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浑元剑经》要诀

 tjboyue 2020-11-29

艺高不宜胆大,吐语岂可凌人?即能强伊百倍,再求入妙入神。神足胆欲大,心平气欲和。

紧中急,急中猝;勿迟延,勿少燥;来无影,去无踪,一团清风倏忽。舒以长其筋,缓以蓄其力,迟以运其神,含以招其妙,活以猝其式,短以应其变,长以发其威。

不惊不惧要留神,平其气兮和其心,一声骇得他人动,便是乘机致胜门。

【题 名 解】

即为要诀,乃修炼的重要之诀,重点要诀。

禅 释:

艺高不宜胆大妄为,妄为必有失,固有骄兵必败之戒。谈武论道岂可盛气凌人,盛气凌人不如以理服人。盛气凌人者必然伤人,伤人者不武。必遭人反感而生忌怨。此两点乃修为的戒条中事,故必戒之。

既然功夫能强人百倍,亦应再求入妙入神。何为入妙?何为入神?含者为妙,玄者为神。即法含式,式含招、招含劲、劲含身等系列内容为入妙之修。乃指“浑之体”之修。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等部位,皆各有其玄,玄玄相生等系列内容为入神之练,乃指“浑元”之元玄之用。约之浑元之说,乃有不期而至之神机,不虑而得之法式,不思而至之妙招,不演而当之法力。得之者是为

入妙入神。体为妙,用为神。

神足则威生,胆大乃自然。神足胆大,是神明胆大故不妄为。反之,欲求胆大,必先神足,求神足则根于固精。修炼之理也。积气则神生威,事之自然尔。

心平气欲和,“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气和来自于心平静,即无心也,所谓无心,无欲望之心。而道心自生。如何能做到无心,即“不先物为”,自能“因物之所为”。故虚心而气静神清,虚无不灵,静无不应,清则自明。修炼之事,不过如此而已。一切由此而衍出。

然只有心平无欲,惟道适从,依势而用、而行,真气自生,再消除暴烈之气、贪欲之心,必得“中和”之气。此中和之气,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正中至正之气尔。古论“擒人之智在于气”。乃此至中至正的中气。只有具备此至中至正之气,则神自足,威自生,胆自大。胆大之表现在:神明则知人所不知,故能善战之势险,节贵短。也就能人所不能,此乃胆大之精义。此胆大能为在神明知微见著的基础上的表现,是功夫。非妄为可比矣!

双方较斗,是非常激烈紧张的,在紧张的激烈争斗中,经常会出现急招快打的紧急情况,此乃“紧中急”的意思。而在急招快打的情况中亦会有突然地停顿、变缓、进中忽退、退中忽进、左闪右展、旋转变动。此乃“急中猝”。常使对手应变不及而落,故在较技过程中出现了“紧中急、急中猝”两种情况中,务必心平气和、神足胆大、急则急应,缓则缓随,敌变我变,寻隙乘机用势而致胜。千万不要面对“紧中急、急中猝”的情况下显出忧愁不安的心态,站在失败的状态中;也不要应变迟缓而耽误了战胜对手的战机。此即“勿迟延、勿少燥”之精义。

心平气和,神明胆大,妙入神境,体轻若风,身手敏捷。即在激烈紧张的急招快打,突然变化之中,亦无迟延,也无忧愁不安之情态,坦然相对,迎招化解来击不见其影,出手攻击不见其踪迹,犹如一团清风忽然而来,忽然而去,戏敌于扑朔迷离之中而稳操胜券。此是一种什么样的攻防艺境,其实无它,只要遵道而行,按法而修的传统手战之道的大成攻防功夫艺境。即以自然之神为体用的道境之功夫。如何能如此?亦不难修,自不难成。只有按下面所论的七条内容修炼,精纯之后自然而成,下面将七条内容分别阐释陈述出来。

舒以长其筋:

中正安舒,展放其筋骨,则筋长力纯能脱拙换灵,此正是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之精义。以便外形通灵善变无形又无穷。也是练拳始练形之精义。形舒气畅:谚云:“筋长力大”。而此力,乃灵通变化之能力。现时所言之“柔弱无骨”、“骨响齐鸣”等,皆舒以长其筋之精义的论述。即外练筋骨皮,三者浑化如一之外灵便的精义。此为第一条,以得地一之灵光。

缓以蓄其力:

