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坦白说,我没听过2020诺奖诗人格丽克,也并不打算读她

 子夏书坊 2020-11-26
2020诺贝尔文学奖揭幕,不出所料,呼声较高的作家全部落选,包括常年陪跑的村上春树、米兰昆德拉,还有中国的残雪、阎连科和韩国诗人高银,最终获奖者是美国桂冠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我想,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个名字很陌生。不过,似乎也有人猜出个大概。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知乎的一片回答中提到,由于诺奖评委会先前陷入性侵丑闻,此次诺奖,很有可能颁给一个女性作家,或是一位诗人。其他榜单中也有许多女作家。


不得不承认,专业工作者的预测相对而言确实靠谱。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种预测过程中,作品并非是主要权衡标准,而是侧重于作家的性别和所写的体裁。

坦白说,我没听过格丽克的名字,得知她获诺奖,也没有去读她的想法。诺奖年年都有,又有谁能统统读过呢?但诺奖凭借巨大的影响力,还是让这位女诗人的作品迅速走向世界,但她的作品到底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还有待时间检验。

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冒充世界文学的最高标准的奖项,一直以来就受到许多非议。2019年的诺奖获得者汉德克就曾宣称诺贝尔文学奖应该取消,萨特对诺奖也颇有微词。

我大致统计一下,过去50年的50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有33位是欧洲作家(不甚精确,有些作家是双重国籍),在为数不多的17位非欧洲作家中,又有近半数为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在更为数不多的非西方获奖作家中,拉美作家是一个群体,如智利的聂鲁达、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秘鲁的略萨、墨西哥的帕斯,而这四位作家全部以西班牙语写作;其他地区中,尼日利亚的索因卡、南非的戈迪默、圣卢西亚的沃尔克特则都是以英语写作。

也就是说,过去50年,非印欧语系非西方国家作家中,获奖者只有日本的大江健三郎(日语)、中国的莫言和高行健(汉语)——虽然高行健是法国国籍,但还是勉强这么分了——土耳其的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语)和埃及的马哈福兹(阿拉伯语)。其中日语属于哪种语系较有争议,搁置不论,汉语属汉藏语系,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或亚非语系)。

整整五十年,非印欧语系、非西方作家的得奖者只占10%,换言之,西方印欧语系作家占据90%的获奖名单。这个数字不得不让人深思。

当然,我们可以说,印欧语系是全世界最大的语系,世界上母语为印欧语系的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印欧语系作家得奖率更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印欧语系之所以是全世界最大语系,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占据了印度、孟加拉、伊朗、阿富汗等众多人口稠密的国家。

纵观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中,欧洲作家占据绝大多数,且主要以日耳曼语族(英、德等)、罗曼语族(法、西等)和斯拉夫语族(波兰等东欧)。由此,看官大概可以得到一张诺贝尔文学奖地图。
(下图着色部分为印欧语系,加上南北美洲、大洋洲等前殖民地)

(图中红色、棕色、深绿色为诺贝尔文学奖高发区)


现代文学起源与西方,所以西方文学走在世界文学的前沿。听上去非常合理,如同现代科学发端于西方,所以西方整体上仍然走在科学的最前沿。

但文艺并非进化论,它不能被简单地划分为先进和落后,每一种主义、每一种流派,虽然在产生时间上有线性历史,但这不是新陈代谢的过程,现代主义并未取代现实主义,它们是共存关系。

例如,2015年的得奖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她是记者出身,写的近于纪实文学,也可以得奖,但颁奖给她到底是出于她的文字技巧,还是出于她笔下的题材呢?这就牵扯到诺奖总也无法完全自清的问题,这个奖项,有多少是出于文学的考虑,有多少是出于文学以外的考虑?当然,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个出色的作家、优秀的记者,这是无疑的,但我总情不自禁地想,如果她揭露的不是苏联,而是欧美,她还会不会成为诺奖作家。

反观此次得奖的女诗人格丽克,听闻她得奖,就先在网上看了看她的诗。我不太懂诗,又看得不全,没什么资格评头论足。如果我不装逼、不跟风,而是大胆说出真心话,我会说,我并没有什么欲望想读下去。

据说,她的诗歌充满了死亡、生命、爱情和性,而死亡居于核心位置。

试读她的两首诗后,我想起了中国的一位女诗人——余秀华。这个曾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火的农村女诗人,又身患脑瘫。起初,我觉得这就是一次炒作,一个网红诗人罢了。

后来精读余秀华的诗,发现自己起初真是狗眼看人低,余秀华的诗完全不需要以“脑瘫”和“农民”为噱头,单论作品,她不比任何一个我们熟知的中国当代诗人的作品差。

格丽克的诗歌《十月》如是说:

我记起大地的模样,红色,黏稠/绷直成行,种子不是播下了吗/葡萄藤不是爬上南墙了吗/我听不到你的声音/因为风在吼叫,在裸露的地面上空呼啸着……

余秀华的诗歌《一打谷场的麦子》如是说:

如果在这一打谷场的麦子里游一次泳/一定会洗掉身上的细枝末节/和抒情里所有的形容词/怕只怕我并不坚硬的骨头/承受不起这样的金黄色

作这种比较,其实没什么意义,因为格丽克的诗是用英语写的,而我们看的是翻译,水中月色,成色已然不同。同样,瑞典人看其他语系的作品时,是否也真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呢?尤其是在诗歌这样一个强调练字的体裁内。将两位诗人的作品放在这里,也不是想说孰优孰劣,都是诗,都可以欣赏。我只是厌倦了被十几个瑞典文学院的评委牵着鼻子走。

每一个文学奖项,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然而每一个文学奖项都有自己的限定范围,例如茅盾文学奖面向中国作家、芥川赏面向日本本土纯文学作家、英国布克奖面向英语作家、法国龚古尔文学奖面向法语作家。虽然也有一些文学奖会跨越文化和语言,如卡夫卡文学奖之类,但鲜少有诺贝尔文学奖这样动辄以世界文学奖项自居,我只是厌倦了他们假装没有偏见和局限。私以为,它应该尽快更名为瑞典文学奖,或至少在诺贝尔前面冠以“瑞典”二字。

写这样一篇,完全无意说格丽克不配这个奖项,虽然我未曾读过,但我确信她一定是有些东西的,毕竟在美国也已赢得桂冠诗人的称号。但我想说,文艺作品不能唯诺奖而论,诺奖作家年年都有,又有多少能留名世界文学史呢?

读书最忌跟风赶时髦,谁也不必因某个人得了诺奖而去看他,自然也不必因某个人没得诺奖而不去看他。诺贝尔文学奖也只是一个奖,世间好书那么多,我想我们不必将诺奖视为读书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