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终身跨界 2020-11-26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554篇原创内容,2020年第63篇。

本篇的主题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上周末赴黄山参加了安徽领先的茶饮品牌三年战略研讨会,收获有一些,感触更多。

这家公司走过十几年创业历程,营收早就达到九位数,并且离十位数已不远。就规模和成功程度来说,恐怕已经超过了95%的创业公司。这不是我第一次和创始人、管理团队接触,但却是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从他们的身上,我收获到了这些:

第一,对战略的重视程度超过绝大多数公司。

至少一个月前启动会前准备工作。仅仅是我参加的筹备会,就开了三个半小时。其实战略会最大的准备工作,是创始人和团队不变的初心。事实证明,他们早已准备好,或者可以说一直都在准备。

不是在公司会议室召开,那样会使得会议像一次普通的常项工作,而选在了距离公司总部合肥300公里之外的黄山。

公司部门经理以上人员15人全部参加,会期三天。

这不是我参加的第一次战略会议。无论是过去工作的公司,还是服务的其他企业,都曾经有过。然而论重视程度,与这家公司比起来,差距都很大。

更重视的事情,才更有可能做得好。随随便便去做的事,结果一定也很随便。
第二,对事业的专注度令人敬佩。

会议的地点,是黟县一家精致的徽派民宿(封面图片)。事后想到,之所以会选择这里,一方面是因为门店风格是徽派,这本身可以成为团队学习的一部分。

上周五傍晚从合肥出发,晚上十点多到达。放下行李安顿好,已经十一点多了。我当时想,睡的有点晚,第二天早上就不跑步了。事实证明,这是睡的最早的一晚。

周六、周日会议时长超过十二小时,中午不休息,结束时间都是晚上十一点以后。周一下午五点散会后直接返回。

算下来,三天会议时间超过三十小时。标准显然高于九九六。

原本我以为,创始人带团队一起出来开会,大概会安排半天时间团建或者参观附近景区。

这是我自去年公众号生日会前朝拜庐山之后,第一次出合肥。黟县是一个我向往的地方,石磊的那首漫山遍野都是你,歌词里唱过的地方,我都想去一一打卡。218公路、甘棠、西递、碧山书局、南屏、小隐、塔川。

事实证明,我想多了。

碧山书局距离我们住的民宿只有两公里,宏村也只有十公里。三天时间,我甚至根本没有走出过民宿的大门。

不仅如此,一次三天的团队聚会,连在我看来标配的团队喝酒聚餐都没有。昨天晚上九点半到达合肥,各自散伙回家。

我还是挺在意团队成员每个人的情绪和状态的,观察结论是,没有任何人有抱怨和不满。看来每个人对如此风格早就习以为常。

我已经好几年没有过这样的工作节奏了,多多少少有些不太适应。不过早些年,我差不多连续七年超过九九六的工作节奏,虽然事隔两年多,但也不至于完全跟不上节奏。
第三,团队文化简单、直接、高效。

三天高强度的会议,我感觉绝大多数人都是热情满满的。这证明了他们日常的工作状态就是如此,并没有显示出任何不适应。显然不太适应的,只有我一个。
当然每个人能对会议作出多大贡献,还是有差别的。非常明显的是,在核心部门、工作难度最大部门的成员,成熟度更高。事业成就人才、困难成就人才。
如果你的事业、工作能够让你哭过、能够让你失眠、能够让你无比焦虑,你才更会从中受益。虽然这样的过程无比煎熬。

在会议中最让我吃惊的一件事是,团队所有人对创始人很随意的直呼其名。

称呼不是小事,过去写过一篇:关于称呼的故事

一般的创业团队要么称呼创始人为X总,要么称呼为老大、老板,或者X哥、X姐。直呼其名的,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团队文化。
包括吃饭喝酒也是文化的一种。

我过去服务过的企业,团队成员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是总会遇到的事情。创始人似乎也把这样的方法作为调节内部氛围的手段。

也有很多很成功的公司,内部酒文化盛行。

但在这家公司,这似乎是不存在的事情。否则兴师动众、意义重大的确定三年战略,完成之后总会安排一次聚餐。然而并没有。

昨晚因为到达时间很晚的原因,回到合肥后我并没有回家,而是回到了工作室。

放下行李后,我打开一罐啤酒,坐在沙发上回想这异常被填满的三天。战略研讨本身对这家公司意义重大,未来三年的打法基本确定。但对我的收获和启发,并没有这家公司、这个团队来的大: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一家令人瞩目的公司,一个备受喜爱的品牌,背后是一群人很多年的拼搏和付出。

伟大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事到如今,恐怕没有哪个行业、哪种做法是没人想到过的。

区别在于干。

奋斗是成功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创意是很容易被模仿的,只有不能被模仿或者至少很难被模仿的,才是核心竞争力。

战略很重要,但落地更重要。

因为战略只是想,落地才是干。

尤其是追求那些正确的难事,短期看不到回报的事,才是最有价值的。

这样的事不是别人想不到,而是想到了也不会去做。

未来三年这个公司所在行业竞争格局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可预知的。只有做好自己最应该去做的事,才有可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在这三天中,我很多次拿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与这个团队做比较,多少是令我汗颜的。虽然做的事情不同,但努力的状态是没有差别的。如果没有用尽自己所有的力量,怎么能够让结果更接近自己的目标呢?

见贤思齐。

就写作而言,这两个月以来我是有所懈怠的。三天的经历足以让我感到惭愧。

唯有加倍努力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我的人生使命与三项事业,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

也希望朋友们能够更多给予这个公众号关注和鼓励,你们是我不断写下去的最大动力。

最后要问朋友们的是,你在自己做的事情上,努力到了什么程度?与这个公司创始人、这个团队成员相比,有多大差距?你会见贤思齐吗?

欢迎点亮在看和留言打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