缓者,和缓之义。蓄其力,蓄其劲也。诀云:“运劲如抽丝”。之说可证之。“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亦言内劲也,或曰:内气也。然古有云“力”者,乃“气力”之义尔。非聚劲凝形的肌肉爆发力之“力”尔。传统手战之道将此聚劲凝形之力称为“力气”。“气力”、“力气”自有本质上的区别,习者应分辨清楚。此言修炼攻防招式时,动作和缓舒展,是在蓄劲之势尔。只有平时蓄劲势之收发,舒卷自如,方有用时一触即发之效用。此即十年练拳,十年养气之宗旨的妙义,初修由无到有,继修从有化无,只有从有化无,方为真艺境。此条乃内练精气神合一之法尔,以得天一之清明。

迟以运其神:

有了上述的外形得地一之宁的灵光;内气得天一之清的清明。然只是内清虚外脱换的上乘之功夫基础定矣。自此时,还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之处”以得灵神。故灵神的功夫是在内气、外形的功夫纯熟以后才开始修出的真功夫。以此意而言,故说“迟以运其神”。如开始求运其神,则有欲速则不达之弊端。以本经文言:“阴阳迭神其用,先天自然之神”和其它经文所言:“形伤、气伤、神伤”等论,合而观之。以形拳、意拳、神拳三层功夫始终推论,练神及用神之神通功夫艺境自然后成。故知此“迟”字,乃指修“神明”艺境在较后时期出现,其出现得晚,故曰“迟”。此乃第三条。《神运经》亦宗此说而论之。

然综观前三条之精义,在攻防至用之时亦很讲究,外形要舒展,内气要和缓,运其神之时要“不先物为”,是为“迟”;“因物之所为”其神,是为运。此乃运用灵神之妙处。只有如此运其神,则一身不妄动妄为。这样才能彻底达到“神以知来,智以藏往”无思无为的以自然之神为体用的大成艺境。才能具备“有感遂通”的不期然而然,不期至而至的无为艺境。此乃传统手战之道的“无上”之大成功夫艺境。

含以招其妙:

含者,含有,含蓄,含容之意思。此经文在《浑元小解》条目中,讲有:“夫浑者含也,元者玄也”。其中有“法含式、式含招、招含力、力含身、身含步”等等十二含的内容。在前面又有“十三随”的论述,综合观之,即是含蓄而随式变招的宗旨,方显示出攻防招法的要妙。舍己从人的顺随之施手用招,方显示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妙境,方能落实到人打我打不着,我打人他跑不了的绝佳之艺境。也是本经文所讲的“来无影,去无踪,一团清风倏忽”的大成艺境。所谓“妙”字,就是处处用空,妙手连出的攻防功夫艺境。亦只有不先物为,因物之所为的施招用手,才能达此艺境。关键在“招以含其妙”处,即“顺从以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的顺随为法,就是“招以含其妙”的精义。妙字言“体”,乃“浑者含也”。“妙手空空”之艺境,乃言其“用”。然用在“含蓄”之中,是指攻防招式的用法含蓄在用空之境界中,方见其妙。即在对手的空隙之中出手用招,才是用招施手之妙境,方能沾连粘随而不会有“顶偏丢抗”之病。所谓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就是含以招其妙的精义之正解。

活以猝其式:

活,包括:外形、内气、神明,三个方面内容,外形灵便谓之活;意气换得灵谓之活;神以知来,智以藏往谓之活。活则能应对突然的变化,能突然随其势而变招换式,活则善变无形又无穷。可急则急应,缓则缓随,骤然突变亦可随招变式丝毫无差,此乃得机得势、用机用势之核心,一个字“活”。就是前面所论“八形”的龙神之变化,鱼跳之自然,蝶舞之蹁跹,猿跃之灵稳,鹿奔之迅速,等等,皆是一个“活”字,所能做到的。所谓施招用手的“活灵活现”也是此义。前贤将施招用手的神韵意境,用一个“活”字做了全面的概括,其精义也在于此,但是“活”要灵稳方见真功夫。即灵活要有界限、分寸恰到好处,方见“活”之魂也。此乃练招用招的精髓要诀之所在。

短以应其变:

此处之“短”,乃善战者其势险,节贵短之“短”。即直线的发射距离尺寸要短。旋转的半径要短。这样以短的方法,应对他人的攻防变化,快就在其中了。传统手战之道的内劲变化比较外形的变化,谓之短。运用内劲变化亦可谓之“短以应其变”的方法。故有“内动不令人知”的妙处。圆曲走化乃化解之用的“短”,直发乃攻击之用的“短”。知此,就可明白“不疾而速得真宰”之精义了。即“短以应其变”的妙义。“短打破长拳”的精义也在于此。关键是“以近制远”的方法。近者,短也。远者,长也。此乃传统手战之道中的基本之长短论。

长以发其威:

