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最大的风险还有多远……

 lwdalian 2020-11-26

回看我在11月19日发布的文章《玉米:再次暴涨,能否全线突破2600元吨高位!》发布不到10分钟即被平台强制删除,因为在这篇文章里我说了犯禁的话。有些事情只能意会,不可明说。至今为止,我已经有11次强制删除文章内容的经历,所删文章都是我的肺腑发言,也都是禁忌话题,这篇文章能不能发出来,我也不确定。

一直关注我们公众号的朋友都认为我说话比较坦诚,观点也足够大胆。主要原因就是一介平民,不深谙行业规则,行走江湖全凭一颗孤胆。在临储玉米拍卖之初,我们就和大家讨论过在未来玉米缺口无法补充下国家是否会采取终端去产能这个调控手段,还有在临储玉米拍卖最热烈的时候,我们发布了一篇文章《8月,玉米危机》,这两篇文章在都是真是逆势倒行,招惹来很多嘲笑和骂声。但是也有一些朋友表示支持,大家的出发点,立足点,对整个玉米市场的观点都各持己见,这无可厚非。

最近很多官媒都在发声,意在玉米市场的火爆有资本炒作,尤其东北,黑龙江又是重中之重。昨天我们在文章中说黑龙江是颗璀璨年的明星,晃的人眼睛都花了!出现这一现象的本质还不就是收购玉米主体太多,而这一本质的立足点就是对明年市场的一致看好。

业界专家质疑有资本炒作,这一话题一致伴随着临储拍卖的主要过程,资本炒作也是一种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无非就是市场吸引,有巨大的利益。那玉米市场有没有资本炒作那,肯定是有的。但是炒作也要借机呀。给资本炒作的机会一个是临储玉米清库,一个是第三方资金的支持。而提供这两个机会的又是谁那?交10%的保证金撬动90%的资金,粮价只要上涨10%,投资回报率就是100%。这个账谁都会算,这里边的利益链条谁都清楚。

这一资金方式,也给市场带来很多不公平的竞争,最起码的准则就被打破了。失去公平以后,前面的“有序”就有些无序了。

东北的“抢粮,囤粮”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造成的后果,在缺少外部冲击下,这一情况很难扭转,而且这种趋势还会向河北和山东蔓延。

昨天大家都在传这样一条消息,就是临储玉米要再度重启拍卖,数量依然是每周400万吨。我们先姑且不论消息的来源是否属实。(一切以官方公告为准)单就现在拍卖的时间点来说,就充满了矛盾,现在正值农民大量出售玉米的时期,拍卖的意图无非是让玉米降价,那么这么做直接损害农民利益。而国家在今年又三令五申要保护农民利益,也多次强调玉米涨价属于合理性恢复。特别在今年疫情叠加灾情的特殊年份,如果粮食降价幅度较大,那会是什么后果?

调整种植结构又从何谈起?这个消息真的有些匪夷所思。

但是中储粮的玉米竞价销售一直在进行。11月24日辽宁,河南分公司和24日一次性储备的拍卖都是100%成交。而且在27日吉林和26日山东还有拍卖专场。可以说国家的调控一直都没有停止。包括小麦谷物替代,终端叫停乙醇都已经落到实处,只是力度还没有那么大,震慑多于打压。

还是那句话,现在是农民卖粮阶段,这“挡箭牌”实力浩大,国家不会不考虑伤及无辜。那么当市场粮源基本转入到贸易环节,国家的态度还是不是会这么温和呢?肯定不会,根据现在所释放出来的信号,国家的调控要来的早,而且力度也要大。这一点贸易商朋友要有清醒的认识。

未来玉米市场最大的风险就是政策调控。国家绝对不会允许玉米失控,对转基因的放开和终端去产能这两项举措就可以看出决心有多大,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不能单纯的认为粮食价格上涨只是供需改变的结果,在国际上尤其我国粮食价格也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最基本的民生保障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执政能力,粮食价格一旦超出这个范围,不单单是一个市场行为,就会上升为一个政治风暴,后果自然会严重一些。那么在现在一派混乱的“抢粮”大战中,大家真的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未来一味的乐观不可取。理性规划,尽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和获取收益同样重要。

作者:粟玉粮仓,个人公众号--财富农业(ID:cfny625588),致力服务三农,提供更真实实用的信息。微信号fcy586899,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与鼓励,欢迎添加微信共同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