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章 第三节 杨维杰刺血思路建构之董氏及杨氏刺血疗法

 杏林行者eezn1o 2020-11-29

 第三节 杨维杰刺血思路建构之董氏及杨氏刺血疗法

上篇 第五章 第二节杨维杰中医“治法”思路与董氏奇穴

一、概说

刺血又称刺络或放血,是中国医学精彩的内容之一,是中医的一种独特针刺治疗方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应用极为广泛,且疗效显著。

几千年来,我国各科医学文献里,虽然散见着不少此种疗法治病的记录,但能做全面整理,应用于临床,并着为专书者,四十年前却极少见(近年来则市面上出了一些有关的书)。余当年从董师学习针灸多年,常见董师应用三棱针治疗,数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止于顷刻。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此种疗法适用于任何疾病,疗效却不逊于毫针。

余临床诊治四十余万人次,以此治愈重病、顽病甚多,益觉刺血疗效之实际及可贵。1988年曾赴安徽拜晤国内刺血权威王秀珍医师,其刺血另有特色,亦颇值得研究。

刺络俗称“放血”,又称“刺血”,或称“点刺”,就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 ,在患者体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期达到治病目的,在前面刺血手法篇已有详细说明。

从砭针与九针形式及《内经》的记载来看,针刺放血疗法已有悠久的历史。刺络疗法在中国古代医术中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

《灵枢”小针解》曾说:“宛陈则除之。”意思就是说久病应以放血刺而除去。

(甲乙经)也说:“经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着如筋,朝而河之万全。”这说明了刺络的应用及重要性。


刺血的范围,般可指三大类,即经脉络脉和孙络。络脉是小静脉孙络是末梢毛细脉管.这些血管在没有病变时不甚显著。因有病变才会出现,形如小红虫状或成红丝条状,或成白条状,隐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经脉则指较大的静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委中、尺泽、四肢外侧,更有发生在肩胛与腹壁的。

董师运用三棱针点刺,广泛治疗多种病变,例如以足三里治胃病肠胃炎;背部之三金穴治膝痛;金林穴治大腿痛;精枝穴治小腿痛;双凤穴治手脚麻;三江穴治妇科病;颈部之总枢治小儿高烧、呕吐等。维杰以委中治坐骨神经痛、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痛、痔疮;尺泽治胸闷、气喘、五十肩。如此所涉范围可谓内、外、妇、儿伤科全部包括在内。

可贵者,董师之刺络针法最大特点在于取穴多半远离患处正合平古法正统之“泻络远针”,效果卓著而确实。董师刺络用穴范围不受古书所限,除股医师常用的肘窝、膝胭等部位,董师善用爱用并有发明外,至于前臂、小腿脚深、脚背、肩峰等几乎无处不能放血,尤其是腰背部位,董师更是以之灵话运用治疗全身病变。余除在老师的基础上发挥外,对于一些老师不常用的侧额(太阳穴)、舌下.口腔.十二井.十宣,耳尖等处做了许多补充,使刺血疗法更全面。

我个人研究刺血系随董师而起,现今临床应用者亦大多以董师穴位及刺法为主。在临床中建构了系列的刺血疗法,包括穴位、手法、治疗等。刺血手法已在手法篇详细介绍,这里谈谈刺血的源起、发展及理论根据,然后介绍-下董师及维杰个人的刺血部位及主治,方便各位对刺血有一较全面的了 解。

