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扒皮醒思录(18)

 虹72 2020-11-29

转:家长百事答

扒皮醒思录(171-180)


扒皮醒思录(一百七十一)

1.

离开目的讨论手段,都是耍流氓;

所以,

明白人都盯着本质和目的;

糊涂者都咬着多少和对错;

2.

本事,是帮助下实践出来的;

作风,是观摩下感染出来的;

信念,是共同经历“赢”后信服出来的;

我们说多陪伴孩子,核心指的是什么?

是陪孩子一起经历和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如此呢?

因为在这个过程里,孩子的本事、作风、信念都能够得到建立。

3.

为什么说“自信与条件无关”呢?

因为自信的本质是:自己认同自己;

而条件的本质是:社会评价;

这是两回事;

所以,当一个人的社会评价很好,但自己却不能认同自己时,就出现了所谓的:不可理解的自卑。

而事实上,自我认同和自我怀疑都是私密的事,所以所有的自卑其实都是“不可理解的自卑”。

4.

爱的本质就是给予帮助;

爱在教育上的好处是弱化孩子对陌生事物的恐惧,进而建立“努力即可解决”的信念和认同感;

斥责的本质就是鄙视和攻击;

斥责在教育上的坏处是放大了孩子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尽管孩子被迫去做事却形成了对做事深深的厌恶,建立了抵触感和对立感,一旦获得自由,便与“此事”远远隔离。

5.

双重人格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有双重人格这回事,才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建设纯粹人格获得幸福;

否则一直以为在努力,其实却是进一步退两步,喜悦多一分痛苦多二分,永无拔除,渐渐就不相信还可以拥有纯粹幸福了。

6.

人心就一个焦点;

让焦点在“冲”上想办法;

焦点就不会在“怕”上找恐慌;

解决“怕”最好的办法从来都不是“不怕”;

而是忙于冲,从而淡化、忽视、忘了怕。

7.

不如意是获得如意的线索;

有不如意时,别只求飞速掠过;

而要心平气和的稳下来,去体验“如意”是怎么形成的。

8.

从来不存在“准备好了再做”;

只存在“一边做一边改变着”。

9.

何谓修行?

就是:

学会区分和管理事务;

学会理顺和分配时间;

达到:少些消耗、多些成长!

10.

综合各种育子、情感案例后发现:

越是懂得用规则的人,越懂尊重;

越是凡事无规则的人,越发妖风;

而事实上,大多数“矛盾、争执、伤害”的触发原因都不是因为什么大错,都是“日常小事无规则”;

所以这规则啊,实是关系的地基。不能明晰确立规则的关系必然要遭遇无尽头的摇摆和随时倒塌的危机。 


扒皮醒思录(一百七十二)

1.

“建立希望”和“唤起情感”是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好方式;

从这两点入手,是智慧的;

至于打击、训斥、羞辱、恐吓等斗的方法,激发的不是人的“努力做事的主观性”,而是人的“逃离此境遇的迫切性”。

2.

和气和怨气的差别不仅仅在于心情舒服与否;

还在于:定。

和气中,人人得定,则人人可生自信;

怨气里,人人生虑,则人人自疑丛生;

3.

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要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呢?

因为人否定自己实在是太容易了;

我们都体会过,即便以前成功过几次的事情突然惨败一下,我们也会迅速下结论:以前成功是因为xx要素,其实我不行;

而如果每次的成功经历都“落袋”为“我用自己的方法和努力降服了情绪解决了问题”的自我认同感,则失败时人不会否定自己,只会感叹:好啊,又来一道提升我的题。

4.

基于对的见解才能产生自我激励和自我认同;

若见解错误,则:

成就时,喜悦会伴随不安;

挫折时,沮丧会伴随绝望;

5.

对外人尊重对家人恶劣,说明啥?

说明有惧无爱呗!

有惧无爱又是啥呢?

是:利害重、人心轻;

那又是啥?

唯利小人呗。

6.

被训斥大的孩子表面看都很温和懂事;

但事实是什么?

事实是:

只会极端相处,不会坦诚沟通;

关系好,就顺从到不会说NO;

关系不好,就对峙到反目成仇;

但就是不会对分歧平等沟通,因为TA从小学到的就是要么服从、要么斗争,没有协商和平等。

7.

