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尔兰人

 昵称BbprGMTQ 2020-11-29

大致十年前,意欲购车一台。前后数月,东南西北,无数奔波。反复比对,各种咨询,终于入手一台物美价廉、气派非凡、性价比极高的座驾,颇得意。几年后,先是空调异味怎么都祛除不掉,然后主控电脑竟然因为泡雨报废,再然后发动机机链断裂导致大修。最头疼的是,天窗漏雨成了顽疾,三番五次修理再复发,主线路因为泡水烧断过一次。现在,每逢下雨就要惦记为它穿雨衣

也是大致十年前,老人厌烦原居地的繁杂、脏乱、喧闹与狭小,总想换个住户少的、干净的、整齐的、安静点的社区。于是几个月忙碌,看了无数工地和楼盘,托了无数朋友与熟人,终于觅得一心仪的。用老人的话说,盖了一辈子楼,这房子的质量,绝对错不了。的确,装修时朋友帮忙开线槽,打断七根钻头,大赞水泥坚刚,说谁谁家买的楼,根本不敢动,碰一碰整片整片的掉。只是,没几年,烦心事也来了。物业极其糟糕,住户成了唐僧肉,整天琢磨着动用大修基金。原规划的绿地没了,若非业主坚决反对,狭窄的通道上差点盖起洗车房来。公共活动室成了物业办公楼,单元门常年损坏无人修理,对讲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好过。最糟心的是,住户太少,业主委员会成立不起来,没人挑头,也就没人维权,眼睁睁看着一天比一天烂。

有个颇著名的故事:东汉太傅陈蕃15岁,独处习读诗书。其父老友薛勤探望,院中杂草丛生、秽物满地,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故事经常被用来教育小孩子,只是经考证却是杜撰的,汉晋唐宋史书笔记均无记载,有人说这故事其实是发生在清朝文学家刘蓉身上的,但也只是推测,不可考。但就算确有其事,也做不得准,因为陈蕃最后位极人臣,虽不得善终,却也青史留名,而薛勤却籍籍无名。可见扫一室与扫天下无甚关系。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建国先驱之一,是一位杰出的人物,有过人的天赋和创意,但却被一个缺点烦扰:没有秩序观念。去过他书房的人,都会震惊于那些无处不在、胡乱堆放的书籍和文件。富兰克林自己也非常烦恼,他也认为井然有序是一种优点,会是高效高产的标志,但却始终做不到,他说这方面的缺陷让他挫败。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富兰克林的这种失序似乎并未影响他的成就。甚至于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假如富兰克林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归类整理,以克服他失序,确保一种有序的环境,那难道不是一种时间的浪费么?又或者保持秩序的优点只是我们的想当然耳,就像妆容精致、仪态万千的摩登女郎,其闺房也许不堪入目也未可知。这其中未必就有什么因果关系。

十八世纪的西方哲学,一般称为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其中大卫休谟是经验主义哲学家中比较重要的一位。休谟是个怀疑论者,他怀疑一切因果关系。他认为我们把感官感受到的东西变成观念,然后我们的思维又把各种观念主观的联系起来,但这种主观的观念联系是无法被证实的。他说一块煤炭放在火里也可能不会燃烧。就像苹果会掉落只是因为我们有了许多次类似的经验,于是我们习惯性期待苹果的再次掉落,但是休谟认为我们没有任何苹果必然会掉落的证据和理由,这种因果关系只是习惯,只要是习惯就有可能是错误的。例如打雷是由于闪电造成的吗?既然每次我们都会看到,先发生闪电,然后传来雷声,我们可能会很自然的得出结论,闪电造成了打雷,但事实上两者是同时发生的。罗素对此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一只鸡发现每次农妇来到鸡舍,它就有东西吃,久而久之这只鸡就认定农妇的到来与食物之间有某种联系,但是后来有一天,农妇进入鸡舍,扭断了这只鸡的脖子。

哲学上的怀疑论,是要打破我们惯有的思维,即一件事情跟着另外一件事情,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人总说活在当下,说要把每天一天当最后一天来活,谓之珍惜,可多半都是说说的,很少见过谁活的如此洒脱。相反的,我们总在焦虑里,总忧心未来,总在为今后计划、安排和考虑。仔细想来,我们每个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为今后的计划上,我们的每一天几乎都在为了今后而活着。但问题是,我们很少看到有谁因为妥善的、井井有条的安排而一生无忧。如果我们能够不带偏见的反思,可能多半会发现,我们曾经的所有设想,其实都大部分落空了。生活是复杂、纷繁和随机的,根本没有一条清晰的因果链条,人生必然是无依无靠的,见招拆招才是常态,根本无法事事计划。用计划来应对人生,性价比太低了。

而且,若换个角度来看,假如我们的一生是可以计划的,从一开始就能够安排和设想,然后每一步都井井有条,按部就班和一马平川。换句话说,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能够一眼望到我们所有剩余的人生,这难道不可怕吗?

《爱尔兰人》里弗兰克以卡车司机的身份结识罗塞尔,一步步变成布法利诺家族权力网中最靠谱的杀手,一次次的暗杀、弃枪、抛尸与汽车炸弹,为他赢得了的一切。弗兰克说多一个孩子,就需要更多的钱。于是为家庭、为孩子,也为自己,无所不用其极,叱咤风云,站上权力的巅峰。只是到了最终,最初意图维护的却烟消云散。年老的弗兰克曾对女儿说:“我只是想保护你们不受伤害。”但女儿的质问给了弗兰克一记响亮的耳光——“不受谁的伤害?”

养老院里,苟延残喘的弗兰克,无人问津,无人陪伴,无人在意,只有张望着留了一道缝隙的房门。不知道这时的弗兰克有没有想过,他的拼搏、算计和奋斗,在刀尖上打滚的一辈子,是为了什么呢?意义何在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