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历代散文发展演变

 柴柴520l70gxfx 2020-11-25

历代散文发展演变(先秦到清)

1.先秦两汉

叙事(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说理(诸子)散文:论语、孟、庄、荀、韩非子

2.

1)西汉

说理(论证)散文:贾谊《过秦论》

史传(历史)散文:司马迁《史记》

2)东汉

王充《论衡》《潜夫论》、班固《汉书》

3.魏晋南北朝

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

4.  唐:古文运动:韩柳

5.宋: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

6.元:唐古文运动的继续

7.  明:唐宋派、小品文

8.  清:桐城派、阳湖派

先秦历史散文:春秋:前 770 — 前 475;战国:前 475 — 前222

繁荣的原因

①经济方面: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加上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国富兵强;

②政治方面:周王朝日益衰微,逐渐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

③文化方面: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纷纷而起。有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编篡历史文献,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至战国,社会空前繁荣富强又空前动荡混乱,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汲取史鉴。于是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这样以平易文体写成的历史著作,从而也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代表作:

A.尚书

又称《书经》,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它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是上古官方文件的汇编。《尚书》原有一百篇,孔子篇纂,并为之作序。秦火后,《尚书》暂绝。汉初,出现了今古文不同的传本。《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所记基本上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文字古奥迂涩,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其中虞书、夏书,盖后人伪托。

艺术特色:

1、文字古奥,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就是指这个特点;

2、多数以论说为主,夹叙夹议;也有一些以叙事为主的篇章,质木无文;

3、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

B.春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按照鲁国国君在位的时间先后纪年,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14 年(前481)间鲁国及周王朝、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他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语言准确而简明。

艺术特色

1、记事很简略,一件事往往只用一两句话来记录,但却能通过词语的选择和曲折的笔法表明作者的爱憎和褒贬,这就是所谓“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2、记事过于简略,未能全面反映春秋时代的社会生活。质木无文。

C.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全书 21 卷,分别记载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史实。

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前 1000-440)。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主要记录一些历史人物的议论、对话、辩驳,缺少对历史事件全过程的系统纪录,重在通过人物言论揭示历史事件中治乱兴衰的经

验教训,而不注重历史事件本身的具体描述。

艺术特色

1、 从总体上看,《国语》质朴平实,但各篇文字风格也不尽相同;

2、 文学价值虽不及《左传》,但有的篇章亦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较浓的文学色彩。

D.左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等,是配合《春秋》

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 27 年,比《春秋》多出 13年。

《左传》“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对后

世的叙事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艺术特色

1、文学性的裁减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文学性的裁剪,是说它既叙述了历史事

件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蕴涵意趣,很少看到那些缺乏情趣与形象的枯

燥乏味的流水帐式的史事记述。历史事件的故事化、情节化,是说《左传》在叙述史

事时,常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描绘他们的语言、行为和彼此间的关系,有的甚至

带有小说、戏剧色彩,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左传》在叙写历史事件时注重刻画人物,优秀篇章的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更可注意的是,《左传》不仅能够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够写出性格的发展;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此外,描绘战争场面简洁生动,寥寥数笔,极为传神;

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E.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 240年(前 460-220)。书中记录了战国时期许多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的活动,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战国史的重要文献。西汉末,刘向对其进行了整理编订,仿《国语》体例分国编次,列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等12册共33 篇,并定名为《战国策》,属国别体杂史

艺术特色

《战国策》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两汉以来的史传文和政论文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体现出战国策士们纵横捭阖、剧谈雄辩的纵横家气质。策士们铺陈扬厉、夸张渲染的游语说辞,对后来辞赋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描绘人物,形貌毕肖。《战国策》以人物游说活动为记事中心,刻画了各类人物,其中最传神的是策士形象,如苏秦、冯谖、荆轲等;

4、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战国策》中的巧妙比喻和寓言故事极多,且为人所熟知,如狡兔三窟、唇亡齿寒、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这些比喻和寓言的使用,不仅令事理明白如画,也是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

百家争鸣诸子散文

①经济方面: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加上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国富兵强;

②政治方面:周王朝日益衰微,逐渐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

③文化方面: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纷纷而起。一些有责任心的读书人纷纷出谋划策,贡献出自己的思想,游说,著述,聚徒讲学,希图解决种种不良的社会问题。“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其中,在当时或其后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这四家的代表作,大约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①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基本为语录体篇章,质朴无文;

②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③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总起来看,这些散文作品,繁简不一,文体有别,风格也各有特色。其发展趋向,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而就文学色彩来看,《孟子》、《韩非子》,尤其是《庄子》应受到更多重视。