为啥必须要尽早明理呢?因为:

明理前,时间是在错的路线上继续沦陷;

明理后,时间是在对的选择上持续改变;

看似都在过这时间,却相去甚远;

待再回首看时,命已天地两边;

8.

就像“不管什么方式受的伤最后都得痊愈才行”一样;

不管什么方式和孩子相处,最后都得和谐才行;

没有人能统一出一个适应所有人的方法,但所有人都知道一个适合任何人的标准,那就是:家长孩子都温暖、都平衡。

只有一方舒服的方式,不管怎么美化,都是害人之法、毁人之行。

9.

依托“道”而生的愿景,叫志向;

离开“道”而生的愿景,叫欲望;

说这玄乎乎的有意义吗?有。

尽管这两者都生力量;

但,只有志向可以如树根般源源不断的供养力量;

而欲望,则只会在顺境时无所顾忌的张狂,在逆境时气急败坏的绝望。

10.

都说向内求,求啥呢?

求~把坐标系建正确;

这样坐标系里每个点的位置就都正确了;

别去向外求每个点的正确性;

因为那无边无际、无限无穷;

这空话现实中有啥用?举例说:

就像人学会了求和求同、利用势能,就不必去学对千万人的千万种沟通;


扒皮醒思录(一百七十三)

1.

所有的烦恼都能化解;

但,这并不等同于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

求而可得的事,能靠努力去解决;

而求而不可得的事则只能靠不在意去平息;

2.

孔子为什么那么重视“礼”和“乐”呢?

因为:

凭心意的话,人总会无度。唯有凭规则(礼)能杜绝人的敷衍塞责和用力过猛;

任放逸的话,人总会乱心。唯有凭感染(乐)能阻止人的散漫懈怠和浮躁冲动。

3.

离苦逐乐是人的本性;

但人又只会离可见的苦、逐可及的乐;

于是凭第一反应人都是贪玩逃避的;

所以家长不要评价孩子贪玩不负责,因为人人如此;

而是要默默地让孩子体会到:

承担没那么苦!付出的成就感很快乐!

这才是作为孩子的贵人该做的。

4.

“信赖”是关系牢固的基础,“利害”是关系运化的工具;

家长是亲子关系的掌舵者,要知道“保持信赖,巧用利害”;

信赖怎么建立的呢?

要:平等(尊重)、能懂(同理心)、有爱(无条件)。

很多家长根本不尊重孩子,其核心有二:

1.没想要信赖,只想要屈服、省心;

2.不知道:无信赖的关系会导致~今天孩子屈服能乖,未来孩子敌视无爱;

5.

何谓“安全感”?

弱小时有所依靠;比较时能够争先;

压力时拥有信心;生存时兜里有钱;

无措时能有主见;迷惘时拥有信念;

看起来这“安全感”很大一片;

说到底其实很简单:

真有信念,会受扰,但不会彻底慌乱;

坚持努力,会受挫,但认同与日俱增;

如此便有了彻底的“安全感”。

6.

听到有人大肆传播“6岁前说不”,明显有越传越偏的迹象,说明两点:

一、6岁前孩子意识未健全,轻于比较和对立,重于信任和服从。于是在这期间给孩子建立适合一生的规则是事半功倍的。但这规则不仅包括“不”,也就是界限;还包括“必”,也就是义务;不能以“不”概全。

二、6岁后难道不能说“不”?当然能!不管多大该说不都要说不,只是永远记住说不三规则:1.口吻温和平等、2、事理透彻无藏、3、言毕归心情暖。

7.

凡事都要靠努力,这话没错的;

但凡事也都有捷径,这也是事实;

只是这捷径不等于不劳而获;

而等于用对的方法缩短过程、提高效率;

8.

到底什么是主动性?

四个步骤:接纳安排、建立希望、发起决心、回流认同。

这四步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接纳安排就有向前走的外力;

建立希望就有向前走的内力;

这之后决心才有力量,认同才能回流;

很多家长总是越过前两步,一直和孩子谈决心,那不符合规律,事倍功半;

9.

