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国陷阱》| 徐玲解读

 wsgmail 2020-11-27

关于作者

张夏准,英籍韩裔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夏准是当今发展经济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他的成名作就是《富国陷阱》,他凭借这本书获得了多项国际学术大奖。

关于本书

本书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是“踢开梯子”,作者提出质疑:发达国家是不是刻意隐瞒了它们的成功秘密,发达之后一脚把梯子踢开,让后来人无路可走?发达国家秘而不宣的发家秘诀,到底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书梳理了西方国家在14~19世纪的早期经济史,揭示了与主流经济学教条完全不同的历史的另一面。

核心内容

一、为什么说英国是幼稚工业保护的发明者?
二、为什么说美国是幼稚工业保护的集大成者?
三、为什么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后发国家?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徐玲。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富国陷阱》。这是一本在发展经济学领域非常有名的经典著作,首次出版于2002年,之后多次再版,我现在为你解读的版本是2020年5月的最新版。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后发国家如何才能摆脱贫困、赶超发达经济体。为什么我要给你介绍这本20年前的发展经济学著作呢?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后发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创造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奇迹。然而,以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的崛起是一个重大悖论:中国并没有按照西方国家给出的标准药方来发展经济,属于不好好听课的“差学生”,但是,这个“差学生”考出的成绩,却比那些认真听课、笔记一字不落的“好学生”要好得多。这就让开药方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很尴尬了。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都在质疑:难道我们拿到了一个假药方?

对此,本书直接给出了答案:是的。所谓“富国陷阱”,说白了就是富国给穷国挖了个坑。实际上,这本书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是“踢开梯子”,它来源于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一段话:“一个人在达到顶峰之后,会采取一种常见的聪明做法,就是把自己攀登时用的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上来。

作者是用这个书名来提出质疑:发达国家是不是刻意隐瞒了它们的成功秘密,发达之后一脚把梯子踢开,让后来人无路可走?发达国家秘而不宣的发家秘诀,到底是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这本书梳理了西方国家在14~19世纪的早期经济史,为我们揭示了与主流经济学教条完全不同的历史的另一面。

本书作者叫张夏准,他是英籍韩裔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夏准是当今发展经济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他的成名作就是《富国陷阱》,他凭借这本书获得了多项国际学术大奖。这本书对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林毅夫在代表作《繁荣的求索》中,曾多次引用这本书里的观点。

在进入这本书的内容之前,我要引用张夏准写在开篇的一句话:“本书涉及的内容肯定会让很多人在理论上和道德上感到不安,因为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甚至已成坚定信仰的很多说法,将会受到挑战。”在本期音频里,我会为你尽量准确地还原张夏准的观点,至于他的观点对不对,相信你可以得出自己的判断。

第一部分

先来看一个关于英国崛起的神话。在众多欧洲国家中,英国为什么能够率先引爆工业革命,从偏居欧洲一隅的小岛国,发展成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对此,通常的说法是,英国率先搞了自由贸易和放任自由的产业政策,激发了市场活力和企业家精神,从而获得了空前的经济实力。特别是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标志着自由贸易理念对重商主义理念的全面胜利。英国作为第一个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欧洲列强中脱颖而出。

这就是一直以来,经济学教科书上告诉我们的标准答案。然而,这究竟是真实的历史,还是编造的故事呢?如果你去考察历史的细节,会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英国从征收高关税到实行自由贸易,并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历史的突然转折。在1848年时,英国还对1146种商品征收关税;然而,仅仅12年之后的1860年,英国就只对60种商品征收关税了,征税品类减少了95%。英国的关税制度原本是全欧洲最复杂的,在那之后却只需要半页纸就足以说清楚了。

按照前面讲的逻辑,如果是自由贸易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那么合理的推论就是,在英国大幅降低关税之前,英国经济是缓慢增长甚至是停滞不前的;只有当1860年取消了大部分关税之后,英国经济才开始腾飞。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如果你熟悉世界历史就会知道,在1860年之前的100年,英国就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又经过一百年的发展,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霸主。恰恰就在这个时候,英国从一个高关税国家突然转向自由贸易。

换句话说,英国在经济的起步和腾飞阶段,一直是实行的高关税。不但如此,英国从14世纪开始,就开始采用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来发展当时的高科技产业——毛纺织业。14、15世纪,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成为欧洲主要的羊毛产地。但当时英国与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相比,技术相对落后,英国向这些地区大量出口羊毛,自己只生产一些初级纺织品。

从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开始,英国上层集团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大力扶持本国的毛纺织业。比如,爱德华三世就只穿英国纺织品,派人从“低地国家”秘密引进技术熟练的毛纺织工人,大幅提高羊毛的出口关税,同时禁止进口羊毛纺织品。这些产业扶持政策可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由后面继位的几任英国国王接力搞了上百年,直到16世纪末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毛纺织业才壮大到足够消化国内所有的羊毛产量。这时英国全面禁止羊毛出口,彻底搞垮了“低地国家”的毛纺织业,英国的毛纺织业一家独大。

