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绸都少年说(十三)点睛之处须灵动

 吴越尽说 2020-11-28

点睛之处须灵动

——品《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的标题


作者:盛泽中学 陈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在写作中,“好的标题”便是成功作文的“一半”。点睛之处须灵动!

       细细品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这几个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漫野稻穗,禾浪起伏。本文的标题便是引用了《七律·到韶山》中的一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一流水对形象地描写了故乡旧貌换新颜的景象,生动感人。作者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又承“新天”而描写现实社会的美好,眼前的现实正是革命者孜孜追求的“新天”。我仿佛看到领袖满含欣喜看着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诗句赞扬的是人民创造历史的豪情,可谓简洁明了。在这里,作者具体描绘了以稻菽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丰收景象:在6月农村的农忙时节,韶山一带那一望无际、葱茏茂密的庄稼像大海里的波浪一般,随风摇曳,涌起千重万迭的绿波,昔日过着牛马生活的广大农民,如今在生产斗争中,个个都是战天斗地的英雄。傍晚收工时,他们迎着黄昏缭绕的烟雾,高高兴兴地从田野上归来了!真是诗中有画,这是一幅当代农村新生活的风俗画。是用稻菽来代表广大人民,而沈英甲则是巧妙用了稻菽来赞扬袁隆平。

       文中又采用了一个个小标题的方式,简洁明了,极易抓住读者的眼球。“曾记否,到中流击水”,诗句很好囊括了袁隆平先生专研早稻田培育的刻苦实践精神。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则是引用了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所写的句子。简单扼要概括了此部分内容,抓住了杂交水稻的试验成果,让中国的粮食以及全世界的粮食产量在不断上升。他的梦想将走向现实,而饥饿威胁在不断退却间消失殆尽。

       这些灵动的标题,读来朗朗上口,再读又非常贴合文章内容,可谓一举多得。好的标题精准地抓住读者眼球,使文章有吸引力。可以说,好标题是一篇佳作的必备要素。

       (指导老师:吴云丽)

       2020-11-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