说到建立信念问题,会有很多人不理解,会问:有能力就行呗,成绩好就行呗,要啥信念?虚头巴脑的……

为何必须要建立信念呢?

人生是个以有限证无限的过程,于是:

力所不及时多,游刃有余时少;

气馁沮丧时多,希望满满时少;

在这情况下,

没信念只凭能力者,逃;

有信念且凭能力者,不跑;

10.

明知苦却前行的人,不是毅力强大;

而是从苦中掘得了大快乐大前程;

所以,常人眼中的苦;

其实是这些人眼中的专属捷径;

非但不苦,反在窃喜中……


扒皮醒思录(一百七十四)

1.

任何事,“成色”都比“斤两”重要;

有明有定,有规则有真诚,则成色纯粹;

则一分也是纯收获;

稀里糊涂,无目标无原则,则只有斤两;

纵万吨毒物有何功?

2.

遇事时,

弱者总是充满敌意;

而强者总是借机学习;

这其实也是验证老子那句话:

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3.

不同意孩子的一个看法时该怎么办呢?

否定?那不会唤起反思,只会遭到对抗;

不说?孩子不会有意识,且会巩固想法;

怎么办呢?

顺其思维延续询问!

若孩子能说服你,那是你错了;

若孩子语塞,那孩子自己会意识到错了;

此询问法,对孩子适用,对其他亦然;

4.

不平和的习气方向上必有两面性;

遇强时懦弱者,遇弱时必蛮横;

不平和的习气度量上又必有一致性;

遇强时无奈心者,遇弱时依旧无奈心;

只是,

遇强时无奈心,方向上会沮丧;

遇弱时无奈心,方向上会嚣张;

日常待事,点点滴滴,尽在习气里。

5.

李小龙致胜的心得是什么呢?

他说:面对对手,我心里毫无恐惧,没有任何事可以扰乱我的心绪,我决心已定,你最好先杀了我,否则你必败无疑。

其实,不管是文圣、还是武圣,强者都是一个绝招:心定。

6.

王阳明所说的“定”;

不是世界运转,而“我”避世于外所求一个无扰的定;

而是:“我”以良知明了世界,以良行参与世界,世间运化尽循“我”心,世间万有尽“我”所求;

这个“定”,不是“远离喧嚣”的安静,而是“内圣外王”的认同。

7.

真的进步,不是逼着自己努力,那样会掉入起心动念的误区,结果是:想着变好,却越来越有负担感,最后抵触;

正确的进步方法是:先花功夫去理清和确定自己相信的主线,再用行动去让自己渐渐喜欢和享受自己这个信。处处让心欢喜,则步步跨越向前;

如果就是不喜欢怎么办?那是没找到“信”;信的东西不会不喜欢,就像看到金子无人讨厌一样,因为信它值钱。

8.

规律和道德哪个更重要?

当然是规律了!

违背规律的道德迟早会害了世界;

公正和慈悲哪个更重要?

当然是公正了!

没有公正的慈悲早晚让群体倾覆;

9.

能早早认知自我,人生便少了大半弯路;

而“自我”这俩字这么泛泛,如何认知呢?

其实自我主要就是两块:

一个是做起来踏实有底气的那件事;

这是自己基因里“术”的方向;

一个是做起来甘愿而无犹豫的那个定位;

这是自己基因里人生的类型;

沿着这两个点去挖自己最厚的天赋和最深的渴望,则自我明矣。

10.

和气,是项大能力;

真的做到和气需要三个条件:

一、待人温和,方可有和睦亲近之人脉;

二、做事大气,方可成经事无非之信赖;

三、经营团结,方可筑同心同德之情感;

所以,以达“和气”为目标即是修德之路;

所谓:

集体和气者,无有不兴;

能创和气者,必成雄才;


扒皮醒思录(一百七十五)

1. 自律,则要的少;

要的少,则少有牵绊;

少牵绊,则大把精力掌控有效事件;

掌控有效,则自信;

自信则少有压迫苦;

而自律又少有牵绊力;

上无压迫、旁无牵绊,则自由;

所以,自律生自信,自信生自由。

2. 化解怨气的直接好处可不是成贤成圣;

而是惜命!

