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沉】 ​忆 母 亲

 西岳文化 2020-11-29

作者\沈沉               


农历十月十一日是母亲的生日祭。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老人家离我们而去已好多年了。可是,母亲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却常常浮现在脑海中,仿佛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似的,好像就在眼前一样,看得见她老人家。

记得母亲过九十四岁喜寿的那天,我从远处匆匆忙忙赶回家,双脚还没有来的及跨进大门,母亲在上房就看见了我。只见她转过那佝偻瘦弱的身子,满脸喜滋滋的乐开了花,高高兴兴迫不及待地叫了声:“我娃回来了,快过来,让妈妈摸摸我儿的脸!”。那一句“我娃回来了”,我的心倾刻间融化了!是啊,它包含了母亲一生对儿女的思,对儿女的念,和那深深的爱!此刻,再也禁不住满眼热泪挂满了我的面颊,扶着妈妈暖暖的双手仔细端详我的那一刻,母亲明亮的眸子里噙满了滚烫的泪花!母亲没有文化,不会表达。儿子懂得,纵然有千言万语母亲不会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刻,所有的话语都包含在母亲历经风霜,含辛茹苦幸福的热泪中!

这时,满屋子里坐满了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们,大家吃着母亲亲手做的,连她自己都舍不得尝的香甜柿饼,又说又笑好不热闹。个个都夸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能行人,教育出了孝顺懂事的好儿女们。大家祝福母亲“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寿宴席间,母亲笑得象花一样灿烂。

母亲姓韩名冬女。因为冬天出生,所以,那时候外爷经常喊母亲叫寒娃。那个时候我们还小不懂事儿,村子里长辈都叫母亲寒娃,我们听到这样称呼母亲,心里特别委屈,总是愤愤不平,但又无可奈何。可是,热心肠的母亲还是那样笑笑的,美滋滋的回应着姐妹父辈们的昵称。后来,我们逐渐长大成人,懂得人间事理,才明白这是村里长辈们对母亲尊敬的爱称。

人间大爱,莫过母亲对儿女子孙的爱。那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也是最温暖的!
 

记得每每带着孙子回家看望母亲,她老人家最疼爱的莫过重孙了。 每次一进门,母亲就紧紧拥抱着孙子吻着额头亲不够,象自己的心肝宝贝一样,爱不释手直呼孙子的乳名“牛牛娃回来了,老奶奶可想死你了”,“我牛牛娃可真是老奶奶的心头肉,亲蛋蛋!”母亲边夸边把自己一生最爱吃的“百岁果”和各种糕点,塞给她最疼爱的小重孙沈思宇手里。乖巧懂事的孩子也甜美的回了声“奶奶,我也想你爱你,祝奶奶生日快乐!”,这时,一家人都高兴的看到年迈老人家心里美滋滋的乐开了花,连声夸赞小孙子真聪明,真懂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个时候人民公社大祸饭要分灶了,记得人们都争着往家搬原来凑在一起的灶具,原则是物归原主。母亲去晚了,看见有人拿着一口大锅要走,母亲走近一看,锅上有个“生”字,便对那个乡亲说:“这是我家的锅,锅上这个字你认识吗?老乡摇摇头说不认得。母亲看他面露难色,说到,既然你家缺它就拿去用吧。没有想到识大理的老乡说,不是咱的再缺也不能要别人的,硬是把锅还给了母亲,推来推去母亲硬是不要,老乡说了声“将心比心都一样”,转身就走了。母亲望着远去的背影,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母亲回家后给我说,“生”字是她在识字班学的。打从我上学后才理解到:识字,学知识,做一个知书达礼的人,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没文化就没人生前途。所以,那个时候就懂得,母亲为啥要求我们一定要好好上学读书,将来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五八年大跃进那会儿,父亲正在打麦场给牛铡草,大队支书老孙站在村头打麦场的崖畔上喊:“沈娃子,去铜川煤矿支援国家建设,还可以免家里欠款,你愿意不愿意去?给我个回话。”父亲二话没说,一条被子胳肘窝一夹,就去了铜川煤矿。那个时候,我爷爷去世的早,奶奶和八个孩子都留给了母亲照管。从此,柔弱的母亲就挑起了养家糊口这副重担。风里来雨里去,任劳任怨,硬是撑起了家庭这把大伞,拉扯儿女抚养我们长大成人。


可是,由于常年累月操持家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的身体积累出了许多毛病,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这些年每当我们回家看望母亲老人家,可真是急在心里,疼在心上。
  

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回家便是与母亲的永别!

天有不测风云,生日刚过不 久,老母亲的身体就突然间不行了,躺到了病床上。半个多月来没有进一口饭食一滴水,全靠输液维持生命。

这时候还在四川和海南岛工作的大孙子和小孙子,接到家里突然打来电话说叫马上回家,告诉奶奶可能不行了,赶快回来!此刻,在外的俩个孩子懵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们急忙放下手头正在赶进度的工作请了假,心急火燎赶回到了家。刚进门,满屋子的人面色凝重,守在老人家的床前,两个孙子见状,再也控制不住不内心的感情,放声大哭起来,强忍着悲痛连声叫道:奶奶!奶奶!你醒醒!快醒醒!两个孙子回来看您来了!这时候只见母亲用尽全身力气,慢慢睁开迷濛的眼睛,回过头看了看身边的两个孙子,便闭上了含泪的双眼,面带笑容,安祥的走了!顿时,家里整个笼罩在一片哭声当中……

按照我们当地习俗,在村里德高望重长辈的带领下,给母亲烧“倒头纸”后,把母亲的遗体停在了草床上。随后,在主事人的组织下,便安排母亲的丧葬事宜。
  

母亲走时正好是清明节。听到母亲去逝的噩耗,全村的父老乡亲都前来吊唁老人家。乡亲们对母亲的去逝都感到惋惜,悲痛!他们都说母亲一辈子省吃俭用,勤俭持家,为人处世,高风亮节。这是乡亲们对母的最高礼赞!


记得母亲出殡哪时,村里的亲人们都含泪前来送行老人家最后一程,动人的场面让我们终生难忘。

虽然过去了多年,清楚的记得我为母亲拟的对联是:“一生吃尽人间苦没享一天清闲福,冬去春来风雨走来去匆匆为儿女”,横批是“九十四岁”  。

今天我可以高兴的告慰在天之灵的母亲:您放心吧!儿女们现在一切都好起来了,生活幸福美满,孙子们也很孝顺听话,这一切都是托您老人家福!
  

现在,您的大重孙宇宇学习也很好,懂事乖巧,长的虎气生威,惹人喜爱。给您报个喜,今冬家里又要添小重孙了。今天又是您老人家的生日,我去买上好的新疆棉花,亲手给你做一套棉衣送上,就算是在外不孝儿对您老人家的一点孝心吧!

安息吧!愿天堂里的母亲一切安好!再也没有人间痛苦,在另一个桃源世界里快乐的生活!


来生,您还是我最亲,最爱,最疼的母亲——我的好妈妈!

2020年11月28日·成都


作者简介: 沈沉,1951出生,渭南市华州区人,高中文化,部队退役军人。转业后,曾担任陕西复肥厂宣传部长、车间党支部书记。期间兼任《中国化工报》特约记者和渭南记者站副站长,爱好新闻写作,作品多次得到化工部嘉奖。退伍不退色,退休后一如既往,不忘初心,坚守信仰。感恩党的教育和培养,永葆军人本色,在地方继续发扬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家乡建设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是做为一名退伍老兵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和永恒志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