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发引领学生形成自我成长的人生格局

 人之初教育好 2020-11-26

借用“日记反省法”以及教育诊断、教学日志、成长日记、咨询记录、教育手段分析法等,以启迪学生感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让学生由外而内自我省悟,从而发挥自己的潜能,锤炼自己的心智,实现自我成长。

一个学生给笔者讲述了自己的遭遇:他五六岁时父母离婚了,后爸有吸毒史,对妈妈时常殴打辱骂,妈妈便与他住在外婆家。他初二时迷上了上网,一到周六晚上,就跟同学去网吧通宵上网,从中寻求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初一他一直被同学欺负,初二开始报复欺负他的人,初三已是在班上“横行”的学生,成绩却滑到倒数第一。高一读了两遍,成绩还是倒数,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

听了他的诉说之后,笔者发现外在环境对他的影响特别大,他因此错过了很多机会。笔者建议他正确面对自己,接纳自己,接纳环境,站在今天重新出发,点滴积累,慢慢提升自信,回到常规轨道上来。之后,他天天回顾在学校的情况,笔者帮助他整理并给出反馈。一周之后,他已经像个学生了,尽管离标准状态还差一点。他每天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已经开始认识自己了。当一个人认识了自己,改造自己就是下一步的事了。

这是海鹰助学平台“启发引领成长”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成长案例之一。

促发学生自我省悟,发挥潜能锤炼心智

“启发引领成长”模式的教育方法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为主导,通过文字报告记录师生双方互动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方法。完整的报告包括学生情况自述、老师建议和学生反馈三部分。学生依据方案实施,定期(日、周、月)反馈,老师进行跟踪调整,从而引领学生成长。

设计“启发引领成长”教育模式,是基于笔者对当前教育问题的把握。中国教育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注入了西方教育的理念,形成了门类齐全、知识完备的现代教育。然而现实的教育还不尽如人意,有部分学生经受不住挫折,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值很高,但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孩子的人格品行和心理素质,在如何提高的问题上束手无策。老师尽管想出了很多办法,但囿于种种制约因素,一些时候难以如愿。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2008年以来,不断探索实践,在“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借鉴了曾国藩的“日记反省法”以及教育诊断、教学日志、成长日记、咨询记录、教育手段分析法等,以启迪学生感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让学生由外而内自我省悟,从而发挥自己的潜能,锤炼自己的心智,以达到引领学生自我成长的目的。它借鉴了中医的“望闻问切”方法,实现了“因材施教”,实现了“知行合一”。

启发、针对、包容、灵活,只为激发学生感悟变化与成长

笔者曾遇到一个孩子,因为在学校的情况比较糟,生怕老师笑话,说话时扭扭捏捏的。笔者便让他在电脑上写出来。针对他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笔者建议他每节课前做好预习,课上做笔记并整理好笔记,课后做好巩固训练。看似简单的建议,却让他逐渐克服了学习困难,开始享受学习的乐趣,“学习兴趣和成绩有了显著的提升”。

这是一个比较常见且典型的案例,体现了“启发引领成长”教育模式的启发性、针对性、包容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启发性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一个根本性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我说你听,我教你做”,而只能是循循善诱。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学业、人生规划和健康成长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困惑,常常感到孤独,感到压力甚至感到迷茫,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伤”。此种心理容易表现为厌学、网瘾、叛逆,甚至违法犯罪。怎么办?只能是采取循循善诱的办法,靠亲情陪伴、友情沟通、双向或多向交流,借助心理咨询、学法指导、成长日记反馈、创设环境熏陶等方法,让学生在多方指导下自我感悟,从而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的成长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

家庭贫困的阿建进入重点高中后,家里和村子里的人对他的期望都很高。由于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加之学习难度陡然加大、妈妈病重等,他一时不知所措,成绩下滑到全班倒数第一。通过他的讲述,笔者知道他是一个愿意承担责任的孩子,身上有父母吃苦耐劳的精神。笔者与他一起探讨了“解困”方案,包括对学习加强管理、明确学习常规程序、扩大优势学科“优势”、形成理科知识网络等,并约定好,阿建每周带着朝读默写本、计划与总结本等与笔者沟通一次,适时调整。这样的“解困”行动大约持续了一年时间,他最终恢复了自信,高考时考取了一本。扶贫先扶智,也实现了家庭的“脱贫”。

针对性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面对的学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他们的心理活动以及成长表现是千差万别的,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针对同一学生不同时期的相同问题、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所面临的相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之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健康成长和发展。

包容性是一种思维“黏合剂”,把不同的思想、观点、理论、知识、信息“碎片”黏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容性思维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它主张从正面挖掘一切观点中的“合理内核”,将事物“包容”在一起。孔子说“有教无类”,笔者在教育中用爱心面对全体学生,不怕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耐心等待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鼓励学生在挫折中坚强起来,坚持走好自己的路。

灵活性则不局限于方法、过程、时空和操作形式的程式化,而能够根据事物的多样性和过程的多变性相机而行。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方法的灵活性。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特质,同一事物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教育中,笔者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选择不同方式自觉地与老师或者家长进行平等交流。可以选择面对面对话、书信往来、成长日记点评、电话、微信交流等。交流不受内容的限制,大则是一个人生的话题,小则是一个学科的学习方法或者一个具体的学习问题的解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经常用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方式,对于重点问题或者突发问题集中精力即时排解。

有机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提升家庭和师生的成就感

“启发引领成长”教育模式在基于提升学业成绩的同时,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从培养目标上让学生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从心智上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构成人生大格局。

笔者希望通过“启发引领成长”教育模式,着眼于未来对人才素质具有更高要求的特点,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革新的时代要求。在具体操作中,通过孩子、父母、教师三者的配合互动,真实地看到孩子的问题和成长,适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实施鞭策和激励的方法,不断地交流沟通,让孩子在自省中逐步成长,走上一条能够自我成长的道路。与此同时,这种教育模式沟通了父母和孩子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家庭关系,使孩子和父母亲增进了幸福感,使教师在过程中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进一步提升了教育者的成就感。(作者:吴启发 江克伦 鲁尔东,单位:湖北省黄梅一中“启发引领成长”工作室,吴启发为黄梅县驻大河镇天门村扶贫工作队长)

《中国教育报》2017年08月20日第3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作者:吴启发 江克伦 鲁尔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