要知道,后来的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而毛纺织业为棉纺织业做了大量的技术积累。所以张夏准认为,如果没有英国政府持续上百年对毛纺织业的产业扶持,工业革命会不会率先发生在英国就很难说了。

进入18世纪,英国更是清醒地认识到了产业保护政策的重要性,通过系统性的立法来保护国内厂商,把国外制成品挡在国门之外。而且,英国不但是对欧洲大陆的竞争者不放心,对自己的殖民地也严防死守。1700年,当时印度的棉纺织业远远领先于英国,英国颁布法案禁止从印度进口印花棉布,对印度棉纺织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棉纺织业的效率终于超过了印度,英国反过来向印度倾销棉布,让原本非常发达的印度棉纺织业全军覆没。所以后来圣雄甘地只穿印度土布、亲自纺纱,就是表达对英国摧毁印度棉纺织业的抗议。

也是在18世纪,英国的北美殖民地开始尝试发展当地的制造业。当时的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得知后暴怒,宣布禁止殖民地从事一切制造业,“哪怕是制造一颗马掌钉也不行”,北美殖民地的新轧钢厂被强行取缔。

说到这儿,你肯定会觉得非常好奇:既然英国对保护本国制造业这么在意,用上了高关税、产业扶持、殖民地高压等一切手段,那么,英国为什么会在1860年前后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大幅削减关税、敞开大门让各国商品随便涌入呢?原因只有一个,这时候英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贸易保护不再符合英国利益,只有实行自由贸易才能最大化英国利益。

前面说到,英国向自由贸易政策的转向,是从1846年废除《谷物法》、大幅降低国外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开始的。为什么是从削减农产品关税开始?这里面大有玄机。当时的欧洲大陆国家和美国都是农产品出口国,《谷物法》规定的高关税会阻碍它们的农产品出口到英国,它们也就没钱买更多的英国工业品,只能倒逼自己进行工业化。英国一看,这不是在给自己培养竞争对手吗?倒不如,英国主动大幅削减甚至取消农产品关税,让欧洲大陆和美国人安安心心地当农民,而由英国独占高附加值的工业品市场。说白了,英国是希望通过本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来阻止欧洲大陆和美国进行产业升级。

除了农产品,把工业品的关税也取消,英国同样不吃亏。当时没有哪个国家的工业比得过英国,所以就算关税为零,外国工业品也没机会进入英国市场;反过来,英国可以要求别国实行对等的低关税,这样英国工业品就可以长驱直入这个市场。

那如果别国不答应怎么办呢?英国的办法是,软的不行就来硬的,要么直接征服把你变成殖民地,要么用枪炮打开国门逼迫你签订不平等条约。从1810年起,巴西、中国、暹罗(也就是如今的泰国),还有波斯和奥斯曼帝国都先后被迫和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大幅降低关税,甚至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比如,1863~1908年,中国清政府的海关就由英国人掌管长达半个多世纪。

在张夏准看来,这就是典型的“踢开梯子”的做法。英国靠长达上百年的高关税保护和产业扶持政策,才获得了工业霸主的地位,然后马上用武力强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不允许后发国家用高关税来保护自己的产业。更有意思的是日本,1854年,日本被美国打开国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规定日本的关税不得超过5%。20年之后,日本如法炮制,强迫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剥夺朝鲜的关税自主权,而此时,日本自己还没有从美国手中恢复关税自主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19世纪的确是一个自由贸易的世纪,但绝不是平等自愿的自由贸易,而是霸权国家用船坚炮利来强行实施的自由贸易。

第二部分

前面说了英国,接下来再聊聊美国。就在美国要求日本关税不得超过5%的时候,你知道这个时期,美国国内对进口工业品征收多少关税吗?50%,是日本关税率的10倍。

前面提到,英国为了压制北美殖民地的工业发展,煞费苦心,一方面强制取缔北美刚起步的钢厂,一方面对北美出口的农产品和原材料提供补贴。这一切都是想让北美殖民地认为,自己的比较优势在于农业,老老实实出口农产品来换取英国的工业品就好了,不要老想着另起炉灶搞自己的制造业。

你可能听出来了,英国试图给美国挖的这个坑,依据的就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都应该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双赢。

这个理论听上去无懈可击,但是你细想,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肯定是在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而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是在农产品和原材料。如果双方严格遵守比较优势理论,那发达国家的先进产业就会越来越先进,而落后国家则被牢牢锁死在低附加值的初级产业。

