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团生展播 | “我在南大修文献” ——18级英语系A班团支部的匠心之旅

 碎片雅歌 2020-11-28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许多人第一次了解到了文物修复的一针一线。片中故宫钟表修复负责人王津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曾淡淡地说:“择一事,终一生。” 匠人们的举重若轻总是让人心驰神往,而领略这样的工匠精神不一定要远赴故宫,最精益求精的匠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南京大学杜厦图书馆的四楼就有着这样一个饱含南大匠心的研究地——南京大学文献修复中心

以“思史明志、传承匠心”为目标,11月6日的一大早,2018级英语系A班团支部在团支书乌兰托雅的带领下开展了11月的第一次团组织生活:参观南京大学文献修复中心(Special Collections Preservation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此次活动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古籍修复中心的李轶伦老师为我们讲解南大古籍修复历史,在活动尾声,更是得到了实地参观文献修复工作室的宝贵机会,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古籍修复的魅力。

古籍修复要先从南京大学的古籍特藏说起。南京大学约有古籍收藏40万册,历经万难才得与我们相见。这些珍贵的古籍多数来自国立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南京沦陷期间,中央大学的藏书曾遭受到侵华日军的摧残,只有部分幸存;而金陵大学的藏书也曾在战争期间随校西迁,解放之后才得以重回故园。这些珍贵的古籍走过万水千山,终于在南京大学找到了新的归宿。

正因为珍贵文献经历了颠沛流离,古籍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李轶伦老师先是向我们介绍了古籍常见的破损类型,如酸化,老化,絮化等;再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本着“修旧如旧”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开展相应的修补工作:例如针对酸化问题,应以纱布盖纸,再用温水反复冲洗,去除浮于纸张表面的酸性物质,而非采取氧化剂漂白等可能破坏纸张纤维的方法,过程之精细让同学们肃然起敬。

走进修复工作室,更是能感受到匠人独有的质朴之气。工作台上摆满了文献修复的工具,老师介绍起它们来也是如数家珍,裁纸刀、尺子、针锥、木槌,一样一样,在这一方小小的空间里,陪伴着修复古籍的老师们度过了静谧的工作时光。精心修复后的古籍不会被束之高阁,而是以展览、影印出版等形式走向大众。南京大学星云楼美术馆将于11月展出的“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先生的书法文献便是文献修复的成果之一。

除了古籍修复,珍贵古籍的影印出版也是文献保护的重要工作。如果说文献修复工作是对古籍的一种原生性保护,那么影印出版便是对它们的再生性保护,是一种跨时空的“修”。在2017年,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了其馆藏的古籍珍本丛刊,其中选录了精品稿抄本影印,使得这些珍贵古籍能够化身千百供读者阅览。

从阅览区到古籍修复室,一路走来,同学们感慨良多。参观结束,李明璇同学谈起了自己对“文献修复”的新认识,从古籍借阅室里几张金陵大学时期保留下来的木桌,到文献中心曾组织的瓦当拓印、雕版印刷等活动,文献修复不再遥不可及,而是生动地走进了她的生活。曾泽娇同学更是体悟到了文献修复之于传承文明瑰宝的重要性,对修复老师高超的技术和缜密的心思表达了敬佩。

其实文献修复不止与匠人们有关,更与我们每一个青年人有关。即使不是古籍修复和研究的专业人员,我们也可以通过关注文献修复为文献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传承先辈们的优秀精神文化遗产本就是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责任。本次参观学习南京大学文献修复中心的团生活动让18级英语A班团支部全体同学感到了身为南大青年的自豪。


 外新社 

撰稿|2018级英语系A班团支部宣传委员 马龙

校对|2018级英语系A班团支部团支书 乌兰托雅

2018级英语系A班团支部组织委员 叶菁

美编|杨雅坤

责编|李敏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