心为身之主,身为心之兵;

主喜则兵勇,主丧则兵衰;

所以我们要知道:

每一次心生冲突都相当于一场病;

而每一次恶言相向也都等同于是发起一场瘟疫让自己和他人一并陷入灾情。

3. 兴趣若不去分享,是走不远的;

为什么呢?

因为兴趣如果只是自己的事,那么就只有自己的内力,那么就会:易时喜悦、难时畏惧;

而任何兴趣的开发都会遇到难点,这时如果只受到畏惧的力,便只想放弃;

若有对外分享,则会产生环境期待感和创新成就感,这两个外力可以战胜畏惧的内力,让人持续努力、创造奇迹。

4. 教育孩子去对待一个新事物,就像盖一座新房子;

若是第一次就教透、教全面,孩子以后就少费心多成就;

就像把地基打好了,每次加高都按部就班;

若是第一次没教透、没教全,则以后的每次面对都是一次呵斥、冲突、争斗:

就像地基没建好,则每一次加高都是一次否定、纠正、重建。

5. 曾国藩说三习致败:“傲”、“惰”、“多言”;

“傲”、“惰”之说,世人皆知;

“多言”则常为人忘记;

“多言”有那么可怕吗?有!

多言,是不定;不定者,必败。

6. 一个家庭里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能无条件为家庭进步负责的人。这远远大于一切物质和能力。

7. 有时,孩子把题做错了,家长嘱咐孩子“用心”却无济于事、还会再错,为什么呢?

因为家长的嘱咐只是让孩子“知道”了,却没有让他“感受到”,这个“用心”还只是外部的提示,不是自己的认识;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用心杜绝错误”呢?

让他连续几次体验到这个错,并讲出来该如何杜绝这个错,就成他自己的认识了。

8. 哪有人不曾波折呢?

但,

不要允许自己的心没有力量;

不要纵容自己感受上的荒芜和绝望;

要燃烧、要控制、要发光;

无力者没有选择,要么屈辱要么卑鄙;

强力者才有自由,一边骄傲喜悦,一边照耀大地。

有力不是件难事,每次死机时重启而已;

9. 教育,若只强调对错成败,却没有爱;

就会导致人只有“感受”却没有“心”;

而这是件可怕的事;

因为那会让人成为随外力游荡的尘埃;

而不是一个不为风雨所动的大树;

爱,养心;教,养意;规,养能;

好的教育,这三者都少不了;

10. 都说知足常乐,可是为啥人们做不到知足呢?

因为知足是需要前提的,需要对自己的身心有了足够清晰的认知和确定,外无不安之事,内无不甘之心,方可知足;

对自己稀里糊涂,对境遇一知半解,那怎么可能知足呢?那只是变着花样的糊涂。


扒皮醒思录(一百七十六)

1. “望梅止渴”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感受是可以平移复制的;

也就是说,很多事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学会,很多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搞懂;

这个本事,爱因斯坦称之为思维实验,修行者称之为观想,现实生活中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将心比心!感同身受!

简言之:谁有“同理心”谁就走上了人生捷径!

2. 学会了“热爱安静”和“热爱成长”,才算热爱生活,因为,只有这两者直达自我。

3. 虑而不明,无人不怂;愚而不思,无人不莽;

恶敌当前,无人不惧;烦恼不断,无人不丧;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所有这一切都只和“知”有关,因为不同的“知”就有不同的“受、想、行”,进而带来不同的连锁反应。而“知”又取决于“明”,也就是说:只要能“明”,啥性格都归零,只有佛性;

如此看来,人生虽纷杂,但求“明”、选师,仍是人生最重。

4. 育子,先要想着别让孩子入坑,其次才是让孩子勇攀高峰;

如何别入坑?事事在乎心态和爱,事事化解恐惧和焦虑,事事弱化结果和比较;

如何攀高峰?事事平和求静,事事稳中求明。能静则能有最恒久匀速的动,能明则人生不费无用功。

5. 如何具体用“爱”育子呢?四点:

一、做事之初,用自由唤醒孩子的主动性(若是命令孩子会抵触和敌视这件事);

二、小节点时,用鼓励激发孩子的认同感,从而让孩子喜欢做这件事(若无鼓励孩子会淡化和麻木这个选择);

三、玩乐之前,先前置铺垫和商订规则,让孩子没有失控的机会(若无前置引导,失控是必然);

四、有分歧后,用询问来引导孩子认识到正确观念(质疑只会造成斗争)。

6. 为什么要拒绝“吼”的沟通方式呢?

