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 》时,世超总会忍不住惊叹破损的文物在被修复后所焕发出的光彩。
有些文物被修复后,走上了搞笑风。。。 起因是前阵子的一则新闻。 西班牙一栋银行建筑外观上有一副创作于 1923 年的作品,一个微笑的女性坐在一群动物中。
于是这位微笑的女性就被修复成了另一副作品,从写实走向抽象。 目前专业修复师和保护组织 ACRE 表示,修复工作并非专业人士完成,具体是谁,还不确定。。。 而网友们已经被这幅作品给吸引了,有人觉得这是懂王。 有人回忆起了类似的惨案,比如 C 罗的故事。 有人把这次奇特的修复玩成了梗,调侃说,两张图放在一起,就是一月的我 VS 现在的我。
当西班牙人们决定帮助当地的宗教雕像焕然一新时, 15 世纪的圣母玛利亚雕像也会为之落泪。 瞬间从古朴沉稳变成了喜庆的大红大紫。
然而,就是如此圣洁纯净的脸,在画师进行修复以后,变成了倔强女孩。
2012 年西班牙的 Borja 小镇上的一位 81 岁的老太太出于好意,亲手操刀整的,只不过因为技术出了 “ 失误 ” ,修复成了 “ 猴子基督 ” 。 不过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少人慕名而来想看这幅 “ 猴子基督 ” ,导致小镇的游客还变多了。 小镇上一些具有商业头脑的人还根据 “ 猴子基督 ” 开发了衬衫、手机壳等周边,这幅画还被保护了起来。 类似的事情不仅发生的西班牙。 加拿大的天主教堂被恶意破坏,其中小耶稣的脑袋被砍掉了,当地艺术家在其后免费修复了雕像。。。 咱们的资中东岩佛像,始于南宋,一佛一弟子,讲的是释迦牟尼和迦叶。 但在被化妆以后,瞬间判若两佛,看上去咖喱味十足。。。
当然,这些都属于错误示范,大部分是普通民众文物知识匮乏,保护意识薄弱导致的结果。 正宗的文物修复可不是这样骚操作,而是由专业人士操刀进行修复,通过层层工序、研究才逐步修复的。
它长这样↓↓ 去过秦始皇兵马俑的差友可能会说,这跟我看到的不一样啊,这车都碎成啥样了。 因为上图是刚出土的时候。。。
举个栗子,黏接加固破损的兵马俑需要用到黏合剂、硬化剂和增塑剂。 为了寻找用剂的合适比例,修复人员就进行了几种参数的试验,对试黏好的红砖、灰瓦等做了破坏性试验以后,才定下来。 有些陶块已受损质地脆弱,为了更好加固,修复人员特地在陶俑、陶马腹腔内壁贴了层 “ 玻璃钢 ” ,对外观不造成影响同时完成加固。 下面这件,唐代宗室李倕的冠饰修复也非常值得说一下。 在挖掘李倕墓的时候,考古人员发现似有复杂的冠饰,由于现场复杂不便清理,直接打成石膏包搬迁进室内开展工作。 最开始是这样▼ 在进行了 X 光探伤检测、清理工具以及仪器设备的准备后,才打开石膏包,最后通过逐层清理、记录、保护等工序,才进行组装和复原。
比如在清理的过程中,可能会搞乱组饰件,所以需要对原真信息进行记录,对每层进行照相、绘图和文字记录。 绘图采用的是激光绘图,把轮廓绘制出来的同时,不同材质的饰件需要用不同颜色标记,以便复原时区分。
复原的李倕冠饰▼ 想知道从 “ 大土块 ” 到成功复原花了多久么? ——历时两年。 尽管曾经乃至现在有过各种沙雕式文物修复。 但随着国家的保护措施逐渐完善,以及无数专业修复人员的努力,现在越来越多的文物得到了正确的保护。 这些历史的见证者,随着大家的努力,继续将千百年的文化延绵下去。让后人感受它们的魅力。 希望以后沙雕案例会越来越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