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就看他是否愿意“感同身受”

 个人发展精英会 2020-11-26



大家好,我是刘sir

前段时间收到我们研修班一位学员的提问,他是做销售的,他觉得自己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理解用户。

因此总是不能被接纳,有好几次给用户介绍产品的时侯,被用户质问说:“你明白我想要什么吗?”

甚至被用户贴上“只在乎利益”的标签,显然他的工作业绩也不理想,因此他很郁闷,总是带着情绪工作,每天都是负能量,导致同事们也故意疏远他。

这让他不知道该如何更好的完成工作。所以希望我能给他一点建议。

我们常常觉得情绪是自己的事,我有情绪跟你没关系,其实不然。

情绪具有群体性,因为人的天性和本能就具有情绪模仿能力。

从出生那一刻开始,我们就会与父母、家人之间彼此产生情绪影响,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当父母开心时,孩子就会表现得很开心、很乐于合作;

相反,当父母情绪不好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变得紧张、害怕,或者暴躁、不肯合作。

这就是因为情绪会互相传染,身边人的情绪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以此类推,在人际关系中情绪也会互相影响。

比如,你的老板早晨在家里跟太太闹了矛盾,气呼呼地来到公司,然后跟你要昨天的项目方案。

这时哪怕你的方案中稍微有一点让老板不满,老板都可能借机跟你发一通火,批评你一顿,而平时他可能简单提醒你两句就可以了。

被老板莫名其妙训一顿,你的情绪肯定会受到影响,内心感到很委屈。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合作意愿就会降低,老板再跟你说什么,你都不会心甘情愿地配合。

所以,在人与人之间,只要想建立连接,彼此的情绪就一定会相互传递,甚至会出现强化和一致性的反应。


不管是你遇到开心的事,还是遇到威胁、沮丧等事物时,你身边人的表情、状态和行动反应都会产生一定的相似性。

这种情绪反应的本能也是人类基因进化的财富。

既然如此,我们在与别人连接,想与别人协作时,就必须注意情绪带来的影响,学会与对方感同身受,理解、接纳对方的情绪。

只有当你能与对方实现“共情”时,对方才会启动合作思维,与你建立连接,实现从对立到合作的转变。

《大连接》一书中提到:每一个快乐的朋友,会让你快乐的概率大约增加9%;而每一个不快乐的朋友,会让你快乐的概率减少7%。

这其实也说明了为什么商场服务员的微笑能让你心情变好,并让你更乐于购物的原因所在。

正因为情绪在连接和协作过程中的重要性,才产生了“心理学”这门学科,它影响着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方各面。

而在这个过程中,谁拥有更强的同理心,能够有效地洞察人的心理、情绪和情感脉络等。

通过共情做到与对方“感同身受”,谁就能更好地在一切社会连接中取得优势。

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实现情绪协同,与对方“感同身受”呢?



第一,不要时刻只关注自己的需求

如果你的眼中只有自己的目标,一切连接也完全基于自己的需要,那么你就会将对方的情绪和需求当成实现自己目标的“绊脚石”。

在这种情况下,你肯定无法与对方感同身受。

说白了,你完全是站在一个索取者的角度与对方交往,丝毫不肯为对方提供价值,这样的连接是不可能长久和牢固的。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需求当成唯一,我们要学会看到别人的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感同身受地想一下。

如果我是他,我的感觉怎么样?站在他的角度,我现在需要什么?

就比如一个成功的销售员和一个卖不出货的销售员,两个人谁卖货最多?

肯定是成功的销售员。

那么他们两个谁受到的困难和挫折最多呢?肯定也是成功的销售员。

在与客户交往过程中,他遇到的问题越多、挑战越多,他调节情绪的能力也越强,由此也会主动思考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期待什么样的服务。

只有当他真正走进客户内心,与客户实现情绪协同,才能了解到客户的真正需要,继而成功地与客户建立连接,实现销售的成功。


那么失败的销售员会怎样呢?

被客户拒绝后,他可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心灰意冷,质疑自己的能力;

另一种是抱怨客户,认为客户太难伺候,不配合自己工作,然后自怨自艾,认为工作太难做。

显然这种完全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方式自然难以与客户感同身受,也难以与客户建立连接。

所以我们要学会看到别人的需求,在职场也是如此,你只有站在领导的角度,看到领导的需求,你才能更好地配合领导完成工作,得到领导的重要。



第二,学会读懂对方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

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是传播情绪和感知情绪最重要的反射区,不但代表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感受,还是一种与他人沟通的有效方式。

比如你在滔滔不绝讲道理的时侯,对方却在东张西望,视线停留在周围的各种小物品上,这就说明对方已经不愿意继续往下听了。

如果你不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没有注意到对方的这些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你就不会意识到自己想讲的已经不是对方听得进去的了。

这样下去,即使你讲的道理再好,可能也没办法得到对方的认同。

可以说,读懂对方的表情符号与肢体语言,是你与对方实现进一步情绪同步与共鸣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表情、肢体语言摸清了对方的情绪变化,你才能进入情绪传染、影响对方行为、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畅销的FBI读心术、微表情识人等相关的书籍、音视频节目、课程等都那么受欢迎的原因。




第三,用“描述对方问题+接纳对方感受+询问对方方法”的方式与对方沟通

很多时候,你在与别人沟通时可能弄不清对方的情绪,这也没关系;

只要你有协同思维,想要了解对方的感受,就可以采取“描述对方问题+接纳对方感受+询问对方方法”来与对方实现共情,进行深入沟通。

比如,当你拿着自己的策划方案交给客户时,客户沉默不语,这显然客户不是完全认可方案的。

这时,你就可以说:

“这个方案已经修改了三次,后天即将定稿,您肯定也很着急吧?

我知道您对质量要求一向很高,但现在时间确实很紧张,请问我们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或方案吗?”

这样表达,对方就会清楚,你是很理解对方感受的,你也很愿意与对方合作,大家只有协同起来,才能探讨出更完美的方案或创意。

这样一来,双方就能理解彼此的感受,建立有效的连接。


所以,当你无法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就可以用“描述对方问题+接纳对方感受+询问对方方法”的方式与对方沟通。

表达自己的诚意,同时让对方直观的把需求表达出来。

人们虽然靠理性来认知世界,却依赖感性来连接世界。

就像很多合作的人,有时看的可能不是彼此获得的利益,而是看感情。

双方看对眼儿了,哪怕获利少一些也心甘情愿。

所以,善于共情,具有同理心,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协作中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实现情绪协同,与对方“感同身受”呢?

我给大家分享了3点建议,第一,不要时刻只关注自己的需求;

第二,学会读懂对方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

第三,用“描述对方问题+接纳对方感受+询问对方方法”的方式与对方沟通。

作者介绍

刘sir

个人发展学会会长

磨铁前首席战略官兼运营副总裁

《见识:为人生赋能》、《思维的精进》作者

财经实用成长类图书品牌“黑天鹅图书”创始人

26岁做总经理,29岁当总裁,33岁融资千万创业。他与李开复、时寒冰、宋鸿兵、陈志武、罗振宇、乐嘉、李德林等众多大咖深入合作,带领团队为他们策划出版了《自控力》《拆掉思维里的墙》《人生不设限》《罗辑思维》《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等超级畅销书……是业内公认的“畅销书金牌推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