因为理性沟通能够让人理解和反思问题;

而指责和攻击只会让人否定和怀疑自己;

一旦这否定和怀疑多了,人就把“观察”的能力转变成了“自疑”能力,从而事事未曾看清问题先滋生情绪,未曾接触希望先掉进痛苦里,持续挣扎、无止无息……

7. 当抱怨努力却无获时;

当恼怒慎重却仍错时;

想想庄子这句话:

--“嗜欲重者天机浅,凡外重者内必拙”;

就知道如何反思自己了!

8. 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买有趣的书看呢?

因为人的想象力需要地方安放;

能给孩子想象力的路就那么几条;

要么读书、要么影视、要么游戏、要么幻想;

而“有趣的书”益处多、隐患少、最妥当。

9. “自律”和“努力”的建立是典型的“借假修真”的过程:

先通过美好吸引来建立意愿;

再通过体会稳定效应来战胜情绪;

后通过成就感来建立外在的优越感;

最后通过自我认同让人喜欢自己;

认同足够多了,则“假处赢了”、“真心成了”。

10. “讲道理”的本质是斗,遂大多结果是崩;

那难道不该让人知晓对错吗?应该。

那不讲道理咋让人知晓对错呢?

道理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求出来的;

简言之:

道理不是你我对立双方各执一词辩出来的,那样辩出来的只有敌意;

而是你我一体不能忍受糊涂,齐心协力求出来的,这求索是共荣;

核心差别在于:不是双方,而是一体。


扒皮醒思录(一百七十七)

1. “耐心”两个字,总是连着天意;

“冲动”两个字,总是通着地狱;

于成人而言,我们都告诫自己不要冲动;

在孩子面前,我们更要处处慎重,因为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会被孩子模仿去;

我们在孩子面前冲动,孩子心里就种下个“这样爆发很过瘾”的种子;

我们在孩子面前耐心,孩子心里就种下个“这样做事很舒服”的种子;

童前无小事,善恶均学去,不可随意;

2. 人的动物属性导致了人永远在探寻变化;

于是在常态下,人只会关注突出变化的事物,不会在乎平淡安全的东西;

所以我们能看到人追逐新的社交,却看不到人用心关注亲人;

我们能看到人积极处理危机关系,却看不到人用心珍惜温暖关系;

“宽容、珍惜、努力、真诚……”这些词说的都不是人主动就有的品质,而是治疗人的劣性病所需要的“药”,需要按规则刻意坚持和用心养成才能建立的“药”。

3. 甜就是甜,苦就是苦;

香就是香,臭就是臭;

损人利己就是不义,文过饰非就是无德;

知错犯错就是欺人,知害仍害就是歹毒;

这些事是不需要讨论的,叫常识;

所以一旦有人对常识讨论,避开就好;

因为否定常识的人要么低级到以违背常识为乐、要么险恶到处处别有用心,都不值得劝导。

4. 人人都是天才,都有天生神力;

只不过,

有的人离开了烦恼,于是专心一处便创造了奇迹;

有的人深陷于烦恼,于是心烦意乱便制造了怨气;

所以,是否能够预防烦恼、化解烦恼、远离烦恼就成了是否有机会成就自己的前提。

5. 人性的本质,其实是让人失望的;

一切行为背后,都不是心意,而是力;

凡是对人事执着求索的,都不是因为什么热爱,而是因为在此项上弱而自卑,因求不得而生贪力遂执;

凡是对人事毫不在意的,都不是什么性格大条,而是因为在此事上有绝对把握,因无担心不受力而不在意;

若凭人性随意妄为,那就会各个自私自利;只有靠规则约束、靠明理疏导、靠慈悲感染,人才能有所谓的幸福可期。

6.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讨厌两个东西:否定和失去;

