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书

 蓝月亮_ 2020-11-26


我与书

本文作者在南极德雷克海峡


赵柏生,1974年上海新虹中学毕业,1975年到江苏大丰的海丰农场务农。1978年考入华东师大外语系英译专业,1982年分配至国家旅游局。1987年到夏威夷大学旅游学院学习一年,后转至中国国际旅行总社和港中旅国际旅行社工作,直至退休。2019年在美出版散文集《人跋涉 心相随》。

       生活是无垠的旷野,树木、花草、鸟类、动物,竞自由。生活是宽阔的大海,浪花朵朵,争先恐后。生活是山,巍峨也俊秀。生活是天空,霞光万道、英气逼人,白云逍遥、悠悠复悠悠。生活也是孩童,步履蹒跚在沟沟坎坎上。生活还是油盐酱醋相融、锅碗瓢盆交响。生活亦可能是阴天雨天狂风雷电。生活的一二三四、林林总总,如夜空的繁星,闪烁也忧愁。

 
 然而,一个人拥有的生活总是有限,还平凡,时而枯燥乏味,偶尔苟且卑微,还有无聊无奈相随,自主也不由自主。
 
      读书是小道,一条可以自己主舵、任性扬帆的小道 - 弯弯曲曲、幽幽亮亮,有不期而至、也有期盼已久。 小道其实并不渺小。独行的乐趣尽在其中,心携纷纷情绪,孤寂中,时时欢喜。走着走着,两边风景翩然而至、随步后移。流水般,爽朗;荆棘在路上,甘之如饴。有熟悉的画面,如久违的老友;有新鲜靓丽的别有洞天,让人怦然心动。不觉间,前方开阔了,高度提升了,世事明了了,生活多姿斑斓了。往下走去,渐渐地,读书人好似有了分身法,在人生百年中过了几个不同的人生,体验了数倍的生之快乐。
 
      书可以成为永恒的朋友,一旦相遇相知,她不会弃你而去,离你远走。书的奉献和你的热爱,是两情相悦的纽带使然。书会融入你的血液,进入你的心房,与你十指相扣,日日作伴恒远久。
 
      书里面藏有很多良方妙药,生活中的困顿烦恼窝心沮丧因读书会被暂时搁浅,甚至永不得启程。蝇营狗苟会断然与你绝缘,猥琐再也不会与你沾边。读书的欢悦、读书的领悟、读书的启蒙、读书的阔远、读书的会心一笑、读书的开怀大笑、读书的静思凝想、读书的聊发少年狂想,读书的丰收会垫起生命的存在,会使人觉醒个体的价值,登高望远,一马平川。日常的纷纷扰扰、碎碎杂杂如过眼云烟,拂耳之风,去得无影无踪。读书给人一个明亮又安谧的世界。读书让人认知生活的本来面孔。
     

改革开放后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上半叶,大量国外各种思潮的书籍涌入国内,诸如弗洛伊德和尼采等。国内出现的朦胧诗,表达了一代青年对社会的迷茫,对人生的思索,对确立个人价值的渴望等。这是一场全民启蒙。


  
 比如,我读朱自清的散文时会会心一笑,我读王小波的散文时会开怀大笑。读时脑洞开启,笑后智慧发芽。
      
      于是,读书便有了安抚心情的神奇功效和创造生活的丰功伟绩。     
 读书,不需投入物的成本,平白无故间,你拥抱了富饶。这富饶不因金融危机而缩水,不因天灾人祸而毁灭。这富饶对你还无限忠诚、不离不弃。这是没有铜臭的富饶。
        
      一个人生活在一座城市,一个小镇,或者某地乡下山村,他或她大致上会将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留在那儿,岁岁年年,长长久久,磨蹭出某种节奏。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如老牛拉车,似懒驴推磨。舒舒服服好像老酒在体内溪流漫淌,慵慵懒懒似暖阳的吹眠、微风的拂面。生活就是如此,生活理应这般,生活除此别无他样,一切都是约定俗成,一切泰然无事。
       
