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走着走着,便走散了

 李怡楚 2020-11-26
01
有个数字叫做邓巴数,数值为150。
它代表的意思是,穷尽个体极限,我们一生之中能够密切交往的人数,不会超过150人。
我们的大脑能够妥善处理的人际网络,最大容量便是这个数字。
当有新成员切入进来时,必然会有旧人悄无声息地退出。
 
即使这150人中,我们还会做进一步的精选,分为一般关系与亲密关系。
一般关系大多依附于某种特殊的环境,被动形成的社会关系。
一起上学成为同学,同一家公司共事,生意来往的合作伙伴,在该情景中互相配合,本质上是资源的交换,以及必然会有一个关系平衡点。
当特殊场景消失,比如大学毕业了,同事离职了,或者一方过度侵犯对方的利益,以及某一方失去了合作价值时,这种关系会自然而然地淡去。
对于这类场景里的分别,人们安之若素,习以为常,并不会去追问和反思。
 
02 
我们的亲密关系主要有三种,亲情、爱情、友情。

亲情有天然的血脉作为纽带,是一种无法割舍、不可变更的社会关系。
很多时候,子女逐渐长大,迎面撞见的正是父母的衰退和固执,无可避免地形成代沟与分歧。
双方僵持多年,当子女终为人父母时,便能逐渐体会到上一代的苦心与睿智,重新回到他们的身边。
即使是儿子背离父亲的案例中,俄狄浦斯的弑父情结,其实骨子里仍是仰望他、挑战他、消灭他,最后成为他。
子女渐行渐远,离开故土,远走他乡,地理空间里虽有距离,但心理上却从未有远离。
亲情里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分别。

爱情则要复杂一些,它既包含情趣与浪漫,又充满了现实与琐碎。
天上的爱情,人间的婚姻。
爱情容易,两情相悦,电石火光间瞬然即生,婚姻则艰难得多,过日子是要接地气的。
婚姻里的杀手,有很多很多,比如门不当户不对,彼此将就的凑合。
两个人勉强在一起,日子过得像饭里的沙砾或者骨鱼片里未淨的刺,咯咯吱吱。
饮食起居、消费观念、卫生习惯等等各种琐碎生活细节,存在着太多的长短错乱,填平这些隔阂的日日夜夜,一点点地耗尽了他们本就不多的生活激情。
这样的分手,对于大家都是一种解脱。

大多数人的婚姻,大体是平淡幸福的。
两个人自由恋爱,许下诺言,愿意用一生去呵护对方,并在漫长的岁月里,去包容与适应对方,永远在做着建设性的改进。
该世俗就世俗,该琐碎就琐碎,该吵闹就吵闹,该妥协就妥协,很多人磨合着,一不小心就白头到老了。
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两百次离婚的念头,和五十次掐死对方的想法。
好在,绝大多数婚姻磕磕碰碰,最后都坚持到了终点。
 
03
真正让我们心疼的,则是友情中的渐行渐远。
成就一段友情,需要有机缘巧合的结识,有趣闻相投的爱好,有思想碰撞的共鸣。 
我们一生之中会接触到很多人,真正能和你在兴趣上、价值观上情感互通,把你看透了,却仍旧认可你的人,却少之又少。
朋友是愿意满足你,并且有能力满足你的那个人。
朋友又是最容易相忘于江湖的人,若是散了便散了,几乎没有什么社会成本。
但友情的的确确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物,你可能会有讨厌的家人,可能会爱上一个渣男,但你绝不会和一个你看不上的人交朋友。
我们那么怀念友情,却偏偏眼睁睁任他雨打风吹去,无能为力,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种是地位上的变化。
多年不见后,我们会发现社会的鸿沟无情地将彼此隔开,比如鲁迅《故乡》的故事。
“我”小时候和闰土交往时,“我们”一起在月亮下刺猹,在雪地里抓鸟,在海边捡贝壳,亲密无间。
而过了几十年再见时,“我”仍热爱着这个心中美好的少年,亲情地叫着,闰土哥,你来了?
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还有,价值观的差异。
这种价值观不仅包含利益,还涉及到道德理想,两个人价值观不同,并不代表一定有黑白对错,但终究是无法调和。
郭靖小时候和托雷结成安达,两人一起在草原长大,郭靖走的时候,托雷依依不舍,三十里相送。 
等到郭靖中年镇守襄阳时,拖雷来攻打襄阳,郭靖则准备刺杀托雷。
儿时的伙伴战场相见,两个人都没有错,感情犹在,但决计做不了朋友。
 
以及,人性中的嫉妒。
我们的主观感受往往是建立在和他人比较的基础之上的,包括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
向下比较是和比我们差的人(至少是我们心里认定比我们差的那类),我们获得了自信和优越感。
另外一种是向上比较,和比我们好的人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产生的体验就很糟糕,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很卑微。
产生嫉妒有两个因素,相关性和相似性。
朋友之间天然存在相关性和相似性,则更容易产生嫉妒。
一群好友中,提拔一位出来当领导,这位领导很大概率会失去这群朋友。
正常人是不会去嫉妒千里之外的成功者,只会嫉妒身边摸得着的朋友,嫉妒他们的一点点成功。
即使会失去朋友,也在所不惜。
 
04
失去了一些少年时的朋友,我们发现已经很难继续交到新的朋友。
 
我们不会再对别人开诚布公。
小时候,遇见投缘的人,我们会将所有的想法和观念和对方交流,不做一点点防备。
而长大后,随着社会的历练,我们会变得更谨慎,刻意减少个人信息或者价值取向的暴露,社交中的目的性更强,感情交流变少,取而代之的是利益交换。
成人之间朋友关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双方需要进行个人信息的暴露,并且彼此进行试探,逐步开始分享较为隐私的话题,同时要确保彼此展示的信息大体上是公平。
一旦任何一方主观觉察到信息的不对等,就会随时中断感情的深入,双方的关系瞬间退回到起点。
在这种复杂的操作中,很多人会失去耐心,不再得到新的朋友。
 
我们随时在分类和筛选。
我们会把身边的人做上各种功能性的标签,客户、同事、球友、合作伙伴等等。
由此来决定,什么样的话题,应该和什么人分享。
双方之间的联系不是全方位的,当彼此之间唯一的话题消失后,对应的关系也就随之消失,以后最多是朋友圈里点赞之交。
 
我们更看重利益得失。
有人说,三十岁之后,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原因在于,成人的世界里夹杂了太多的利益勾兑。
我们越来越看重机会成本,维系一段关系时,会自然地想到这个人是否有用处,或者是否将来有用处。
有了微信,很多人就不再见面了,不打电话了。不在现实中触碰的友情,始终是冰冷粗放的。
友情和爱情一样,同样需要经营。不用心经营,自然会慢慢变淡。
 
05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解读。
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少了,是因为我们曾经把太多的人当作朋友。
真正的朋友是不会变淡的,留在我们身边依然还有那么几个死党。
随时找他,随时有空。
什么时候打电话,他都方便。
他会在新茶上市的时候,呼唤你过去品茶。刚一见面,就问你气色好像不好,工作不要那么拼。
有好消息,第一个告诉你,不吹牛也不夸张。有坏事情,也会跟你诉苦,不藏着也不怕丢丑。
吃饭的时候,不管有没有开车,一定要喝酒。喝完了,叫个滴滴代驾送你回家。
很幸运,我还有几个这样的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