汉代散文创作主流及发展演变

汉代散文创作的主流,就文体说是政论文;就文风说,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但主流之中文风有所变化,主流之外也出现一些值得称道的作品(如西汉中后期,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桓宽的《盐铁论》等)。大体说来,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而为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再变而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而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风几度迁转。散文的行文造语也在东汉后期向着骈俪方向发展。

代表作: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赵晔《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

魏晋南北朝

建安魏晋时期,散文一改汉代散文的经学气息,打破桎栲,形成重抒情、重文采的创作倾向。并为南朝骈文的成熟打下基础。经过南朝文人的努力,骈文在对偶、用事、辞采、声韵四个方面都以臻极致,为中国文学又创造出一种新的美文文体。北朝政权则

在汉化以后的道路上迈进,创作出像《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这样的散文名著。

建安散文

①内容上不再是重复和敷衍经义,而是注重抒发情怀,言之有物;

②形式上摆脱了引经说教的枯燥拘束,变为注重文采,渐求骈俪;

③风格上,建安文章的作者都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如曹操清俊通脱,曹丕隽丽流畅,曹植气

盛辞华,孔融诙谐高妙等,都各有千秋。犹有特色者为曹操。

正始散文

①正始时期,玄风大畅,波及文坛,便是谈玄的论文大量出现,善谈名理成为一大内容。

②另有一部分针对司马氏黑暗政治恐怖和虚伪提倡名教进行讽刺和抨击的文章。这些文章,

“师心以遣论”,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

两晋散文

①与太康诗坛相类,西晋文坛也是注重形式技巧的讲究,以繁缛绮丽为特征。

②东晋受玄言诗影响,文采趋于平淡,然亦有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五

柳先生传》等佳作。

③两晋散文成就最高者,仍为潘岳、陆机。

④自建安以迄两晋,散文沿着重艺术特质的方向发展,尤其在形式技巧方面的进步更为长足,

为南朝骈文的成熟铺平了道路。

南朝骈文

1、骈文的特征: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

但与狭义的散文相比有明显的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2、南朝骈文发展成熟过程:①刘宋时期可视为南朝骈文正式形成的时期,此时骈文的四特

征都已具备。②齐梁以后,是南朝骈文的成熟期,此时声律说已发明,骈文更是进入了俳偶

精工、用事绵密、声律严整、辞藻丽靡的阶段。③骈文至徐陵、庾信达到高峰。

北朝散文

①北朝散文沿着汉文化传统观念发展,尊崇儒学,偏重实用,其创作注重经世致用,而且文

采斐然。 《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②北魏统治者好勒石纪功,北碑多为散体,大量的碑版促进了北朝散文的发展。北朝不像南

朝那样以诗歌繁荣著称,而是以散文繁荣为特色。

唐朝散文

1、唐代散文的发展,以中唐古文运动为一大转折。在此之前,主要以骈体文为主,此后散体的古文一度站了上风,带来散文的文体、文风的变革。韩愈、柳宗元所写的古文,代表了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2、到了晚唐,散体古文趋于消沉,四六骈体文复兴,只有讽刺小品文时而闪射光芒。

中唐古文运动

性质含义:“古文”这个名称是韩愈提出来的、相对于骈文而言的一个名称。发生于中唐的古文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在文体、文风、文学语言诸方面提出由骈体向散体文体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领袖人物是韩愈、柳宗元

运动起因:

1、中唐的古文运动是借助于儒学复古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情况有密切关系。

2、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更直接原因,是受文体文风自身演变规律的支配,与唐代骈体文的发展有关。骈文是唐代初期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但随着文风的发展变化,对骈文去赘典浮辞、明记事言理的实用化提出了迫切要求,所以一经韩愈、柳宗元倡导,便形成一个全面进行文风文体改革的运动。

理论主张:

1、“文以明道”的观念。这个提法,是韩愈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从而确定了“古文”创作的指导思想。

2、“不平则鸣”的口号。韩愈把“明道”与对现实的批判联系起来,增强了散文创作和理论等方面的思想性和现实性,使文体的革新能够成为现实。

3、“唯陈言之务去”的主张。韩愈所讲的“陈言”含义较广,骈体文的浮辞丽语、古老的经典之言都是陈言,反对因袭、模拟,要求从字句到文章全面创新。

4、“文从字顺”的主张。这是韩愈在文章语言方面的文学主张。

5、柳宗元的文体革新意见大体与韩愈相似,但不如韩愈那样系统简明。他所倡导的“文以

明道”只是指明创作方向,强调文学为“道”服务时应根据文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发挥不同