二、刺血的源起与发展

在《黄帝内经》的162篇中,有四十多篇谈及刺血,论述了刺血疗法的名称、刺血的依据作用、针具、针法、取穴、主治范围、应用方式及禁忌注意事项等,极为全面详细。

刺血又称放血点刺,或称刺络、络刺、刺营等。其名词最早出现于(内经),《灵枢.官针》说:“凡刺有九,以应.....四曰络刺,络刺者、朝小络之血脉也。'《灵枢'经脉》说:“故刺诸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灵枢.寿天刚柔》说:“刺营者出血。”其所以刺络者,是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之“宛陈则除之”,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血实宜决之”而来。《难经,第二十八难》也说:“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刺血的起源很早,最早使用的针具为砭石,远在石器时代,祖先们当身体某一部位 偶然被尖石或棘草刺伤出血,但身体的另-处伤痛 却意外减轻或消失,于是产生一种思悟。刺破某些部位出血,能减轻或治愈病痛,继而出现了专门用以治疗的石制工具,即砭石。《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东方之-.-.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素问”血气形志》说:“病生于肉,治之以砭石。”《灵枢.玉版》说:“故痈疽已成脓肿,惟砭石铍针之所取也。”都提到了砭石的治疗。(山海经》说:“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古代所说的砭石、箴石,是古人用以治病的原始的或经磨制加工的石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铁器时代,出现了金属制造的针。《内经》中提到的“锋针'就是现代用于针刺放血治病的三棱针。《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九针之名,各不同...四日锋针,长寸六分...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灵枢,九针〉也说:“四日锋针,取法于累针,简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


自《内经》之后,历代不少医家对刺血之术的应用,收到了惊人的效果。史书记载华佗曾以针刺出血治愈曹操的“头风症”。西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在《奇邪血络》论中专门讲述了刺血络为主的治法。唐代侍医秦鸣鹤、张文仲针刺百会及脑户出血,治愈了唐高宗李治的风眩目不能视症。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中记载有刺血治疗背疽显效的医案。


金元时代刘河间针刺泄热治疮疡、疼痛,喜用放血疗法(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论》)。其弟子张子和应用针刺放血祛邪治病,在当时最有成就。在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中记有针灸医案约三十则,几乎皆为刺血治例。书中曾写道:“余尝病目疾...百余日,羞明隐涩,肿痛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宜......出血三....日愈大半,三日平复如故。余自叹日:百日之苦,一朝而解,学医半世,尚阙此法,不学可否?”李东垣也擅长针灸,在其代表著作《脾胃论》中记述有“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等刺血经验。其弟子罗天益亦善用刺血治病,并在著作《卫生宝鉴》中收录了不少刺血治验。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论述了放血穴位及放血急救治疗“大风发眉坠落””小儿翻狲痨及“中风急救”等,并记有放血实例。清代傅青主提出眉心出血治产后血晕,叶天士针委中出血治咽喉痛。郭志邃刺血治急症“痧症”,并总结经验编成《痧胀玉衡》一书。
近数十年来,刺血术又得到重视,治疗范围更加广泛,适应证也扩展至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医师及研究人员对治疗经验作了总结,对治疗机制也有许多研究及进展。

针刺放血在国外也有一定进展 ,也有不少文献记载及报道,限于篇幅不再多述。

三、刺血的理论依据 与基本原则

(一)刺血的理论依据

刺血疗法之理论根据,主要来自于(内经),其根本要点,就是“血实宜决之”及“宛陈则除之”。下面略作分析。

1.血实宜决之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宣决之“决即泄去血(见张景岳批注)。《索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灵枢.脉度);'盛而血者疾诛之。”都是说:血实脉盛的宜决之诛之,出其血而治之。临床常见的高热神昏、疮痈肿毒,及体质壮实的农民劳工患病,也多为血实之症。

2.宛陈则除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小针解》说:“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宛陈'指郁积陈久之病,即络脉中瘀积之血,“去血脉”指刺血以除血脉郁结之久病。《素问.调经论》说:“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有所堕坠,恶血内留。”所谓“留血”“恶血”都是“宛陈”,都是经络瘀血,宜用刺血治疗,现代些长 年疾病或疼痛,甚至某些急性扭伤都有恶血、瘀血,用刺血治疗效果甚好。

(二)刺血的基本原则

刺血理论来源于“病在血络”,则其原则为:

1. 首在据血络而刺之

《索问.调经论)说:“刺留血东何,被伯日:视其血格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又说:“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孙络病者,治其孙络出血。”血络包括络脉别络、孙络及浮络,灵枢.脉度论》说:“经脉为理,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 经脉论》说:“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别络、浮络及孙络从大到小,分布全身。病在血络可从其形状及颜色观察。《灵枢.血络论》说:“血脉者盛坚横以刺,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灵枢.经脉》说:“刺诸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血。”临床时,常见病患有些血管形如小红虫状或红丝条状,也有的呈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也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见于委中、尺泽及太阳等穴。