那些说“我为TA好,TA不听”的人,无一例外都站在了“否定对方”的坑里;

在被否定的人眼里,否定从来都不是促成长,而是敌意;

所以,若真的想进步,必须先用同理心建立一体关系,再用负责的态度共同解决问题。

“负责的态度”和“同理心的角度”是沟通的两扇翅膀,缺任何一个,都无法飞起;

7. 困在七情里面,整日被“喜怒哀乐爱恶欲”牵着,那人生只是一场囚徒牢狱;

活在七情之上,能思考、能独处、能安静、能领悟,那人生才是自由人生;

8. 放眼天下生志向,叫风云气;

盯着眼前生是非,叫市井气;

什么是格局?

心中“是非”和“情绪”的多少就是格局;

事上开明、温和就是养自己的大格局;

教孩子养志向、用同理心、转化情绪就是培养孩子的大格局。

9. 看人的能力,“一直认真”就是最好标准;

因为这代表着这个人已经走过了那段克服习气、战胜情绪、不逃不躲、重复爬起的路,已经成为了一个分得清主次、定得住自己、钻得进事情、负得起责任的人。

10. 沟通机制对于育子最为重要,原因如下:

一、关系上,不会沟通就必然会走向两个极端:欺骗和斗争,哪个都苦难重重;

二、情感上,不会沟通就不会产生真挚无隙的感情,总伴随着不情愿的忍耐宽容;

三、机会上,沟通机制这件事越早建立越容易稳固、一劳永逸,越晚建立越百折千回、难于成功;

如何建立沟通机制呢?四要素:

一、及时不拖,二、先和再同,三、懂得、询问,四、结尾归情。


扒皮醒思录(一百七十八)

1. 能从破食物里汲取到好营养的,就是好胃;

能从烦恼里获得快乐的,就是好智慧;

世间所有的智慧,最后都指向这一点:

以烦恼为食,得快乐之养,获无限光明;

2. 最好的学习从来不是去哪里彻底深造,而是遇到什么任务完成什么任务,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在完成和解决的路上查、问、学、做、突破、认同……提升自己。

3. 人心啊,粘上什么什么就会做主;

粘了玩乐则玩乐做主,粘了烦恼则烦恼当家,钻进任务则任务为重,憧憬志向则志向驱动人向前……

可是,在这些要素里面,玩乐和烦恼却最容易沾染,而责任感和志向却需要长时间培育才能植入心田;

也就是说,只有实施了一边阻止玩乐和烦恼接近、一边培育志向和责任感的机制,人才可能让良性做主成为良才,否则只会成为被烦恼和玩乐轮流控制的糊涂蛋。

4. 待人好就会得到好的反馈吗?不!

人的判断标准多种多样,很可能你的待人好被人看作是某种坏,会以怨报德;

如果待人好未必有好结果,那所谓的“慈悲”该怎么实现呢?是不管对方怎么样都继续傻傻待人好吗?

不!那是愚善!

真正的慈悲必须是一面统一人的意识、一面待人好,如此则善出善入、福往福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几千年来都崇拜“内圣外王”的原因。因为这是可行的慈悲。

5. 世间法的特殊属性是什么?

是借世间力;

何为世间力?

评价,和对评价的在乎;

温暖,和对温暖的期待;

6. 父母千万不要和孩子冷战,后果如下:

一、会让孩子丧失对沟通的信心,进而走向唯诺讨好和愤怒攻击两个极端性格;

二、会让孩子在温暖感上处于低势能状态,久了孩子就成了社交里的“低谷属性”,无比的渴望关怀和温暖感,无比的在乎对方的态度和评价;

如何避免冷战呢?建立沟通机制。建法再重复一遍:一、及时不拖,二、先和再同,三、懂得、询问,四、结尾归情。

7. 何为见过世面?

