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这组莲荷图,配文首选就是这段经典之经典的爱莲说。 这莲,这荷,与传统文化经典文字搭配,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本期摄影专集,一日看尽保定城、直隶尚书房公众号和保定城市摄影爱好者微信群联合推荐。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刊立场,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投稿加群微信:Nhjd801,直隶尚书房询书热线:13833252895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的人呀,满口仁义道理,你怎么讲也讲不过他,但是他的内心却充满邪念,只责怪他人而从不责骂自己,这种人称为“挂榜圣贤”。有的人呢,只怕自己的恶行为人所见,能敬畏鬼神,其实他敬的就是人心,就是自己的那颗心,这样的人知人又知天理,这才是实际的学问。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欧人,醉时勇,醒来退消无分毫气力;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没有根本的气节,就好像醉汉喝醉酒打人,酒醉时很勇敢,酒醒后勇气全消,没有一点气力。没有以学问为根本的见识,就好像厨师在炉灶前面,面前光亮而背后黑暗。做人,一定要有底,要有底线,有底气。不能总是掉了底、破了底、一屁股就坐到底。用心体会整理才能理解精确得当,所以应当沉着稳重,不然就成了口头耳边的小事,过后就忘了。事理要以典故为依据,因此必须学识广博,否则就成了随意推测,胡编乱造。心得,就是一定要学会往里看,内省,向内省察,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于典故,事必问典确实有点儿过,但是,这里讲的典故,是告诉我们做事要有所参照,你参照的那个要么是理,要么是实,要么是自己的心。 怕就怕什么呢,你自己造出一个典故,自己还参照他。往往自己给自己强造出来的典故,都是有点故事的,弄不好就会是事故。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即使只有一毫粗疏的地方,就不能准确地认识事理,所以说一定要精确。不然,众说纷纭必会产生疑惑;仅存在一丁点杂念,便不能坚守事理,故而必须专心,否则在利害面前必定会经不起考验。一个字,精,不是让你耍小精明,是要让你事事都能拎得清。接人待物要平和而有节操,处理事情要明白而果断,识理要正直诚实而通达。人到中年,逐渐明白,传统文化里说的中和中庸,绝对不是抹稀泥那么简单。 生于古人之后而议论古人的缺点失误容易,而若处于古人的位置做古人所做的事就很难。哪个人后没人说,哪个人后不说人。议论不是问题,问题是瞎议论。有道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古人都躺下多少年了,你才站了多少年。现在站着你说他,将来你躺下了未必有如他,他还能留下个名,你能留下点有用的啥? 古时候的学者得到一句善言,就会放在自己身上去实践;而现在的学者得到一句善言就必定想取悦别人。现在的人,一般是遇事不要慌,先把手机拿出来,发个朋友圈。所以,手机进步比人还快。古代的学者,为自己才学不高而担忧,就发奋学习,迎头赶上;现在的文士,为自己才学不高而羞愧,就隐满短处,避忌批评。曾经有一段时间认为,我们弄不了,可以合作,我们出人出地,你们出技术,结果我们落了一堆垃圾,人家的技术不段升级,到头来,我们弄不了的还是弄不了,人家想弄我们的时候,卡脖子的手段越来越高。 眼界要开阔,就要游鉴名山大川;度量应宏大,须得熟读经史典籍。如果没那时间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看直隶尚书房的文章也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