那么,美国人信了英国的这套嗑了吗?一部分人信了,一部分人没信。为此,美国的国父们分裂成了两大阵营。以杰斐逊为首的民主党,代表着南方农场主阶级的利益,他们大力支持自由贸易,这样能让美国的烟草、棉花等农产品顺利进入大英帝国庞大的殖民贸易网络。而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代表着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新兴工业资本,他们强烈要求对英国工业品征收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刚刚起步的制造业。

汉密尔顿在担任美国财政部长期间,撰写过一份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件,叫《关于制造业问题的报告》,提出政府应该用进口关税、直接补贴等手段来扶持本国制造业。注意,汉密尔顿的这份报告,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幼稚工业保护理论。这个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针锋相对的,认为落后国家不应该拘泥于比较优势,而应该大力保护本国还在萌芽中的工业,让它们有机会发展壮大。

在经济学教科书上,通常把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发明归到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头上,就是提出“踢开梯子”的那位。但事实上,李斯特原本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他后来因为政治问题从德国流亡美国,才接触到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并把它学术化的。当然,严格来说,美国也不是幼稚工业保护的发明者,这套办法英国早就实践了几百年,汉密尔顿只不过是把这套经过验证的最佳实践给明确提出来了。

如果说英国是幼稚工业保护的发明者,那么美国就是集大成者。这么说吧,从1812年英美战争爆发开始,一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对制造业产品征收的平均进口关税,在发达国家中一直是数一数二的。有两个时期,美国的平均关税率达到了惊人的60%。而且要注意的是,因为美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欧洲隔着浩瀚的大西洋,欧洲的钢铁等工业品想要输送到美国,运费非常高,这等于是在关税之外,又给了美国本土制造业一层额外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在19世纪,美国不但具有最强大的贸易保护壁垒,而且是贸易保护主义学者的大本营。当时美国一些最有名的经济学家,像丹尼尔·雷蒙德和亨利·凯里,都是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倡导者。如果你觉得这些名字很陌生,是正常的,因为二战后美国成了新的世界工业霸主,美国工业不再需要被保护,这些倡导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经济学家们就被刻意淡化、很少被提及了。美国也准备“踢开梯子”,隐去这段历史。

事实上,二战之后的美国和19世纪中叶的英国一模一样,对自由贸易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从严格的贸易保护转为积极推动自由贸易。不过,张夏准指出,美国从未像英国那样实行过零关税,相反,美国更善于用一些隐蔽的贸易保护手段,对竞争对手进行“定点清除”。比如,1980年代日本在汽车、电子产品、芯片等领域对美国造成威胁,美国就综合运用了关税、自愿出口限制、强制汇率升值等手段来狙击日本制造。所以不奇怪,在2020年的今天,当美国制造业由盛转衰,美国又重新打起了贸易保护的老牌。

既然说到日本,就再多说一句,日本在19世纪的不平等条约中丧失了关税自主权,那么日本是怎么发展本国工业的呢?坐等私人企业逐渐发展壮大,速度太慢了,干脆国家队亲自下场、快速孵化企业。19世纪后期,日本在造船、军工、采矿、纺织等关键行业建立大量的国营样板工厂,等这些工厂实现了正常运营之后,再卖给私人企业,同时对这些私人企业进行大量补贴、鼓励企业之间的兼并、快速形成规模经济。日本政府还在关键行业中分配资源,避免同行之间的无序竞争,用“管理竞争”取代“浪费性竞争”。

日本政府采用的这套产业扶持办法,其实是向18世纪的普鲁士学的。当时的德意志地区还是分散的邦国,没有建立起关税同盟,也就没办法通过高关税来保护本地工业。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首创了这套政府主导的工业化过程,让普鲁士从一个落后的原材料出口国,变成德意志地区的第一大工业国,最终统一了德意志。

第三部分

从前面的讲述可以看到,无论是英国、美国,还是德国、日本,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的过程,从来不是他们所宣称的小政府、放任自由的产业政策和自由贸易,而恰恰是由政府强力推动下的幼稚工业保护,方法包括高关税、产业扶持、直接补贴、甚至国家队直接下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发达国家绝不外传的秘密心法,就是由国家主导的工业机密的窃取。

先来问你个问题:现在的商品标识中必须要有生产地说明,比如“Made In China”“Made In Japan”,你知道这条规则最早是针对谁的吗?你肯定想不到,1887年,英国议会修订《商标法案》,要求在产品描述中增加生产地说明,是为了防止德国公司山寨英国产品。

德国的工业化起步比较晚,在19世纪末,德国货就是山寨品的代名词。书中提到一个细节:一家向英国出口山寨缝纫机的德国公司,把“北不列颠缝纫机厂”的标识放在非常显然的位置,然后把“德国制造”几个字标在缝纫机踏板下面,需要6个女工合力将缝纫机放倒,才能看到刻在机器上的这几个小字,否则这几个字永远不会被看到。

