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关系吗?

 老庄友华 2020-11-26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关系吗?

——对阳明心学理论体系的思考

文/辅仁君


一提王阳明,大家都会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个人都懂是什么意思。流行的解释是:知行合一说的是认识(“知”)和实践(“行”)的关系,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仅仅是一方面,还要将之运用于实践,就是知道了还要行,让实践和认识相统一。

其实这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误解,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说法。在王阳明的话语体系中,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知和行是不可能不“合一”的,这是一种客观状态和境界,不需要人为地去追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我们现在所说的知道了书本的道理,学到了知识,就要去实践,有了言,就要去践行自己的承诺,实际上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是一个概念。

那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该怎么去理解?仅仅说知行是不可分割,不能分为两截,未免也太简单粗略了。

在理解“知心合一”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王阳明的求学致圣的过程。王阳明最初也是在程朱理学和禅宗领域摸爬滚打很久的学生。程朱理学是影响了历史的重要理论。朱熹把明“理”作为根本的学说。简单来说就是:世界的本原是“理”,最早只有理,然后有气,理和气结合产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因此,天下的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究竟的“理”,一旦通理,就可以了知一切万物万事。因此学者要“格物穷理”,穷究天下之理而致知。

王阳明早期也是通过朱熹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理论去学习参究的,因此就有了著名的“阳明格竹”的故事:他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七日七夜,结果什么也没格出来,自己还生了一场大病。这个故事被称为“亭前格竹”。因为这件事,本来向往做圣贤的王阳明失望了,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但从这件事开始,他的心中也产生了对程朱理学的怀疑。再加上仕途不顺,被贬官到贵州,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始从圣人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处境。

有一天他终于悟出了道理,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说做圣人的道理我自己心里本来就具足的,之前是因为我在外面的事物中去找这个“理”,所以这是完全不对的啊。这个故事被称为“龙场悟道”。

彻悟之后的王阳明,就更加反对朱熹的理学思想了,转而把自己的学说上溯到先秦孔孟时代。《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也说,人性本善,通过修习,人人皆可为尧舜。在王阳明看来,修圣人之道不需要皓首穷经,不需要在竹子前格物致知,只需要反求诸己,省察内心,去明明德,去止于至善。

我心即是一切,我心之外无他,在心之外求理,自然是南辕北辙了。王阳明的这个理论简单说就是“心外无物”,这个“物”包含了宇宙中万事万物乃至圣人之道。其实这个思想,早在宋代陆九渊讲学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一些类似的理论。陆九渊曾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王阳明把这个思想向纵深做了发展。

我心既宇宙,宇宙既我心。那么,自然我求圣人之道便不用到处格物了。既然心外无物无行无事无理,那么学问之道亦自然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心一念发动自然就是一行之发动,我一念之所知,便是一动之所行。也就是“知行合一”。

心外无物是一种客观状态,知行合一亦是。那么我内心小宇宙之动静便无时无刻不与世间万事万物息息相关,我心与天地,与万民,与一切都是一体的,这种关照天地万物的气度,以及达到的从心所欲皆致中和的状态,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是真正的圣人之道。

这种思想,在其他先贤那里也有类似表达。郭店楚简发掘出早期的儒家经典,仁字的写法,便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表达,似乎在告诉我们,仁者,便须身心合一,并成己及物。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甚至中国最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亦无不与此义合。

那么,回到话题最初,既然“知行合一”不是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关系,那么,阳明心学如何才能把这种思想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

天地之道,得一为宝。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一”的真谛,我们的生活自然会有所改变。独处孤室,仍能慎言慎行;与友人交,时刻言行同心;走入社会感知他人悲喜,内心顿生侧隐而相助之;感恩天地万物,起居行事,同调同息。

无数个先贤不断地完善这华夏的内圣理论,无非就是要我们去做一个好人,起心动念莫作恶,在人生的每一个风景线上,发动内心的小宇宙,把内心本有的善性,把潜藏于心的良知良能诱发出来,精心呵护,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与“他者”和谐相处,命运相系,共存共荣,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