此处之长,乃劲势悠长之“长”,人身劲道,有长有短。长者,由左右足至右左手;短者,由背肩到手肘。此两者乃自身内劲道之长短。长者威力猛而大,短者相对威力弱而小。如以作用在对手身上来论,劲势作用在对手身上时间长,则威力强大而猛烈;劲势作用在对手身上时间短,则威力弱小而无势。此两论“劲势”之用的长与短,可知“长以发其威”之妙义了。为何高手一触彼身则对手应击而跌翻摔出,乃高手的劲势运用悠长之故,如“虎扑式”击法,全身发劲法则劲势悠长,对手应击而跌翻;如采用双撞法则劲势短,对手挨打,但不可能跌翻。这就是很好的例证。由此长短之论,可以知道:短用形、长用劲。是手战之道中的长短论之基本内容。以此类推,就可知道高手击人为何不见其形之动而被击者应击而飞跌翻扑了。就是此理法。

总之,此七条内容之所论,练用内容丰富、精辟,远非我之阐述能一目了然,故习者应发挥自己悟性,精纯地研习此七条内容,定然能成为手战之道的高手。我之阐述只是明其纲,昭其目。以再现其精髓妙义尔,以发其要诀之精髓。

【原 文】

歌诀:

不惊不惧要留神,平其气兮和其心。

一声骇得他人动,便是乘机致胜门。

阐释:

此乃“要诀”之全面的总结。

不惊不惧要留神:

“不惊不惧”谓之胆大。胆欲大则必须神足,故留神则神足,神足则知来藏往,自然胆大敢为。此乃胆与神的因果关系。要留神,神有内神通和外神通的运用之区别,内神通是知己,外神通是知人。既能知彼又能知己,内外一贯,虚实相需,则能百战不殆。何谓留神?神回身中气自固,内气周流运行,返观内视,神也。此乃知己的练法。以己度人,即与他人练用,贯彻心之所在力随往。彼有力我亦有力,力在他先;彼无力我亦无力,但意在他先。自不妄动,随彼动静进退,随曲就伸,久之即可知彼矣!神能观照察知内外、己彼,谓之“留神”。

然前人论传统手战之道的此项内容时,有用“心、意、神、气、精神”等多种说法的现象,实质上乃一回事。如用“心”论的,乃含“神、意”两个内容在其中,即“神意不同处”之论,内意外神,内神外意,都对。皆阐发的“气形之虚实相需,内外一贯”,即能知己,又能知彼的功能,让此论更详细一些。又“神以知来,智以藏往”。智者,意也。换之为“神以知来,意以藏往”。此乃外神内意之用法。而对此论的最全而又详的乃“布形候气,与神俱往”的三合一之论。引上述各家之论,皆一意也。简者,以神论之,乃本经文之特点。

但要明白地知道,同是一个内容,历来各家之论可以通用。然各家之论的方法不同,又有细化的微妙之差异,此乃同中有异的现象,又要将这种异同分辨清楚、明白,便可成为通家了。故历代各家所论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存在。能如此认知,修炼传统手战之道,便可循阶而升华,终可达大成的神明之艺境。此乃要留“神”的精髓妙义之处的又一正解。

平其气兮和其心:

此正是“心平气和”的说法,即和心悦色真刚毅的精义。心平则身正。但能达到心平,内气要中和。所谓内气之中和,即内气达到至中、至正、至和的状态,至此乃名“中气”,即“中和之气”的简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谓也。和者,虚空至灵之境也。中和者,无中之妙有之意也。心平气和则神足,神足则明,乃内外通明如一。即能内知己、外知彼,故能敌动我知而能应之无差,则胆大敢为生于此意境中。值此方是艺高人胆大的本义。此中不存在妄为之胆大尔。知此,可知练功之顺序、层次升华之进阶。只在心平不贪,则气至中和,中和之气充则神足,神足则知己知彼知内外、知来龙去脉则胆敢,故为而不差。前人论攻防之道乃善教者也。

一声骇得他人动:

此乃以哼哈的发声助威之方法。因有为而不差之功夫,故能审机度势,应机乘隙而发之,又加发声助威,其效果更佳,故能将彼发出致远而跌扑。吐气开声发劲法,要于平时单独操练精熟,再融于各种具体的攻防招法中操练精熟,做到即时而发之准确无误,就可备而用之了。故能于比武较技中“一声骇得他人动”而致胜了。

便是乘机致胜门:

习练传统手战之道,在于制人而不被人所制。只有明白了上述七法、三句诀窍的练、用之精髓,运用又精熟纯粹。便是动手较技能随时随处乘隙用机必能致胜的门道,舍此别无良法。即入妙入神之精义。入妙者,浑之体;入神者,元玄之用也。体、用分明者,乃是能乘隙用机致胜之门径而。要诀之精髓,阐述至极矣!习拳者能不精细钻研、体会上身,用心而致神明艺境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