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下沉方能带来“智造雨”

 谭浩俊 2020-11-26

“云”下沉方能带来“智造雨”

谭浩俊 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研究员

“云”下沉对“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影响是十分积极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智造雨”,有可能在中国大地上倾盆而下。

在自然界,晴空万里,是不可能出现下雨现象的,只有云越来越低、越来越沉,才会出现下雨,且云越密集、下大雨的概率也越大。

将自然界的这一现象用于目前的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似乎也能找到一些相同的地方、一些想通的道理。可不,近一段时间以来,由阿里巴巴倡导的一种新的招聘模式和工作方式,也让我们品味到什么叫“云下沉才能下雨”的新感觉。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浙江省装备制造、机械专场招聘会上,阿里巴巴推出了一个招“10年经验工人老师傅”的招聘模式。招聘资料显示,这一次招聘的具体岗位是“ET大脑工业训练师/ET大脑业务专家”,归属阿里云,层级P8,相当于高级专家、资深经理。岗位职责则显示,需了解一个或多个工业领域,能抽象不同工业领域的需求;将教学与实践结合,可以让工业大脑在生产线上反复试验所学知识。

很显然,比起一般的“具有几年同类工作经验”、“有类似工作经验者优先”、“必须是相同或相近专业的”等等招聘要求相比,很显然,阿里的这次招聘,可谓是要求严得多、标准也高得多。尤其在目前人才流动比较频繁的环境下,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人员,并不是十分的多。而阿里给出的待遇,则也要比一般招聘高出了许多。

那么,阿里为什么要推出这样一种招聘方式呢?推行这种招聘方式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按照阿里负责招聘的相关人员介绍,就是要让阿里云下沉到车间,在车间写代码,并由一线生产经验的专业老师傅来指导工作、传授经验。也就是说,让工程师们在车间写出的代码,不仅要代表车间水平,更要代表车间的最高水平。从而让工程师们写出的代码,比仅使用阿里云和大数据写出的代码水平更高、更有利于打造“工匠精神”。

事实也是,面对互联网不是实体经济的议论,包括阿里在内的互联网企业一直感到非常“委屈”。客观地讲,单纯看互联网,可能会让人产生不是实体经济的想法,至多只能算是准实体经济。但是,如果能够把互联网有效地运用到实体经济、并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互联网也就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很显然,阿里云的下沉,将会对互联网也是实体经济的观点产生有效的验证。

阿里请具有一线生产经验的老工人给下沉到车间的工程师当老师,决不是为了做样子。要知道,虽然下沉的工程师们都有互联网、智能等方面的知识和水平,能够在编写车间代码方面高出许多老工人一头。但是,由于缺乏一线工作的经验,缺乏直接操作的能力,所编写的代码,有可能在细节方面达不到“工匠”的要求。那么,智造水平就很难达到最高,就难以下出高水平的“智造雨”。而让一线老工人给他们上课,把实践中掌握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师们,工程师们编写的代码,就有可能更加符合智造要求,更能产生智造效果。同时,一线老工人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授课,学到自己需要的互联网、智能等方面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中国正在从“制造”向“创造”、“智造”、从产品向品牌转型,走质量强国之路。但是,创造和智造决不是靠嘴说出来的,品牌也不是靠嘴喊出来的。只有把触角伸向每个企业、每个车间、每道工序、每个环节,让每个工人都成为工程师,才能真正实现这样的转变。毫无疑问,智能工程师下沉,老工人上移,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至少,它可以避免智能工程师不接地气带来的技术细节真空,也可以减少一线工人缺乏智能意识和能力留下的技术障碍。

有人说,智能化时代到来,员工下岗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从而增加就业的压力。智能化水平的提高,确实会带来新的失业。但是,阿里推行的这种新的就业模式,岂不是创造就业的新的方式,从而诞生许多新的就业岗位。毕竟,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工人还是比较多的。即便有些难以达到阿里招聘所需要的标准,如果每个企业在推行智能化时,都能以这样的方式操作,并根据岗位不同,设立不同的标准,其对就业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的落地工作,不仅会因为智能工程师拜老工人为师而迈出重要一步,也能为智能时代就业渠道的拓宽创造新的条件,从而可以大大减轻智能对就业影响的担忧,实现智能与老工人的有机融合。同时,有关互联网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的争论,也可以到此画上一个句号。更重要的,“云”下沉对“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影响是十分积极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智造雨”,有可能在中国大地上倾盆而下。

谭浩俊【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