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时蒙古诸部为什么不恢复元朝?草原都没统一,反攻什么中原?

 萧武在此 2020-11-26

1367年,明军逼近大都的时候,元顺帝率领自己的皇后、太子及大臣等,仓皇北逃,从大都一路逃到蒙古此前的都城上都。按照中国史书的记载,这一年被视为元朝灭亡的一年,但元顺帝到上都后,仍然沿用元朝的政治制度等,因此一些史书称之为北元。

蔡美彪先生在《辽金元史十五讲》中对此有过辨析,按照他的看法,北元这个称呼出现很晚,并不能成立。

因为元朝的时候,蒙古采用了两套做法,一方面用汉人政治传统,建立国号、年号,给之前的皇帝上庙号,但另一方面,又按照游牧民族的习惯,自称某某可汗,比如忽必烈是薛禅汗。元朝立国的顺序也和一般的汉人王朝很不同,先称帝,并给之前的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和拖雷上了谥号和庙号,建立了年号,但国号却晚了近十年才确立为大元。

这也就是一般所谓元朝的双重性,即汉人将皇帝称为皇帝,而游牧民族则将皇帝称为可汗,两者并行不悖。元顺帝北逃之后,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主要在草原上活动,所以在草原上,游牧民族也主要是把他和他的儿子、孙子称为可汗,而不是称为皇帝。

当然,元顺帝和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另一个儿子脱古思帖木儿,在上都称帝的时候,也是按照元朝之前的政治传统,既有可汗的汗号,也有皇帝的尊号。也就是说,他们仍然以元朝自居,并在明初多次主动进攻明朝边境,试图反攻中原地区。但在经过明朝初期的多次北伐之后,残元势力就逐步衰落了。

尤其是在蓝玉北伐时,在捕鱼儿海子之战中击败脱古思帖木儿的主力之后,忽必烈的子孙就已经失去了对草原的控制权。到1402年,也就是逃回草原35年之后,脱古思帖木儿被也速迭儿杀死,残元势力就基本上灭亡了。这之后的草原,基本上就是东部蒙古的鞑靼势力和西部蒙古的瓦剌势力的斗争了。

更重要的是,从脱古思帖木儿被杀之后,虽然也有人自称蒙古可汗,以成吉思汗后人自居,但并没有人再以元朝皇帝自居。

比如瓦剌首领也先,在杀死成吉思汗后裔的傀儡可汗之后,违背蒙古的传统,试图自立为可汗,因为反对势力比较强大,所以“曲线救国”,自称大元田盛可汗,并以这个名义向明朝遣使进贡。但这是为了避开只有成吉思汗的后裔才能称可汗的政治传统的策略性做法,也并没有恢复消灭明朝、恢复元朝的企图。否则,就不用在称可汗之后就遣使向明朝进贡了。

再之后就是达延汗,也就是明史中出现的小王子,一度有人认为达延汗是大元汗的汉语异译,其实也不成立。从成吉思汗直到元昭宗,也就是元顺帝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他们都是既有蒙古汗号,又有汉地皇帝尊号的正式君主,从来没有人以大元为汗号。达延汗以成吉思汗子孙、蒙古正统自居,更不可能违背这个习惯。

那么,达延汗的达延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按照蔡美彪先生及其它蒙元史家的分析,基本上可以确认,就是达延是汉语音译,蒙古语的意思是草原上众部落的意思。也就是说,达延汗的意思是,草原上所有部落的可汗。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解释。因为,达延汗所面对的最重要的任务是统一草原,还远没有到恢复元朝的时候。

总的来说,从元顺帝一系子孙灭亡之后,也就是从1402年之后,蒙古草原就已经完全陷入分裂了,鞑靼和瓦剌之间的斗争成为整个明朝时期草原游牧民族的政治主线,连草原地区的统一都无法完成,更没有人试图恢复整个元朝。瓦剌虽然一度形成联盟,但因为瓦剌并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孙,所以很快也就失败了,也先也被东部蒙古的阿鲁台杀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