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老师必读书目却说明了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因

 低頭淺傷2011 2020-11-29

“在学校里,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这是常见现象。老师们呢也许习以为常。但是有的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导致出现了所谓的“差生”。但是应该去这样区分这些所谓的差生吗?

案例:

让所有刚入学的七岁孩子去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水就筋疲力尽了,而有的孩子却能提20桶水。如果你强迫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那就会伤害孩子的身体,他到第二天什么也干不成,就筋疲力尽了,说不定的还会躺进医院里。

孩子学习知识也是这样,每个孩子对教材的理解,对知识的记忆都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啊,那把同一条教育规则放在所有孩子身上,那就是没有把孩子看成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流水线上毫无生机的产品。所以其实不应该真正的去定义那些所谓的“差生”。

上面的说法源自一本书在教师界被誉为“师范生必读”的书目,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超过百万册,长期居于教育类图书排行榜前十,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它无意之中却道出了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的原因,这本书就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女儿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信》、《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一本老师必读书目却说明了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因

“纠缠”的老师与家长

#家长退群事件#的事件热度刚刚过,引起这么大的轰动的原因无非激发了大家内心长期压抑的共鸣,那就是家长长期积压内心的对于学校老师转移教育任务的不满的一种宣泄。家长认为学校老师教好孩子是老师的职责,而“家长批改作业”就是推卸责任。而老师却认为学校教育已经足够了,自己只是在督促家长做好“家庭教育”而已,那么到底是谁“冤”?

前段时间无意中又翻开一本曾经看过的书,让我觉得现在的家长和老师都不“冤”。为什么这段的标题叫做“纠缠”呢?因为老师和家长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心理彼此不满,却某种意义上的相互依存。

1、老师的委屈

小学阶段的老师一般要负责两个班级孩子的教学,正常情况下也就是一百多个孩子,而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有一堆教学无关的教研、行政等工作让老师其实也很心力交瘁。

很多时候迫于教学成果考核的压力,老师总是会布置一些“超额”的作业任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孩子的成绩,但是往往无力批改的情况下总是想“走捷径”让家长帮忙,这种情况越演越烈的情况下,部分老师就习惯性的将孩子的教育责任交还给了家长。美其名曰这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很很重要”。

2、家长的无奈

而作为家长来说,无论是从教育孩子的专业性上来说,还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说,孩子的承接上这样的“教育任务”就变成了额外的负担。

难道家长不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吗?多数家长都明白,只是多数家长也认为老师布置的那些内容真的不算是“家庭教育”的部分,而是“学校教育责任转移的那部分”。

其实本质都是家长和老师都没有很好的分清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到底要“教育什么”;家庭教育到底要“怎么教”。

一本老师必读书目却说明了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因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和亲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会在孩子身上种下性格和品德的种子。

儿童在两岁到七岁之间会从周围环境吸收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深深地扎根于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孩子上学之后有没有求知欲,有没有好奇心,有没有探索的精神,思维是不是敏捷,那都取决于两岁到七岁的生长环境。

环境好,孩子的心理发展就健全,环境不好,孩子的心理和思维发展就会落后。苏霍姆林斯基老师的这个观点和蒙台梭利关于童年秘密的观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呢,孩子内在的生命力促使他们向外界环境吸收,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决定了孩子以后可不可以通过“知识”获取“知识”。

什么是用知识获取知识?

简单的说就是——把知识活用起来。

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会留下一些内容不讲,提出疑问,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寻找答案。

通常来说呢,知识不是孤立的,知识和知识之间都有连接、有交集、有因果关系的。老师要做的就是把那个连接点给找出来,引导孩子对连接点产生疑问。比如说光合作用老这里这里呢,最关键的知识交际点是无机物,怎么样变成了有机物?

