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开发商敢于公开挑战诚信?

 谭浩俊 2020-11-26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根据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规定,新版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上,将标明房源系毛坯房还是装修房。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近来,武汉金地、武汉保利等楼盘以装修房价格备案却打起卖毛坯房的主意,变相抬高房价。

金地、保利可都是大型房企、知名房企,大型和知名房企也敢拿诚信开玩笑,打虚假广告,玩变相抬高房价的把戏,可见,房地产市场之乱象,已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事实上,从这些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发商在商品房的结构、面积等方面搞名堂,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也是常用的伎俩。不仅如此,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还会在绿化面积、容积率、停车位等方面玩把戏。而现在,竟然发展到在有关方面备案的是一套方案,卖给购房者的是另一种房屋的地步,可见,开发商的良心已经到了何种低劣的地步。

我们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一家企业,能否成功,关键要看信用。而信用,显然不只表现在交货时间、交货地点、交货数量等方面,更表现在商品的质量、商品的品质等各个环节。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守信用,都可能对企业形象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很显然,武汉的这几家开发企业,根本就没把信用当回事,自然,也就谈不上形象了。因为,不管有多少理由,备案和广告上的精修房,突然变成了毛坯房,都是企业失信的严重表现,就算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在价款等方面做出弥补,企业在市场的形象也会大损。

事实上,开发商敢于用失信的方式对待购房者,也不是偶然的,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监管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自房地产市场放开、特别是进入火热以来,有关开发商短斤少两的反映就随处可见。特别是擅自提高容积率、减少绿化面积等,本应受到严厉的处罚。可是,地方政府不仅没有采取措施,甚至相关职能部门还在暗中支持、帮助开发商。而实在瞒不过去了,则采用包庇的手段。反正一句话,必须让开发商过关,让开发商在与民争利中实现利益最大化。自然,开发商的胆子就会越来越大,花样就越来越多了。相反,如果对开发商的失信行为、违规手段等采取十分严厉的制裁和处罚措施,那么,开发商就没有这样的胆量,就不敢再顶风违法,购房者的利益也不会动辄被开发商所损害。


 

回到武汉这起事件上来,有关方面对开发商失信行为的处理,仅仅满足于与购房者补签装修合同就算结束,而没有依据相关规定对开发商进行处罚,那么,谁能保证开发商不会利用新的欺骗和失信手段对付购房者呢?又怎么能够起到以儆效尤的效果呢?

法律也好,制度也罢,只有执行,才能产生效率。否则,就是摆设。而执行,不仅要靠自觉,也要靠约束。特别对违反者来说,只有严刑峻法,才能令他们对法律、制度有所敬畏。不然,就会当作儿戏。所以,用补签合同的方式,只会令开发商的胆子更大。武汉有关部门为什么不对开发商严刑峻法,到底有什么苦衷呢?

眼下,正处于调控力度加大的时刻,市场也将趋于冷静,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也一定会想出更多花样。如何防止开发商损害购房者利益,也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多动些脑筋、多投点精力,尤其要多采取点措施,特别在处罚方面,要多加些力度,切不要以罚酒三杯的心态对待开发商的违规行为。不然,市场就永远别想规范。不仅如此,在开发商囤地、开发进度缓慢等方面,也要采取措施,倒逼开发商行为规范。切不要以为开发商把地拿到手,开不开发由他们说了算。土地这个资源,不被圈起来,就能产生效益。而一旦被开发商圈起来,又不进行开发,就是资源浪费,就必须按规定采取措施,迫使其开发。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抢地、囤地问题,减少地王的产生,使房价和地价都趋于冷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