此外,也可从络脉瘀血之后的色泽变化诊断病变,《灵枢.经脉》说:“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指出通过望诊血络,可以诊断疾病之寒热及病变脏腑。

2.根据形体肥瘦,即根据体质而刺血

(《灵枢.终始》说:“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素问.刺疟篇》说:“疟脉满大,急刺背命,用中针傍五肤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 张景岳解说:“适肥瘦出其血者谓瘦者浅之,少出血:肥者深之,多出血也。“《家间,三部九候论》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这些都在强调临床刺血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状态,来决定出血量的多少及针刺深浅。

3.顺应季节时辰

古人重视人与天地相应,因此刺血治病,亦因时令不同而异。《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又说:“春刺散俞,见血而止。”《素问.刺腰痛论》强调刺太阳“春无见血”,刺少阳“夏无见血”,刺阳明“秋无见血”。这是根据五行之四时衰旺而定的。足太阳冬旺春衰,故春无见血。足少阳春旺夏衰,故夏无见血。足阳明长夏旺而秋衰,故秋无见血。临床刺血在一天中也有同样状况。上午已午时阳气在上,最宜刺太阳穴出血。下午阳气在下,尤其三至五时为膀胱经气旺之时,在委中刺血最宜。

4.审气血多少

刺血必须根据十二经气血多少,决定能否刺血及出血量的多少。《灵枢”官能)说:用到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气血多少。”根据(太素》考证,指出“阳明太阴多气多血”,'太阳、少阴多血少气”,“少阳欧阴多气少血”,因此阳明、太阴、太阳少阴皆宜出血,少阳、厥阴不宜出血。《针灸大成,卷九眼目》也说:“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目前治疗目赤肿痛可用攒竹、太阳等刺血,亦与气血多少理论相符。临床上因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实证皆多,最宜刺血,太阳多血少气亦宜刺血。商阳、丰隆、攒竹、委中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甚至足三里、解溪、三间都能剌血,治不少疾病。

四、维杰刺血取穴特点及方式

刺血疗法之取穴部位及方式,与般毫针针刺有相似之处.但亦有其特点,其取穴方式大致如下:

(一. )据经络取穴

有循经取穴及表里经取穴之分。

1.本经取穴

又称循终取穴,即病在何经,就取何经穴位制血。有在局部及邻近取穴者。也有远处取穴。(灵枢.热病)说,”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血络出血。《素问.刺腰痛论》说:“足太阳之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上述之病皆与太阳膀胱经有关,所以皆以该经合穴委中刺血甚效。临床常以委中刺血治疗后头痛、颈项痛腰背痛痔疮、尾闾痛后腿痛等膀胱经病变。用丰隆穴刺血治疗前头痛、胸痛、乳痛、胃痛等阳明经之病痛。循经取穴以远处为佳,《标幽赋》说:“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实为经验之言。

2.异经取穴

主要以表里经为主,《素问.刺热论》说:“腩肺热病-.-剩手太阴阳明出血如豆大,立已。”《灵枢.五邪》说:“....是腾腰痛,便便--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前者病在肺.肺及表里经大肠经制血有效。后者病在肾,取将及表里防能经刺血有效。列缺刺血治阳明头痛也是表里经的应用。

(二)据穴性取穴

多以特定穴为主,五输穴应用甚多。

1.井穴

井穴最适于急症及热症,《灵枢.顺气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在脏则常有神志病变。井穴尤适于急救,开窍醒神,《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井穴为+二经的起止点,刺之能接阴阳,因此治厥逆甚效。《针灸大成》也载有“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 - 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临床曾以井穴刺血救醒多例中风昏迷濒死病人,确有起死回生之殊效。

