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维树)用这方法,你也可以“像哲学家”一样说话有深度

 绘想会说 2020-11-26

很多人演讲或者与人沟通时容易被听众的喜好或者情绪带着走,原本信心满满地要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别人或者是说服大众,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造成挫败感、失落感久久挥之不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归根结底是你提出的观点或者你的思想深度不够。


什么是有深度的思想呢?
有人认为,有深度的思想,就是古人先贤的至理名言,像孔子和老子等的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验证,人们深信不疑。但是当你在演讲中,引用圣人思想,被人提出深入的问题,就有可能就招架不住了。比如,你喜欢老子《道德经》,当听众问你:“什么是道?”“道从哪里来?”“如何运用道?”……有时候,几个问题,就把你问得招架不住。

也有人认为,深度的思想,是指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那么事物的本质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本质是指事物的属性。复杂来讲,是科学家对宇宙的发现,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这些科学知识,即使是理科生,也不一定讲透彻,更何况,若干年后,这些科学理论又会被后人重新验证。

没有悟透圣人的哲理,你就难以自如的表述圣人的思想;没有对科学的深入理解,你也不能把科学说得透彻。而且一味地复制别人的思想,你只能成为没有自己想法的转述者,无法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久而久之你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特色,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唯有掌控自己的思想,才能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也能让别人更好地了解你,甚至建立自己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认为,思想的深度,是指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且有办法应对别人的不同意见。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主要是三构的思维方式。 

建构

解构

重构

1.先建构:建构一个问题。

就是你在说话之前,要确定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一个人本能的思维习惯,遇事喜欢先找答案解决问题,结果是效率低下,很不理想。


比如,你要给领导进行工作汇报演讲,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工作汇报,就是将自己的工作情况向领导讲述,所以立刻想到:“要给领导汇报什么内容呢?”就开始着手演讲的内容,将过去做过的工作,现在遇到的困难和对未来的想法,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内容。结果讲述的时候,思维很被动,没有演讲的激情,就像交差一样。为什么呢?原因是你的汇报演讲没有方向。其实,每一次工作汇报,不只是老实交待你的工作情况,也是一次展现自己思想的机会。

如果你汇报之前,先建构一个问题:我通过这次演讲汇报,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或者要达成什么目标。比如,是希望升职,还是希望涨工资等?这样,你的思想方向就明确了。

又如,有些第一次约会的人,沟通中的思维很被动,只会一问一答,不会主动去把握。如果你在约会前,先建构好一个问题,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我想找什么样的对象?是漂亮(帅)的,还是能力强的,还是......。我通过这次约会要达成什么目标:一起去看电影?有下一次的约会?

爱因斯坦说,若有一小时解决问题,他花五十五分钟搞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解题只用五分钟。

2.后解构:解析或分析一个事实。
当你确定了问题之后,对可能解决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
比如你的工作汇报,目标是通过这个演讲,获得领导对你的管理能力的认可,希望获得升职的机会。那么,你就要分析下,我要展示哪些事例能够让人看到我的管理能力?我的竞争对手是哪些?我还有哪些不足?当你对一个事实问题解构之后,你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又如,你想去参加约会,如果你的目标是: 对心怡的对象,要创造下一次约会的机会。那你就要分析下,有多大的可能实现这个目标?要和对方谈些什么内容,对方才会期待和你的下一次再见面?

3.再重构:重新检视和论证。

当你对一个问题进行了建构和解构之后,就已经了有了一个的基本思路了,但还不够,还需更完善。


比如,你的工作汇报的目标,是想升职成为管理者,那么你要思考成为管理者的核心的条件(前提)是什么?每个团队领导的风格不同,有的侧重于协作能力,有的侧重于沟通能力,有的侧重于决策能力等。

接下来,准备事例时,就着重筛选事实以满足前提条件,同样一个事实,你可以从协作的角度表达自己,也可以从沟通的角度来讲述(第一阶的高度表达能力)。这样,你在汇报前,确定了汇报的思路,会对演讲充满了信心,你就能充分发挥你的潜力。

再比如,约会的时候,当你设计一个目标,再准备好满足目标的条件,那么,你在约会的沟通中,无论是说话还是回答问题,你都能收放自如,增加魅力。

三构的思维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为你的说话确定思路。通过确定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你说话时候,大脑内有一个完整的思路,你的心里才会胸有成竹,再也不会被别人的问题,牵着鼻子走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