见过,再见而不乱,照旧做对的事,叫见过世面;

若只是见过,再见时仍七情涌动、是非混乱,那不能叫见过世面,只能叫“曾经完蛋过,此次又完蛋”。

8. 陪孩子读书有什么作用呢?如下:

一、陪伴的仪式感,会让孩子重视读书,并接纳了“要经常读书”这个见解;

二、只要读下去,孩子就会逐渐体会到故事的乐趣,进而喜欢上读书获乐的方式;

三、继续读,孩子就会喜欢上文字之美;

而人能喜欢文字的美,就会享受孤独;

四、能享受孤独,则能接近自由,此时,再能读书思考,则读书便成了一条通向智慧宝库的路。

9. 《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句诗意的台词:

“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

是的,人生最美好的希望就是获得自由,最幸福的生活就是拥有自由。

然而,什么是自由呢?

是无压力、无事务、无烦恼吗?

不,世间没有清净地,深山易有烟火愁;

关于自由只有一个结论:

活着即修行,修自己的能力,让对抗压力、解决事务、化解烦恼都成为快乐,则阳光遍洒、自由随身。

10. 很多家长都以为“让孩子感受到好的结果”就等于“让孩子自信”,这是个误区:

只感受到好的结果不等于自信,因为结果是变的,下次受挫就自卑了;

只有感受到好的过程才有好的掌控感、才会自信,而一旦建立起“求好过程”的能力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孩子都会循着“让过程美好”的要领去继续突破、创造好结果;

所以,培养孩子自信最好的方法是: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好的过程”,并享受创造这个“好过程”。


扒皮醒思录(一百七十九)

1. 就本性而言,人只是个即时动物;

饿时饭值千金,饱时不值分文;

伤时疼大于天,愈后忘于天边;

人喜欢说感恩,其实恩过了人就忘;

人喜欢说品德,其实感受排在品德之上;

有好恶,无真实~~这本性人人都一样;

要脱离这劣性,需要养德行,何为养?

靠“规则”和“提醒”让人保持真实、离开麻木、习久成觉,成良性;

没有“规则”和“提醒”,说什么“仁德”都不必听,因为不可行。

2. 学生问:

为什么解决亲子关系用“先和后同”的爱,而解决成人关系用“先势能后同”的谋?

答:

因为家长和孩子的目的和利益一致,是团结问题;而成人和成人往往各怀鬼胎,是合作问题。

3. 和外人好好说话不算本事;

心情好时好好说话也不算本事;

意见一致时好好说话依旧不算本事;

对孩子、心情差、有分歧,满足这三个条件时还能好好说话才是本事;

这是对家长智慧、德行、同理心、掌控力的综合考量。

能做到这一点的家长,交友是个好朋友、做事是个强中手、承担任何责任都会是仁者龙头。

4. 每个孩子都会有劣势和弱点,这没啥;

可以提醒,也可以站在孩子角度想办法;

但千万别用嘲讽来施压;

因为“嘲讽”不是什么爱的激将法,在没给孩子希望、力量和方法的前提下,那嘲讽只会让孩子敏感、焦虑、沮丧、挣扎;

而且家长一旦习惯了嘲讽,就会不知不觉忘了初衷、随了情绪,把施压演变成一种打着爱的旗号的报复、解气、讨伐;

当然,父母的爱都不掺假;但身为父母的人却也都在自己的局限和无知之下,局限和无知会让人把爱变成诛杀。

5. 被孤立的优秀一定是假优秀,因为那缺少了利他和温和;就像“光太强必被弃、火太旺必被熄”一样;

人都有波峰波谷,人也都无法绝对独立,都需要温暖往来,都需要彼此给予。“和合”就是社会的规律,一切优秀的前提也必须要符合“和合”的规律;

是的,人不能为了合群失去自我,但人也绝不能以“个性”为由逃避能力升级。

因为“被孤立”本就不是个性,只是能力缺失且逃避面对和练习。

6. 人是千差万别的;

这差别就导致人和人的关系变来变去;

并不存在恰好一致的人;

只存在“不会就教、不对就改”的机制;

这机制让不一致的人成为一致的群体;

所以说:

好的群体关系,都等于好的管理和教育;

好的领袖,都等于好的家长和老师;

7. 世上最无条件的,莫过于母爱;

世上最无争议的,莫过于孝道;

世上最有意义的仪式感,莫过于带着孩子一同尽孝;

敬正心、情暖人,和和美美中三代人皆有所获,至真至纯中三代人尽享美好;

孝,实是中华文化最智慧、最精准的道!