2.合穴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者,取之于合。”《灵枢.四时气》说:“病在腑取之合。”《灵枢》及《素问》中有多篇论及合穴刺血的实例,取穴包括委中委阳、足三里及阳陵泉,甚至有在曲泉(肝之合穴)刺血者(见《灵枢.癫狂》)。之后许多医书中,也都有不少合穴刺血治病的记录。古人用合穴放血治病颇为广泛,尤其是霍乱吐泻心痛暴厥以及疟病等急性肠胃病变,及胆经病变,多取尺泽曲泽、委中等合穴刺血。而“经满而血者”之实症血症病甚多,委中尺泽曲泽足三里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穴位。

3.荥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俞主外经。”外邪侵袭,痹阻经脉,或跌打损伤,瘀血壅滞之症皆可刺荥输穴出血。《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刺然谷之前出血,如食倾而已。”这里的然谷即荥穴。另外,三间(大白,大肠经荥穴)刺血治感冒发热、肺炎等有效;鱼际(肺经荥穴)刺血治肺炎、气喘、腱鞘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也都是荥穴刺血的治例。

4.奇穴

有些奇穴刺血常用于急症,如金津、玉液治疗舌肿大,十宣治乳蛾及急救等。董师应用奇穴刺血尤多,既能治急症,也能治慢性久病。例如背部之精枝(二椎、三椎各旁开六寸)刺血治小腿痛甚效;金林(四、五、六椎旁开六寸)刺血治疗大腿痛、坐骨神经痛。

5.其他非经穴处

多在血脉瘀阻处,多半有血管突出或血丝浮现等反应,对之刺血即能见效。刺血时再附以火罐拔之,效果益佳。


3.荥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俞主外经。”外邪侵袭,痹阻经脉,或跌打损伤,瘀血壅滞之症皆可刺荥输穴出血。《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刺然谷之前出血,如食倾而已。”这里的然谷即荥穴。另外,三间(大白,大肠经荥穴)刺血治感冒发热、肺炎等有效;鱼际(肺经荥穴)刺血治肺炎、气喘、腱鞘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也都是荥穴刺血的治例。

4.奇穴

有些奇穴刺血常用于急症,如金津、玉液治疗舌肿大,十宣治乳蛾及急救等。董师应用奇穴刺血尤多,既能治急症,也能治慢性久病。例如背部之精枝(二椎、三椎各旁开六寸)刺血治小腿痛甚效;金林(四、五、六椎旁开六寸)刺血治疗大腿痛、坐骨神经痛。

5.其他非经穴处

多在血脉瘀阻处,多半有血管突出或血丝浮现等反应,对之刺血即能见效。刺血时再附以火罐拔之,效果益佳。

五 维杰刺血常用部位及适应证

刺血中最重要,亦最需用者即为静脉刺络。至于耳背、十二井、十官、后年、肩峰颜面等部位较不易发现青筋或无较大静脉,因此治疗时不是寻找青筋放血。由于经验之累积,只要在固定穴位针刺,使之出些微红血,即达治病目的,这些部位亦有称之为细络者。下面我们就看看刺血常用的部位:

1.肘窝部

为自古常用部位,相当于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

主治:呼吸系统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霍乱、中暑、上肢风湿神经痛、五十肩、半身不遂。

2.膝胭部

相当于委中穴位,效果佳而最常用(古称血郄,最适于刺血)。

主治:肠炎、痔疮、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颈椎病高血压、类中风、半身不遂、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血栓闭塞脉管炎、风疹伤暑、疔疮、癃闭等。


3.前臂部

相当于手三里穴之部位。

主治:面疔、痈、结膜炎、牙痛、湿疹、荨麻疹等。

4.小腿部

(1)阳明部位: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即董师之四花中穴),视青筋放血。主治: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丹毒、多发性神经根炎。

(2)少阳部位: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即董师之四花外穴),视青筋放血。

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

(3)太阳部位:相当于承山穴附近,视青筋放血。

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

(4):太阴部位: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主治: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外踝部

包括丘墟、昆仑-一带。

主治:足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6.内踝部

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

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症。

7.脚背

(1)阳明部位:解溪穴附近。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脉管炎、象皮腿。(2)少阳部位:相当于临泣、侠溪、地五会等穴位附近。

