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食积,中医有办法

 松静空空 2020-11-27

我们常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是因为小儿脾胃虚弱,且饮食不知节制,很容易导致积滞,即小儿食积。

食积,最早见于张从正《儒门事亲》,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记载:“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婴童百问》云:“小儿有积滞……此由饮食无度,多餐过饱,饱后即睡得之,是为食积。” 《诸病源候论》言小儿食积的病因为:“宿食不消,由脏气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弱,故不能磨之,则经宿而不消也。

总结来说,小儿食积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是饮食不节,比如暴饮暴食,或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

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饥饱不均,或喂养不当,损伤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积而不消,乃成积滞。

也如《活幼心书·明本论》中记载:“吁凡婴孩所患积症,皆因哺乳不节,过餐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伐,积停中脘,外为风寒所袭,或因夜卧失盖。”

是脾胃功能虚弱。

小儿素体脾阳不足,或因病后失调,脾气虚损,或过用寒凉攻伐之品,致脾胃虚寒,运化力弱,乳食易于停蓄不消,形成积滞。

也如《保婴撮要·食积寒热》曰:“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积。”

食积内存,首伤脾胃,但小儿体弱,固护不周还可引发他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水谷精微生成不足,无以滋养周身。脾为肺之母,肺金感邪,子病及母,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肺,导致患儿经常发生感冒、咳嗽等病症;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病及心,气血乏源,心神不得濡养,循环不畅而引起夜惊、不寐等疾病;肝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其功能正常运转依赖脾胃健运,肝脾失调还可引起患儿性格暴躁、腹胀等;肾为后天之本,脾病日久,肾水侮土,可发生流清涕、遗尿、恶寒等症状。

中医治疗小儿食积,推拿效果非常显著,推拿有调整脏腑,改善气血的功能。脾虚夹积者, 治宜健脾消食, 临床可选脾经、腕阴阳、四横纹、腹、脐、脊柱等穴, 可用直推法、分推法、摩法、掌根揉法、运法、捏法等推拿手法进行施术。其具体操作方法及要求:

01

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约300次。 

02

分推腕阴阳:两拇指自掌后横纹中 (总筋) 向两旁分推, 约100次。

03

推四横纹:位置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使患儿四指并拢, 在穴位上横向来回直推, 约50次。 

04

摩腹揉脐:患儿取仰卧位, 医者以一手掌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沿顺时针方向掌摩或掌根揉法, 持续数分钟。 

05

分推腹阴阳:患儿取仰卧位, 医者以左右两手的拇指分别自胸骨下端, 沿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 约200次。

06

捏脊: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 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 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 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

施术时患儿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 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 挟持肌肤, 拇指在后, 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 拇指向前推动, 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每捏3次提1 下, 称“三捏一提法”, 捏3~5遍。

除了掌握治疗小儿食积的推拿手法,对于食积的预防也十分重要,尤以饮食调节为关键。

《证治准绳·幼科·宿食》记载:“小儿宿食不消者,胃纳水谷而脾化之,儿幼不知撙节,胃之所纳,脾气不足以胜之,故不消也。”

可见,对于小儿来说,注意饮食节制非常关键。家长朋友们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宜定时定量,不宜过饥过饱,食物选择宜易于消化和富于营养的,并要随着小儿年龄及生长发育的需要,逐渐调整饮食结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