      读书会把一个人从这种常态中唤醒,让他的心活泛起来,再现生动,重新拥有婴儿的眼睛和儿童的心灵、拥有成长的快乐。风景再放清新,山外又现高山,遥远的地方自有风情万千种。
      
      残疾诗人余秀华,因脑缺氧而造成脑瘫,致使其行动不便。她身在农村,曾嫁给一位还算本份的庄稼人,生活平淡无味,内心时时躁乱,不甘与日俱增。她的灵魂不愿就范于此。读书拯救她于苦海,写作为她建起了遁世小阁楼,她在读书中解脱了自己,她在写作中释放了自己,她为自己创造了一片精神天地,安生立命。
       
      读书还有减岁的功能。一个人虽抵六十而顺,读着书,忘记了时光的流逝,觉得自己还迈着四十岁的步伐,做着二十岁的梦,对世事的认识,顺也不必那么顺。感到自己仍然在长高、长大、并向着成熟的珠穆朗玛山峰不断攀登。虽高远,却无畏。他聆听着周围的窸窸窣窣,惊喜着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欢欣着春天树的萌芽,睁大眼睛,依旧充满幼时的好奇和惊喜。
  

以顾城、舒婷和北岛等一批朦胧诗人为代表的诗作,是当年大学生和文学青年的热衷读物,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人。最具代表的是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本诗作的创作时间是1971年至1981年,其中前5年正处文革期间。


   我们这一代人,失去了“文革”整整十年的读书好时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上下五千年,坐行八万里,一个时光与地标的大世界,都在书里!阅读中,我们幸会千年前的李白诗仙,我们聆听百年内的罗素先贤,我们与同时代的陈忠实握手谈欢,我们眼前还有年轻帅气的韩寒。浪漫仙骨李白诉尽千年天地之情怀;智慧老人罗素告诉我们人生百年的生与死同等自然同样可以思议;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陈忠实对着那位官员问题的答复:你懂个球!令人一吐浊气、荡气回肠;还有朝气晚辈韩寒的锐气、情怀和不甘世俗。历史与智慧因读书绵延不绝,正气因此弥漫大地。
      
      过好日子,读好书籍,汲取营养,产生清泉,汩汩流淌。这时,坐下静想,写下心得,提升了自己,或可福及他人。物质-精神-物质,其实并无斩钉截铁的界限。喝了他人的乳汁,挤出自己的,丰美了大地,又反哺了自己。
    
      读书使人聪明,写文使人严谨,两者互动,让思维永不断链,是快乐的人生。
     
      据说北大哲学系的老教授们最长寿,究其原因,生活、读书、著述,各就其位,无一偏废。生为物质之身,心无块垒挡道,人生道路虽无鲜花时时相伴,但有知识的殿堂陪伴,心无旁骛,明镜高悬,走得更远。
     
  如此说来,读书写文还可让人沾上不朽之气,让人在生活中行稳致远。
     
      读书和写文是生活的延续、是热爱生活的升华,其实就是生活本真。
 
                    
 2020年7月9日



三联精品课程推荐 

《博物馆观看之道——100 件文物里的中国史》

这一次,中读app把眼光收回到中国大地上,推出《博物馆观看之道——100 件文物里的中国史》精品课程,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梳理出中国文明史上100 件(组)重要的文物。

它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时期、地域,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我们邀请了著名的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美术史家从多重视角对这一批重量级国宝文物进行解读、精讲,以“物”的名义,串起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变迁。

它们深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等国家知名博物馆中,我们将这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集合到一起,拼凑成一份“中华文明的版图”。

课程中会提供多张精美、高清细节图,让你不用忍受人潮拥挤,足不出户,逛遍全国20 家知名博物馆。

我们把5000年的历史分成七个部分,史前、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用十个篇章精心讲述留存下来的文物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