主治:牙痛、少阳经附近之偏头痛坐骨神经痛。

8. 侧额部

相当于颔厌穴部位,俗称太阳穴。

主治:头痛、头晕、结膜炎、眼底出血、中风、气喘、食道病变等。

9.舌下部

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

主治:喉炎、言语障碍、中风、休克、心脏麻痹、恶性感冒等。

10.十二井穴

即十二经络之井穴部位。

主治:卒中、急性炎症、心脏麻痹、退热等。

11.十宣

位于十指尖端。

主治:卒中、心脏麻痹。

12.耳背或耳尖

耳背或耳尖有细小之紫筋数条,对准放血。

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 皮肤病、颞颌关节炎、失眠、心悸、多汗。

13.颜面颊、颧、鼻头、鼻翼部位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鼻炎、头痛、三叉神经痛。

爱医学雷 2020/11/19 16:30:24



14.口腔黏膜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

上述几大穴位为我个人常用。董师在膝胴部肘窝部,以及小腿阳明部位,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即董师之四花中穴) ,亦常用于刺血。

六、董师其他常 用刺血部位及主治

前述部位,有些董老师亦常用之,如膝胭部、小腿部、脚背内外踝,尚有如下穴位为董师常用于刺血者,下面略予说明:

1.掌缘后溪至腕骨一带。

主治:风疹块、气喘。

2.脚侧然谷-带。

主治:脑震荡。

3.肩峰,相当于肩偶穴附近部位。

主治:出黄水治肾脏病,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肩凝五十肩荨麻疹、乳腺炎等。

4.腰背全部。腰背腧穴均属放血范围。

主治:脏腑病变及其有关经络之病,朝其输穴出血。

5.七星穴。包括在项部人发际八分之总积穴及其下寸。

咽不适。主治: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儿高烧小儿各种风症中风失语,吞

说明:总枢穴即督脉风府穴,分枢即督脉哑门穴,因为有七个穴位,故称七星但并不需要每个穴都针,一般只要针总枢(风府)、分枢(哑门)即能达到疗效,点刺出血效果更佳。

6.五岭穴。包括五道穴线:第一道穴线从大椎骨 下第二节江口穴起,每下一节为一穴, 其顺序为火曲、火套、火长、火明、火枝、火门、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穴为止,共十穴。第二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江口穴向左右平开四指,金北穴起下一一寸为-穴,其顺序为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东、木杜,直至木梅穴为止,共八穴。第三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第二条线向外横开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七穴,每穴间隔约一寸。

主治:血压高、重感冒、发高烧、发冷、突然间引起之头晕、头痛、高血压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遂、阴霍乱、阳霍乱、呕吐及各种痧症血管硬化之腰痛、肝霍乱、急性胃痛。

7. 双凤穴。从大椎骨以下第二与第三脊椎骨间,向左右横开一寸五分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一穴,其顺序为火主、火妙、火巢、火重、火花、火蜜七穴(左右共十四穴)。

主治:手痛脚痛、手麻脚麻、手足血管硬化。

8.九猴穴。包括:火凤、火主、火妙、金堂(金斗上二寸)、金北、金斗、金吉、金枝、金精九穴。

主治:猴痧。

说明:本穴之排列共分三行,位置为第二椎旁开寸半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穴,计有三穴(含火凤) ,大椎旁开三寸之金堂穴起,每下一寸-穴,计有四穴(含金堂),第二椎旁开六寸之金枝及下一寸之金精,计二穴,总共九穴,为治疗猴痧要穴,故称九猴穴,可记忆为“二椎寸半连三穴,-椎旁三连四穴,二椎旁六连一穴”。


9.三金穴。包括金斗、金吉、金陵三穴。

主治:膝盖痛。

说明: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分别位于第三、四、五椎外开三寸处,相当于膀胱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关节疼痛,确有立竿见影之效,数年大疾亦往往愈于霍然。

