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对顶尖人才如此重视,我家不顶尖怎么办

 长沙7喜 2020-11-28
泽哥,北京人,北大毕业后进入教育圈,所带自己最擅长的小学奥数课程。对北京的升学和奥数体系均有深入了解。

写在前面:泽哥所有观点仅代表个人。

题记: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据民间消息,为了和2500年前的孔子相呼应,近日,清华大学将推一个新的“3+2+3”的项目,3年本科,2年后拿硕士学位,再3年后拿博士学位,面向初三到高三年级(即15岁-18岁)的优秀学生。主要是以数学为支撑的一些方向,为国家培养战略型人才。具体选拔方式和细则尚未公布,但据各方猜测,总人数会较现在清华的“数学英才班”招生人数30人有所提升。


作为北京大学毕业的泽哥来看,清华有这个政策,北大基本会必然跟进。至于其他的高校还不好说,不过这一定将是继强基计划之后,又一项针对基础学科成绩优秀学生的特殊政策

之前,无论是高考成绩好的学生,还是竞赛成绩好的学生,除去确有一部分继续在大学研读基础学科之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会转向金融、管理等领域,但随着强基计划和英才计划的出台,所有高中竞赛成绩好的孩子,如果想走竞赛这条路保送大学,那么在大学时候,基本上会强制继续在基础学科方面进行学习。从这,不难看出国家现在对基础学科的重视。一方面希望通过这个政策给在基础学科成绩优秀的孩子一个出路,另一方面也希望这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能够继续学习下去为国家做贡献

但其实针对绝大部分家长来说,这个政策离我们,确实有些遥远了。虽然我看有些文章说因为新的英才计划,对学生的奖项没有要求,省一水平即可参加,但毕竟,清华北大俩学校都算上,全国可能也就招200-300人左右,这个竞争,真的是太激烈了。要知道,就北京小升初中竞争最激烈的人大附中早培班,一届招160人已经是竞争的头破血流了,这全国几百人的名额,真的是需要实力非常强才可以。

非常巧合的是,就在昨天晚上,我还和孩子妈妈聊到了小早培的问题。

其实无论是早培,还是小早培,都可以理解成是北京市提前选拔优秀人才的一项举措,只不过如何能保证选拔出来的人才确实是最优秀的人才,早培似乎已经趟出了一条道路,毕竟160人中有十几二十个非常出色的还是可以保障的,而这部分孩子,有些竞赛成绩非常出色,有望今后为国家的基础学科做贡献。而小早培,似乎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效果出来。现在很多家长想上小早培,可能也不是说为了能让孩子在基础学科中有优秀的成绩,从而为国家做贡献。更多的还是因为能够在小升初中直升人大附中的本部。所以这也是我在之前文章中写到的人大附中的刘姥姥想再干十年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说早培是为了解决孩子小升初择校的问题,那么小早培,可能不应该仅仅为了解决幼升小的择校问题而存在。

所以我对小早培一直持有三个观点:

(1)我能看出我家孩子不是聪明的孩子,所以我不会以考上小早培为目标。

否则学前学完二年级内容,四年级学完小学内容,初三准备高联,确实进度上是能匹配最前面说的清华英才的进度,但可能真是没有这个能力。

(2)幼升小对口小学相对不错,没必要换个小学。

当然,如果确实有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幼升小对口小学实在比较渣,那可能确实需要拼一下小早培,至少能有个好学校上,小学初中不发愁。但这里付出的努力,可能真的需要非常大才可以。

(3)如果我家孩子小升初没有择校的实力,那即便留在人大附的初中部也会很痛苦。

除去早培直升人大附高中部的这部分之外,人大附初中部考上本校高中的比例,不足30%,别说普通班,实验班考不上本校的也大有人在。所以人大附初中,对我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名头,如果我没有这个实力,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来说可能不一定有别的学校发展更好。

当然,我说这么多,肯定还是会有很多孩子涌向小早培,毕竟尽管只招两个班,但报名人数能有两万。

最后回到题目中的问题,今天说了这么多顶尖人才的政策,那对于大多数非顶尖的孩子怎么办?

其实我对于小早培的态度就是我对于我家那不顶尖孩子的真实想法了,总结下来,最主要的就是:保持平常心按照正常进度稳步前进

说起来容易,但我深知做起来很困难。因为真正能做到不受别人影响太难了,更何况在目前竞争非常恶劣的环境下。不学,容易被别人落下,学了,容易鸡飞狗跳反而效果不好。

我承认每个孩子都是要努力学习,力求上进,但我也希望每个孩子能够在自己适合的环境下充分的释放自己。所以作为家长,要不停的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对应的目标和方式方法。孩子今后的道路还很长,相比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择校,我认为对孩子各方面习惯的养成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知识这件事本身不难,花时间就可以,但习惯的养成却不易,因为需要家长以身作则做表率

这么多年来,我见过太多非顶尖的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按部就班,家长培养出好的习惯,踏踏实实的学习,最终出路要优于很多靠小聪明的孩子。聪明有聪明的培养方式,一般有一般的培养方式,每个孩子的特点都不一样,没有必要仿照顶尖孩子的路线来规划自家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