的社会作用。另外,他对文采的重视比韩愈突出,较注重散文的文学性和审美特征。

意义影响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从理论和实践上打垮了当时骈文的统治地位,造成了一种精炼畅达、富有表现力的新文体,树立了古文在文坛的权威,使散体文于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代,奠定了我国此后散文发展始终是杂文学的方向,而且直接启示了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如韩愈所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陈言务去、文从字顺等论点,指导了后来无数古文家的创作,直到今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运动结果:

古文运动在韩、柳之后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与古文运动的局限和晚唐骈文的复兴有重要关系。

北宋散文(诗文革新运动)

1、北宋初期的文学基本上处于沿袭晚唐五代文风的过渡阶段,承接晚唐五代文风余绪,盛行骈俪声偶之辞,未能自出新意。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柳开等人倡导的文坛复古倾向、王禹偁对诗风、文风的革新、杨亿等人的西昆体等;都为宋代文学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作了铺垫, 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揭开了序幕。

复古守正以求出新,是宋初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柳开是北宋复古革新思潮中最初觉醒的儒者代表,既显示了“文”“道”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同时也预示了两者本质上的某些对立和最终的必然分裂。田锡更具文人气质,代表了五代文气习染较深的文学之士对改革文风的自觉。穆修则在搜求校刻韩、柳文集方面功不可没。但复古思潮在北宋初期并未成为主流,仅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少数几个作家先驱自觉的阶段。

2、北宋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不仅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而且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究“气格”,产生“以文为诗”的现象,所以人们又习惯于将这场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在这场运动中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他对梅尧臣、苏舜钦的推崇、对王安石、曾巩和“三苏”的褒扬提携,有力推动了北宋文学的发展,使宋代士风、文风发生根本转变,宋文、宋诗得以开创新元而自具面目,独树一帜。

3.理学大师朱熹的诗文创作和文学主张,在当时也颇有影响;南宋中期文坛可分为 2 派,一派是讲事功的功利派,以陈亮和叶适最为有名,文章与苏轼较为接近;一派是道学派,以朱熹、真德秀为代表,师法欧阳修和曾巩。在道学派中又分出来以吕祖谦为代表的论文一派,既以文贯道,又讲究章法,实为唐宋古文的谪嗣与正宗。至南宋末年,许多散文寄寓作者不甘亡国的壮烈意气和黍离悲感,显得特别肯切、沉郁和悲壮,造就了南宋散文最为光辉的篇章。

元代散文

1、蒙古开国文臣(一代词臣):耶律楚材。

2、元文两大家:姚燧、虞集。

3、元北方两大儒:刘因、许衡

明代散文

明代散文的基本走向是在“文”与“道”、“情”与“理”的相互对峙和交锋中向前推进发展。

1、明代前期:道统势力的影响要大于文辞的追求,宋濂即是明初道统文学观念的代表。

2、明代中期:道统与文采分庭抗礼、平分秋色的时期。唐宋派即是散文领域道统一派以创作实践回击文采一派的产物。

3、晚明时期: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小品散文中得到彻底贯彻,标志着明代散文最终以“文”对“道”、“情”对“理”的胜利而告终。

清代散文

1、创作数量:与诗词相同,清代散文的数量也远远超过前代;

2、从质量上看: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清代散文与骈文的争奇斗艳,而制约两者之间消长变化的则是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和强调文学独立价值及抒情功能的进步文学观念之间的交锋和对峙。

3、从时间上看:清初散文的走向主要是正统文学观念在封建政权的支持下扭转晚明的鲜活文风,同时骈文则在酝酿中兴;清代中期则是作为正统文学代表的桐城派的崛起并统治文坛,同时骈文也出现中兴,并形成与桐城派散文分庭抗礼的局面。

【简述“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的区别以及对清代散文演变的作用】

1、清初散文作家可分为两派,一派以清初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被称为“学人之文”;另一派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被称为“文人之文”

2、“学人之文”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主张文章应当言之有物,将散文作为“纪政事”、“察民隐”,宣扬自己政治观点和学术主张的工具,故而形成了清初散文质实和致用的文风。“文人之文”对散文的认识不象“学人之文”那样强调社会意义,而是更注重其自身的文学渊源,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对扭转明末文风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3、经过清初“学人之文”和“文人之文”的努力,明代后期散文的放诞和华丽文风已经基本上被荡涤肃清,使在晚明受到极大遏制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重新抬头并很快再次居于文坛统治地位,对清代中期桐城派的产生起到了具有过渡性质的历史性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