10.精枝穴。包括金精、金枝两穴。

主治:小腿发胀、小腿痛。

说明:精枝穴含金精、金枝两穴,分别位于第二椎及第三椎旁开六寸处,点刺出血,治疗小腿酸胀疼痛,效果极为迅速而突出。

11.金林穴。包括金神、木原、木太三穴。

主治:血管硬化之坐骨神经痛。

说明:金神、木原、木太三穴分别位于第四、五、六椎外开六寸处,亦即紧接于精枝穴下,点刺治疗大腿及坐骨神经痛确有卓效。

12.顶柱穴。包括金吉、金陵、火金、金神、木东、木杜、木梅、木原、木太、木菊、木松等十- -穴(两边共二十二穴)。


说明:顶柱穴计有十一穴,两侧合计为二十二灾,两行排列,第四椎至第九椎,每椎旁开三寸各一一穴,计大六穴,第四椎 至第八椎,每椎旁开六寸各-穴,计五穴,可记忆为“四椎旁三连六穴,四椎旁六连五穴”。

13.后心穴。包括大椎骨下第四个脊椎关节处火云、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六穴,及脊椎旁开一寸五分之火妙、火巢、火重、火花四穴(两边共八穴),与旁开三寸之金吉、金陵、火金三穴(两边共六穴)。

主治:羊毛痧、疔疮、心脏衰弱、胃病、急性心脏麻痹、风寒人里、重感冒、中风、各种急性痧症。

14.三江穴。包括第十三椎下之分线穴起,每下一节-穴, 其顺序为水分、水克、水管、六宗、凤巢、主巢七穴,及十四椎下旁开四指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主治:经闭、子官炎、肠炎、闪腰岔气、急性肠炎。

15.双河穴。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主治:手臂痛、肩背痛。


16.冲霄穴。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穴,二十一椎下之上对穴,及上对穴下一寸之上高穴,共三穴。

主治:小脑痛、小脑发胀项骨正中胀痛。

17. 喉蛾九穴。在喉结及其上一寸与下一寸五分处,另加该三处各左右旁开一寸五分处,共九穴。

主治:喉蛾、喉痛、甲状腺炎、喉痒、痰塞喉管不出(呼吸困难,状如哮喘)。18.十二猴穴。平行锁骨下一寸三分处共三穴,再下一寸五分处又三穴,两边总共十二穴。

主治:猴痧、血管硬化之哮喘、肝霍乱(伤寒、重感冒、霍乱均会引起猴痧)。19.金五穴。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陷凹处为金肝穴,每下-节为-穴,其顺序为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共五穴。

主治:肝覆乱、消化不良(胃胀)胁痛气管不顺,各种移症。

说明:金五穴之金肝穴即任脉天突穴,其下之金明、金阳金转金焦四穴亦即为任脉璇玑、华盖、紫宫、玉堂等穴。

20 胃毛七穴。从歧骨下像前回处,直下一个一穴,共三穴,旁开一寸五分各两穴(两边四穴)。

主治:羊毛痧、胃病、各种霍乱、心悸、胃出血。

说明:胃毛七穴部位之旁开“一寸五分”改为“二十”更易找穴,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应系鸠尾、巨阙、上院(以上三穴属任脉)及两旁之不容承满(属胃经),两侧计四穴,总共七穴,位于胃部附近,并以治胃病为主,故称胃毛七穴,当然,原来之旁开一寸五分亦可刺血。

21.腑巢二十三穴。肚脐直上每一寸- -穴共 二穴,肚脐每下一寸-穴共五穴,肚脐旁开一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肚脐旁开二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总共二十三穴。

主治:肠炎、子宫炎、肾炎、肾痛、脐痛。

说明:腑巢二十三穴虽多,但并不每穴皆用,在精穴简针原则下,一般只针以肚脐为中心,向四面各旁开一.寸之穴位为主,随病情之严重而向四方扩张用穴。上述所举者,概为董师及维杰常用之刺血部位,民间所传放血验方及特效部位,当不止此数,今后刺络之发展,仍待各位先进及后学继续努力,以期于使此种传统疗法得到更大的发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