有经验的老师先不提叶绿素这个概念,会展开一幅画面。一颗西红柿小苗在阳光的照射下逐渐长大,结出味道甜美的西红柿。然后引导孩子产生疑问,这一切都是怎么样进行的呢?土壤里有什么元素?如果孩子已经知道植物可以从空气和土壤中吸收无机物,也知道植物生长离不开太阳。那接着问,植物体内是什么小工厂把氮磷钾加工成了有机物呢?阳光又会起什么作用呢?老师要不断的用问题启发孩子一步步思考,让孩子从自己原来已经储备的知识当中挑选问题的答案。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教学中重视的用知识获取知识。

接下来我们分享书中讲到的家庭教育的三大法宝。

一本老师必读书目却说明了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因

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的重视阅读,他认为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要学会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使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这样孩子上初中,高中之后才能顺利的学习。

那么阅读自动化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在你读书的时候,能用眼睛和大脑一下子把握住句子的意思。当眼睛离开书本的时候,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刚刚阅读的内容,并且能够联想到与内容有关的画面。做到这种程度就是阅读的自动化,也才算是学会了阅读。

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啊,让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是取决于良好的阅读力的。一个能够在阅读的时候进行思考的学生,才能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的学业。

阅读力是可以培养的,他推荐了两个训练方法,

(1)经常有表情地朗读文章。小学六年中,孩子的朗读的时间应该不少于300小时。

(2)让学生朗读文章的同时看和文章内容匹配的插图。要做到文章读完要能说出图画的细节,那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就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力。而且这个方法也能训练阅读能力弱的孩子。学生阅读力弱,那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阅读过程本身,生怕把哪个词给读错了啊,碰到复杂的句子就会结结巴巴的。他不能理解所阅读的内容,如果老师和家长想训练孩子的阅读力,推荐可以用绘本。有图画、有文字、内容有趣的书籍孩子们特别喜欢。

这两种方法都是为了训练孩子阅读的熟练度,让词和字不再成为阅读的障碍。

很多时候语文老师评判一个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可以通过扔给他一篇陌生的文章,如果说学生能够顺畅,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老师就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孩子的语文能力强。

经过上面的训练,孩子的阅读能力会变强,他们可以一眼就抓住重点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能在读的同时进行思考。他们的朗读是抑扬顿挫的,能表现出丰富的情感色彩。

除了提升孩子的阅读力,苏霍姆林斯基还非常重视智力背景的阅读。

什么是智力背景阅读呢?

智力背景阅读就是把阅读和功课紧密的联系起来。学习一门新课之前,尤其是在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在理解上有点儿困难的学科都是要让孩子进行大量的背景资料阅读。

建议学习较难的科学科目前应该准备大量的相关书籍,这些书籍、资料和学科里的概念都是有联系的,学科越难理解,书籍资料就越有趣。

比如在教方程之前,苏霍姆林斯基会让学生们先阅读几十页关于方程的书。这种类型的书啊都是些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讲的是方程怎么样作为动脑筋,习题在民间的智慧中形成的。那这类书通常也是趣味十足的科普书,我们现在市面上也有不少同类型的书籍。介绍了数数,加减法,概率排列组合等数学的原理。把艺术科学融为一体,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孩子的数学能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孩子们爱上数学。

有了以上的背景阅读后孩子再回到课堂上的时候,因为孩子阅读完这些有趣的书籍之后,会产生大量的疑问。老师上课时,孩子们的问题会非常多,问题越多,表明孩子们的求知愿望就越强烈,他们就越愿意思考。孩子愿意思考了,才能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

如何发展孩子的思维和智力,学会独立思考呢?在大自然中上思维课

苏霍姆林斯基最反对的教学方法就是只记忆不思考,只背诵,不观察。他不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呢教孩子观察世界,教孩子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让孩子探寻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他就把孩子带到田野,树林,果园,河岸,在大自然中教孩子观察自然中的事物,发现每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用词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他把这种到自然去上的课称为思维课。

1、他是如何在自然中上思维课的呢?

在2月份天寒地冻的季节,在有积雪的果园,他会让孩子寻找春天来临的标志、去倾听春天正在觉醒的旋律;

初秋的时候还是在果园给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解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比如说树木,种子,鸟类和虫子的是怎么准备过冬的;

温暖的午后又来到了悬崖边,那里经过多年的变迁,已经露出土壤的剖面,有黄色的、红色的、橙黄色的、白色的泥土层和沙层,让孩子比较土层颜色和质地的区别。

苏霍姆林斯基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闻,教孩子寻找那些乍看是看不见的东西,把各种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指给孩子看,尤其是教孩子观察隐藏在自然界中的秘密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是颇费了一番心思。比如说土壤,孩子都能看到,但是土壤里的有生命的微生物,孩子们是看不到的。那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呢?苏霍姆林斯基找了几种植物的根指给孩子们看。玉米更像老爷爷的长胡须,在地下能长两米长。这些细细的根须吸收土壤里的物质之后,会结出香甜的玉米棒。还有一颗干枯的葡萄根,把它种下去,竟然成活了。长出了嫩芽,这和土壤里的有生命的物质都是分不开的。