愿天下子女:与父母同心、家和万事兴!

愿天下母亲:享安康静好、顺意尽欢笑!

8. 分享经验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说教是最让人讨厌的事情;

然而,我们却忘了向孩子分享经验;

只顾着说教、指挥、宣判、奖惩……

为何如此呢?

因为我们心里那根深蒂固的“我主你次、我做主你执行”的不平等……

9. 做事有两种;

一种是直觉行为,这种事怕刻意;

越重视,越找不到感觉,有玩乐心才好;

另一种是理智行为,这种事怕随意;

越随意,越散乱飘零,唯重视才可成功;

这两种做事能力在日常怎么练习呢?

无目标的事,享受自我的轻松喜悦;

有目标的事,验证自我的尽在掌控;

10. 以“明白”为目的;

则起初人生累些,后来人生简单些;

因为可以把努力放在明确的事情上;

只以“感受”为准绳;

则起初人生轻松,后来疲于奔命;

因为所有的努力都得用来为人生堵漏;


扒皮醒思录(一百八十)

1. 抱怨,是种传染病;

影响不到外人,只传染给亲人和家庭;

就像一个人不注意防护流感,会导致全家人高烧咳嗽一样;

一个人不约束抱怨,会让自己的身边人也同样陷落于抱怨、痛苦、仇恨和攻击性。

2. 对于家庭尊重,其实大家不必细懂什么道理,只需要笃信几句俗话:

于女人,和气最美容;

于男人,和气最生财;

于家庭,和气最兴旺;

虑他人,控情绪,多亲近,多幽默;

日常多做即可!

3. 浇花时踩花,育就成了害;

教育时制造恐惧,爱也就成了害;

别说没方法,用心,人是不缺方法的;

核心是人懒,不想在育子上下功夫;

只图省事,只知道恐吓和打击见效快;

不想管它将来是害还是不害!

4. 任何事,都有那么一段路;

走过去了,及格了,这事就是艺术;

没走过去,负担着,这事就是桎梏;

不管人怎么说怎么做,这段路都无人可替代、可省略、可飞渡;

这就是知行合一那个行,就是事上感悟那个悟;

撒不得谎,掺不得假,不真修就不得度!

5. 从本质上讲:

什么是幸福?自我认同!

什么是痛苦?自我厌弃!

自我厌弃从哪里来?

很多原因,但有一项是一直累积的:

就是亲近人的态度和评价!

所以说:

如果我们有把握否定后提升,那是助人;

如果没把握,请别乱说,那是推人入河。

6. 孩子是时刻接受信息的,这是属性;

不会等待,也不会停滞;

我们若不及时给正确信息;

或许环境就会给错误信息;

所以身为父母者必须要先接纳两点:

1、这是个全天候上岗的神圣身份;

2、这是个和孩子一起进步的人生良机;

7. 做得少,就悟得少;

悟得少,就少有自己心里的确定;

心里少有确定,就易被外界影响;

于是,就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独处时,活在自己的臆想里;

~群处时,活在他人的评价里;

所以,如何才能不活在他人的评价里?

多做多悟!

8. 一个群体若无团结,内外都不会有真正的好评价;

一个群体若无情感,人人都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

任何群体,不论大小,若想让人人受益,“求和求同、升华感情”都是唯一的路。

9. 平等而有尊严的和谐,生调皮和可爱;

压迫而无尊严的和谐,生屈服和讨好;

这两种关系的外表很容易混淆;

但我们要知道:

前者在培养人心的直接、乐观、自信;

后者在制造人心的复杂、疑虑、扭曲;

10. 人这一生;

可以改变样貌,可以改变财富;

但最难改的是人心的自卑;

改变样貌和财富至少能找到路;

而改变自卑就像在黑夜迷于森林;

只知痛苦恐怖,不知路在何处;

都说日行一善;

其实有两件事虽不起眼,却是大善;

一是忽视人的缺陷,一是暗助人的无措;

这两事都是助人心离苦,灭人心恐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