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 成】农村留守儿童的真正困难

 西岳文化 2020-11-27

文/王成

农村留守儿童的真正困难

由于经常在教育一线,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早已经转变,不是父爱母爱的缺失,主要是无头脑。具体表现为:

一,无目标

他们有的仿佛有口无心,就没有想过靠学业快乐。因为无人管,就自生自灭一样,主要是在学习上。周末,他们课业压力不大,如果布置任务复杂,他们就做不了。大多数孩子不补课,因为大家都在晒太阳,所以他们也是聚在一起吃个啥零食,如农村妇女一样晃晃悠悠就是一天。

二,全社会都应该检讨

看过一篇《二本的大学生活记录》,以后干什么事业,取决于人生的开局时刻。在农村氛围下,学生没有啥文化基础,尤其是寒暑假过热过冷都没办法学习,外边热闹得锣鼓或者过白事时的哀乐哭声就成了孩子们所能见的新事物。更多的学会吃吃喝喝。学习上没要求。特别是隔代管理的情况,爷爷奶奶都是由着孩子、惯着孩子。时间长了,能不做的都不做。周围也没有一个有水平的人去点拨,或者即使点拨了,也被周围的人同化了。

农村大多数人最大学历到高中毕业,跑快递的也许有大专毕业的。想想,一个本科人员生活在西北的小村庄,是比较少见的。平时村庄里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他们大多不大参与外边的社会,他们的言行活动就是孩子们的所见的全部。到了农村,你就下意识的平庸下去了,没有那么多费头脑、应付复杂人际关系,账务也很简单,很容易生存。农村家长喜欢看热闹。大家就都看去了,里边的是非曲直也没人关注在意。稀里糊涂,一天天就过去了。

三,配套设施太简单

大家可以想想,每天抱着手机,玩着抖音或者快手,快餐文化注定孩子没有啥积淀,也就没啥生活能力。尤其是省级电视台,他们何曾考虑过孩子们的假期。记得几十年前,没有诸多的多媒体,陕西电台有《假日生活》,有《每周一歌》,现在只能听到铜板的响声。人文艺术文化氛围特别稀少,一问五不知。如果要在农村的镇点找到一个英语磁带,一个高档参考书,无异于大海捞针。好多在外工作的人,尤其是打工的家人,自己本来就文化浅,没有聪明的头脑,没有想法和心眼,很少想到给孩子买几本像样的课外书,发展孩子的思维。

四,门户太多

拉扯太大,所以经常是隔三见五的吃席变成了时不时地吃席。大鱼没有,就是大肉和菜市场的许多普通菜,有没有营养,谁去理会呢?孩子周末就是去肥吃海喝。家里本来应该有的小米稀饭被席上的高脂肪食物代替,早早埋下了三高的风险。肚子里储存着农药残留,尤其是膨大剂等化学物质的超量摄入。

五,体育设施少

农村孩子没有城里孩子的篮球班计划,遇着什么三分钟热度,没有钱或者没有场地、没有设备。群众体育也只是满足于应付上级检查。检查过去后没有啥体育健身工程。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没见过也就没有热爱。农民运动会,那是一种点缀,主力军都在外地打工。


作者简介:王成,渭南市著名英语教师。大荔县作家协会会员。现实主义作家。

关于赞赏

赞赏金额全部归作者。7天内点击量超过1000的,另加稿费10元,超过2000加20元,以此类推。作品发布一周后以红包形式发给原创作者。须加微信suyan834398802

投稿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