吴茱萸汤主治肝胃阴寒,浊阴上泛。“干呕,头痛,吐涎沫”,是选用吴茱萸汤的辨证要点。
处方中还用到了乌药、益智仁和淮山药,实际上就是是缩泉丸。缩泉丸本来是治疗肾虚遗尿的方子,由于遗尿和泛吐涎唾都是由于津液代谢障碍引起的,都和津液的失摄有关:脾气失摄则唾涎,肾气失约则遗尿。
脾与肾,一为先天,一为后天,关系极为密切,病理上常相互感应,相互影响。因此加用缩泉丸治疗泛吐涎唾,属于异病同治。
3、临床处理疑难病症,一方面要善于运用中医理论,深入分析病因病机。病机即明,则治疗有法,如本例对于脾胃和泛吐涎沫关系的辨析,就颇有示范意义。
其二,要牢记并灵活应用中医的名言警句“脾胃为津液之本”(《注解伤寒论》)、“脾在液为唾”(《内经》)“干呕头痛吐涎沫,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若能熟记并理解这些经典条文,本病辨析和治疗的疑难问题便迎刃而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