2、用有表现力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为儿童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

在上自然思维课的过程当中,苏霍姆林斯基会使用有表现力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为儿童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

自然中的思维课,关键的一环就是词汇,可以说孩子是通过词汇来认识世界的。当孩子对大自然的美感到惊奇和赞赏的时候,他就会想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个时候他们的思想在激烈的活动,自己的思考能力在逐渐形成。这个时候,词汇就成为了孩子表达自己思想的手段和工具。知识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词汇。词汇还能帮助孩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孩子幼小的时候对物体的感受是直观性的,意思是说物体的样子,声音,色彩,气味,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词汇属于概念,是抽象的东西,当孩子看到某件事物时,教师或者家长能正好说出匹配的词语,这样就能使孩子把看到的事物和听到的抽象概念连接起来。这样的连接多了,孩子就能对抽象事物形成分析,概括,演绎的能力,也就具备了逻辑思维。

大自然的思维课对老师的要求非常的高,老师自己首先就要是一个词汇量丰富的人,会用鲜明准确的语言描述事物和现象。

比如说天空这个概念,你不能指着天空对孩子说,这就是天空。

你要能用准确的孩子能听懂的词汇解释什么是天空。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说你是老师是父母,你会怎么给孩子解释天空呢?汉语词典里说呀,天空是地面以上高原的广大空间。但这个解释对孩子来说还是不够的,直观具体。美国有个著名的学者叫房龙,他是这样解释天空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裹着,就像橙子皮与橙子皮要保护的橙子肉。那这个橙子皮叫大气层,就是我们看见了天空”。你看这样的解释是不是既形象也有趣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如果老师要给孩子一滴水,那他自己必须有十桶水。”

为了带孩子上自然中的思维课,苏霍姆林斯基自己就看了大量的书籍。有关于植物学的,有关于鸟类学天文学的,还有花卉学的等等。除此之外,无论春夏秋冬的早晨,他都会到河边,树林里和花园里观察周围的世界,尽量用准确的词汇描述各种的形状,颜色,声音和运动。他建议老师和家长要积累一个抽象概念小词典,搜集一些关于自然界,有机体,物质等抽象概念的解释。在上思维课的时候,利用儿童看到的自然现象和事实向儿童说明这些概念。孩子的思维是否得到有效的发展,是孩子能否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思维训练另一个有效的方法就——劳动

思维训练方法中的“劳动”是指让孩子做一些动手的工作,比如说种一棵果树,做一件仪器的模型,养一只小动物等等。这样的劳动或者说活动是锻炼孩子思维和语言的最好手段。

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给孩子带来惊奇。比如说像果树发芽,开花儿,结果小动物长大等等现象。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句话:“着迷于一件有趣劳动的孩子,总会在劳动过程中发现事物的相互关系,总会在知识中获得知识”。这样的劳动能帮助孩子发展智力,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所以家长一定在生活中不能将孩子保护的太好,也印证了现在教育中的一句名言:“你代劳的越多,将来你孩子不会的也就越多。”

老师和家长都不“冤”

为什么说家长和老师都不“冤”呢?

当今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根本原因其实源于以下两个点:

1、老师定位不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边界

很多时候老师将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的内容划归了家庭教育的范畴,将部分的责任推给了家长,而当今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体系下,家长“敢怒不敢言”的状态也是实属无奈。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很多时候可以看出排除学校教育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存在巨大的缺失:

(1)家长从来不懂得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2)家长没有条件做好家庭教育

上述两条无论是整个社会的教育意识形态的问题,还是社会经济发展而导致的教育付出缺失都导致了目前全社会的“家庭教育”的困局。

一本老师必读书目却说明了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因

结语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出了家长能做好家庭教育的三大黄金法则,总结如下:

第一,阅读能提高孩子的阅读力。让孩子学会在阅读的时候思考,在学习每门功课之前,先让孩子阅读有趣的背景资料,这样孩子就会对学科产生兴趣。

第二是带孩子观察大自然,用鲜明的词汇为孩子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学会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第三是劳动,让孩子做一件有趣的劳动,在实践过程当中发展思维和语言能力。

希望这三条黄金法则不仅可以让老师学会怎么教孩子,也可以让家长学会如何做好家长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