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可托海,不止是牧羊人和养蜂女的故事

 老鄧子 2020-11-27
凄美,深沉,悠郁的歌声蕴藏着不舍的思念憔悴的情愫。
可可托海春暖花开的季节,迎来了养蜂女如家的驼铃队。蜂群,驼铃,两个稚嫩的孩子给宁静美丽的牧场带来了少有的喧嚣和欢乐。

英俊彪悍的牧羊人也来到托托海牧场。每天在牧场上骑着高头大马牧巡视着自己的牛羊。
养蜂女的毡房和牧羊人的帐篷隔篱而居。每天的回眸,优杨的歌声和一双孩子的嘻笑打破了牧场的寂静,养蜂女和牧羊人不时双眸深情对视。日久生情,牧羊人爱上了养蜂女。

两个追赶阳光青年,追赶花开花落的异乡人,日久生情。
养蜂女为牧养人送去了甘美的蜜糖,牧羊人采集了美艳的花朵深情的送给美丽的养蜂女。
在这春暖花开,绿草莹莹的季节,阳光,月亮星星,蜂蜜的吟唱,牛羊的哞咩的欢喘,伴随着两颗情窦盛开的心,渡过了这浪漫生辉的时光。

秋天来了,花谢了,草枯了。养蜂女想到自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不能耽误了牧羊君的前程,经过深思熟虑,在一个风雨飘渺的夜晚悄然的离开了牧羊人。
牧羊人站在秋天空旷的牧场上,面对慰蓝遥远的天边伴随着牛羊的哞咩长吁短叹,孤独沧凉悲婉地吟唱。
凄美的爱情,多情的牧羊人像雕塑一样,伴随着秋风冬雪定格在空旷的可可托海的牧场上,聆听养蜂女吟唱的歌谣长醉不醒。牧羊人仰天长望,翘首企盼养蜂女神的降临……凄美的故事,悲婉深沉的歌声令人陷入深深遐想

“那夜的雨也没能留住你/山谷的风它陪着我哭泣/你的驼铃声仿佛还在我耳边响起/告诉我你曾来过这里”

这首歌,很凄美,很感人,这故事,不知道让多少听歌人暗自神伤。

大家也许都不知道,真正的可可托海,那可是一个满怀悲情的地方。
可可托海实际上是一个小镇,在当地语言中原意是“绿色丛林”的意思。这个小镇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北部,海拔1200—2226米,气候特点是冬寒夏凉,素有“中国寒极”之称。

如果没有额尔齐斯河流过,这里就是荒原的一角。虽然,这里夏季有草原,有羊群,但这里依然是荒原中的一艘小船。
最最应该告诉你的,不是这些荒凉和灾害,而是可可托海的三号矿坑。
在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前,有人泪流满面,有人长跪不起,你可能不理解,但当你走近可可托海后,我无法想象你的感受。

在哈萨克语中,可可托海是“绿色丛林”之意,但那矿坑偏偏是粗糙丑陋,寸草不生,像阿勒泰山脉中一块被剜去的伤疤,令人心痛。
1950年,为了偿还国债,我国允许苏联开采可可托海地下矿藏,苏联人开始大量涌来,可可托海这个偏僻的弹丸小镇,竟然聚集了近四万人说俄语的人。
以后的是每年夏季,等到额尔齐斯河涨水的时候,苏联人拉运矿石的货轮便会冒着浓烟开到布尔津,随着这些轮船络绎不绝地满载而归,可可托海的矿坑越来越深,换来的只是天空中飘散而去的一股股黑烟以及堆积如山的矿渣。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采掘,可可托海变了模样,三号矿脉原先是高出地表200多米的山峦,最后变成深143米,长250米,宽240米的矿坑。
一圈一圈的内壁旋环车道,犹如古罗马的巨型斗兽场。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里号称“中华聚宝盆”,在这里挖出的宝贝有16公斤重的蓝宝石,有500公斤重的水晶块,有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
曾经,有很长时间地图上没有“可可托海”这个地名。曾经,这里就叫做“111”这个神秘编号。
直到1981年,可可托海矿区周围还设有三道关卡,任何人进出矿区,都必须持有新疆公安厅开具的边防通行证。
可可托海的价值,无法用数字估量;可可托海的贡献,无法用数字记录。
正如《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中歌唱的那个牧羊人一样,可可托海奉献了自己,没有任何怨言。即使亲爱的人嫁到了伊犁,牧羊人也仍然等待!


相对于可可托海,伊犁可谓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在这里,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

在伊犁,生态环境非常优越,目前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以库尔德宁——喀拉峻为提名地之一的新疆天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在这里,因为有363种野生动物和2000多种高等野生植物,被称为“天然基因库”。
伊犁,是全新疆最大的绿洲,也是祖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著名的那拉提、唐布拉、喀拉峻等天山草原风光,就是分布在伊犁的颗颗明珠。

虽然伊犁地处偏远,但历史上多次人口迁移,让这里逐渐成为人间乐土,这里自古就是新疆重要的粮食、油料、蔬菜、林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伊犁马、新疆褐牛培育基地。

伊犁是美丽的、富有的,所以这里才会有浪漫。牧羊人虽然仍然在可可托海等待,但养蜂女依旧是嫁到了伊犁。
我们多么希望,牧羊人最终会收获幸福。但也许我们永远无法释怀的是,牧羊人为什么不追到伊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