其实,侵犯商标法还不是最严重的。最让英国头疼的,是欧美各国政府想尽一切办法引进英国的熟练技术工人,并派出大量工业间谍来窃取先进机器技术。为此,英国出台了严厉的法律,严防死守技术外流。英国法律规定:禁止出口多种机器;凡收买或招募技术工人去国外工作的,是犯了“买通罪”,要判处罚金或者监禁;在国外的技术工人如果6个月不回国,将被没收全部的国内财产和土地,并剥夺公民权利。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英国这些措施不可能完全堵住技术外流。比如,前面说的普鲁士腓特烈大帝,为了招募外国织布工人,许诺免费送给他们每人一台织布机,那在当时可是相当昂贵的生产工具。

美国国父汉密尔顿在任美国财政部长期间,亲自组织美国在欧洲的工业间谍网络,并设置高额奖金来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人,动用各种手段帮助他们去英国窃取机器图纸。美国19世纪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洛厄尔,就是靠从英国走私来的织布机设计图而建立起来的。美国的工业间谍还将汉密尔顿的奖励计划印刷了上千份,在英国广为散发,吸引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举家迁来美国。

美国经济史学家承认,大量的技术走私和技术工人引进,让美国快速缩小了与英国的技术差距。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美国坚信不疑,后发国家的任何技术赶超都一定是窃取了它的技术。其实也不止是美国和英国之间,18、19世纪的所有西方国家都在通过工业间谍、走私计划和招募工匠,进行着激烈的技术军备竞赛。

到了19世纪末,随着工业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光是靠引进机器和技术工人已经无法掌握一个行业的核心技术了。这时候,英国废除了机器和技术工人的出口禁令,开始用专利法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来作为新的技术壁垒。西方各国也都先后颁布了专利法,但是这些法律一开始只保护本国人专利而不保护外国人专利。比如,在1836年专利法修订之前,美国人可以直接抄袭外国技术,并在美国申请专利。甚至直到1988年,美国才正式签署了国际版权公约,从法律上正式承认外国人的版权。

这段历史给我们揭示了什么真相呢?张夏准认为,这说明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不是如发达国家宣称的那样,是后发国家经济起飞的必需品。事实上,每个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是从抄袭、山寨别国的先进技术开始的。就算是英国,也在工业革命之前大量抄袭借鉴了“低地国家”的纺织技术。

现在,发达国家又一次“踢开梯子”,通过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昂贵的专利费用,让后发国家获得技术溢出的成本越来越高,甚至根本负担不起。根据张夏准的估计,在21世纪初,后发国家每年向发达国家支付的专利许可费高达450亿美元,占发达国家对外援助总额的一半。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对后发国家的援助,有一半的钱又通过专利许可费的形式回到了发达国家的口袋。

当然,张夏准也承认,他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质疑,会招来大量批评的声音。比如经常有人问他,“既然你这么反对知识产权,你会允许别人剽窃你的论文,并以他自己的名义发表吗?”

对此,张夏准回应说,一码归一码。事实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只要求署名权而并不要求专利权,他们愿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供全人类免费使用,同时丝毫不会降低他们的创造力。此外,张夏准也并不是反对知识产权,他只是实事求是地指出,从历史经验看,一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严格与否,与这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能够起飞,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结语

好,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张夏准通过详实的经济史料向我们展示了,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的过程,从来不是他们所宣称的小政府、放任自由的产业政策和自由贸易,而恰恰是由政府强力推动下的幼稚工业保护,方法包括高关税、产业扶持、直接补贴、甚至国家队直接下场。只有当发达国家完全确立了自己的工业优势之后,才会全力推行自由贸易体系。

同样地,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并不是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来实现技术升级,而是靠国家主导的工业机密的窃取,以及相互之间的模仿、山寨、抄袭。只有当发达国家成为知识产权的绝对垄断者之后,才会不断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但如今,发达国家却竭力让后发国家相信,小政府、放任自由的产业政策、自由贸易和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才是发展经济的唯一正确道路。张夏准质疑,发达国家究竟是误读了自己的发展历史呢,还是故意“踢开梯子”呢?别忘了,英文中就有一句谚语叫做“Do as I say, not as I do.”翻译过来是,“照我说的去做,别学我是怎么做的。”

撰稿、讲述:徐玲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 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的过程,从来不是他们所宣称的小政府、放任自由的产业政策和自由贸易,而恰恰是由政府强力推动下的幼稚工业保护,方法包括高关税、产业扶持、直接补贴、甚至国家队直接下场。 2. 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并不是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来实现技术升级,而是靠国家主导的工业机密的窃取,以及相互之间的模仿、山寨、抄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