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没有书法家。书法家是近现代人杜撰的头衔和称谓。

 昵称28795736 2020-11-29

古代所有文献记录中,都没有出现“书法家”这个词汇。“书法家”三个字最早是在白话文出现后才慢慢兴起的。书法从来都不是一个职业,自古至今,没有这个职业类别。千万不要自称书法家,这无异于自取其辱。

古代没有书法家。书法家是近现代人杜撰的头衔和称谓。

▲苏轼 画像


看看那些被我们冠以书法家称谓的古代文人,他们的职业到底是什么:

人物排序自秦汉、三国两晋、隋唐五代至宋辽金元。

李斯:秦兼并六国谋士,统一六国文字为小篆,秦朝宰相。

蔡邕: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高阳乡侯。

钟繇:尚书郎,军师,相国,太尉,太傅。

王羲之:秘书郎、刺史、会稽太守,右军将军。

王献之:外戚大臣,太守,中书令。

张旭:县尉,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

颜真卿:御史,吏部尚书。

柳公权:三朝侍书,太子少师。

欧阳询: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

虞世南:秦王府参军,弘文馆学士。

褚遂良:黄门侍郎,中书令,吏部尚书,宰相。

李阳冰:当涂令,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

赵佶:职业皇帝。

苏轼: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黄庭坚:秘书臣,知州,校定《资治通鉴》,《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

米芾:校书郎,礼部员外郎,太常博士,知县,知州。

蔡襄: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

张即之:将作监簿,太子太傅。

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古代没有书法家。书法家是近现代人杜撰的头衔和称谓。

▲黄庭坚 画像


以上列举的人物,都是书法界公认的鼻祖。其中包含二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其中苏黄米蔡里的蔡,原指蔡京,明清以来,后人不齿蔡京为人,所以把蔡京换成蔡襄,且认为后者书法造诣更高。

看看这些我们今天认为的书法家,他们全是王侯将相,官宦人家,要么位居人臣,至少也是有职有权且混得非常高级的“公务员”。书法基于他们,只是一个强项,特长和兴趣爱好而已。书法绝不是他们的生存之技,也不是他们显示才能的资本。他们追求的是仕途,他们的职业不是书法而是做官。

所以在古代,书法从来都不是一个职业,写得一手好字,是古代文人最基础的技能,他们没有人以写字为生。我们今天硬戴给古代文人一个书法家称谓的帽子,是不是存在着大不敬?须知,古代真正的文人雅士,是不屑于卖字为生的。在他们的认知范畴里,写得一手好字是雕虫小技,只有潦倒了才勉强以卖字度日,从秀才人情一张纸穷酸书生这样的语汇里,可见一斑。

古代没有书法家。书法家是近现代人杜撰的头衔和称谓。

▲米芾 画像


近现代才杜撰出来的书法家这个词汇,本初的含义是:“集大成者。指擅长书法,且能够将书法推至艺术的高度,以书法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或者可以粗略地理解为精通书法的人。” 请注意,集大成者、推至艺术的高度、书法创作主体精通这些关键词,我们不难看出,现在意义上的书法家概念,需要进一步升华,除了写得一手好字外,还必须具备相当深厚的、包含中国元素的文化和古汉语文化。如果没有传统文化作为背书,即使写得再好,捧得再高,顶多就是一个“字匠”,和真正意义上的书法造诣,基本上没有啥关系。

古代那些书法家,书法都算上他们的兼职。那么,我们把书法家这里的字解析一下:家,“掌握某种专门的学识,或者从事某种工作,担任某种职务的人”。显而易见,我们今天公认的那些古代书法家,他们的书法只是业余的爱好和情趣,他们也没有从事专门的书法工作,古代也没有和书法相关的机构和职务,那么,他们何以为

古人是非常谦逊的,他们把写得一手好字认为是文人的雕虫小技,他们更不会发明或者给自己冠以书法家的头衔和称号,而我们今天那些成天喊着说书法必须效古的所谓书法家们,你们咋不效仿古人的谦逊,而要自吹自擂,削尖脑袋也要给自己戴一顶书法家的“诡冠”,你们觉得你们的文化和学识配吗?请学学汗颜两个字怎么书写?

古代没有书法家。书法家是近现代人杜撰的头衔和称谓。

▲蔡襄 画像


而今那些所谓的书法家的头衔,彻底被我们现代人玩坏了。时至今日,书法家的帽子,其实是一顶很高很烂,很臭又很尬的臭官帽。剔除体制的掺和,把文化的事交给文人,才有可能还书法一缕清奇。

故而,自古至今,没有书法家,只有写得一手好字的文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