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察右后旗名师——李永山先生

 新用户06868399 2020-11-30

 第 1371 期 

文|张书亮   编辑|王成海

察右后旗几所中小学,曾经诞生了为数不少的名师,这些有名的老师曾为察右后旗的莘莘学子们升上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这些名师们也在后旗民众间口口相传,声名远播。这些名师们为后旗的教育事业费尽心力,奋献了他们的一生。受到学生及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李永山老师,教了一辈子书的他,在察右后旗当然是公认的名师之一。

1967年他在内师大教学系本科毕业,教高中数学四十余年,桃李满天下。数学课讲得好,深入浅出,文采飞扬,深得学生赞誉,同仁钦佩。

我有幸与李老师一起工作过十余年,那时他是后旗一中副校长、数学老师。前些日子听说李老师有过两次脑梗,现在行动不便,我便去他家看望了老先生。

李老师,仍可在家里行走,但动作慢了,有些抖索,右耳失聪。但精神还好,穿着整洁,满头银发,仍不失当年风采。

他的学生、同事大多知道李老师性格平和,待人宽厚,工作认真,学识渊博。作为数学老师却又颇具文采,语言风趣幽默。但真正深挖根底,其实李老师也是个苦人。

李老师,祖籍商都县卯都乡泉子沟。生于1943年12月,那是一个天寒地冻的年月,是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月。他的父母早已失去双亲的庇护,年轻的小两口寄居在亲戚家里。他出生时家里还没有自己的房屋,是寄居在别人家里。数年后才在本家亲戚的帮助下盖了一间小茅屋,略能遮风避雨。父亲是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只知在田里刨挖庄稼。商都县土地贫脊,十年九旱,再加上战乱年代,一家人生活在饥寒困苦中。好在他的母亲贤惠勤俭,好歹把他们兄弟姐妹拉扯大。

全国解放后,李永山老师正值童年,赶上了和平年代,虽然家庭生活仍然困难,但顺利地走进了学校大门。据说他在卯都读书时只有一张破被,没有铺的。还是亲戚给了一张山羊皮,这便是他的全部行李。好在李老师天生聪明,又能吃苦。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拔尖儿学生。高考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学院数学系。十里八乡轰动了,李家出了个大学生。他成了李家的人才,父母的光荣,甚至是卯都全乡人的荣耀。

一九六七年,李老师数学本科毕业,一九六八年分配到土牧尔台中学当老师。当时正置文*革时期,学校仍处在一片混乱中。他作为青年教师,本应该也是冲锋陷阵的一员闯将。但李老师毕竟经过大学数年的洗礼,本性也平和善良。在那混乱的波涛中没有泯灭善良本性,一边做自己应做的教师工作,一边设法敷衍时潮,他没有批斗过当时所谓的“黑人”,更没有踏上一只脚。反而尽力想法减轻受害者的痛苦。数年之后拨乱反正,李永山老师问心无愧,同时也受到人们的赞誉。

一九八一年,白音察干中学随着旗政府的搬迁,变成“察右后旗第一中学”。李永山老师从土中调来,也就是从这时起似乎才真正开启了李老师的高中数学的教学生涯。

我来一中任教时,李永山老师已经是副校长,同时担任着几个补习班的数学课。

那时的李副校长、李老师,还很年轻。大高个儿,身板挺直,衣着整洁,黑油油而大背头纹丝不乱,笑容常驻。用现在的话说是一标准的大帅哥。当然在他身上展现的更多的是知识分子的斯文。望之,让人肃然起敬。

一般说教数、理、化课程是比较枯燥乏味的。然而李老师的数学课却讲得妙趣横生,听他的课学生绝不会走神。他上课时很少带厚厚的教案,走上讲台,便从衣袋里摸出一个小纸条,这便是他的教案。这并不是说他对教学工作不认真,懒得备课,其实他对教材早已熟乱于胸,那小纸条只是这一节要讲的一个提纲。

当他走上讲台,同学们立刻现出欣喜的神色。他讲数学课,善于运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去讲解抽象性逻辑性甚强的数学题。而且语言又颇具文学性,形象生动。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时时引发同学们的笑声。在笑声中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所以学生们非常喜欢他的课。

他的课讲得生动有趣,一是源于他有扎实的数学知识,解题能力;二是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在读中学时并不象现在分文理科。那时的初中到高中毕业都是文理全科都学,因此他不仅有专业的数学知识,而且在文史方面的知识也很全面扎实。在抽象的数学课教学中,再加上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显得轻松愉快,游刃有余了。

李老师教书多年,有丰富的经验,在后旗教育界也颇有名望。但在平时工作却又非常认真敬业。课堂之外,整日在办公室忙于备课、解题、批改作业。还时常用课余时间加班为学生讲解疑难问题,甚至一些学生的生活、思想问题。

数十年来,在教学之余,编写教学论文数十篇,而且在盟市、自治区级刊物上发表多篇。同时他能积极地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李永山老师工作之余,也喜欢饮酒。而且豪饮不醉,是其一大特色。酒场上是来者不拒,且能高谈阔论,引经据典,谈笑风生,是为酒场英雄。酒后的玩笑也多,有一次某君酒后在走廊里吐了两口,他便给加了一个日本绰号,叫“吐一走廊”。某君在酒场上喝大口酒,他又给加一日本绰号,叫“三口一瓶”。如此等等。这些玩笑又往往流传很久。

他也是一个喜欢红火热闹的人。他还经常找一些文史方面的冷知识去我们语文组,故意考你一下,你若答不出来,他便笑你:“想不到语文老师居然这么无知,可笑。”然后笑哈哈地去了。他有时突然来问,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哇,诸葛亮妈姓啥,周瑜妈姓啥?有时又问,你们知道《红楼梦》里的大荒山青埂峰在哪省哪县?这些问题你是答不出来的。这样,他便得意地耻笑一番而去。有时拿一两个怪僻的字来考你。总之,也是为了热闹而开个玩笑。

李副校长、永山先生,功成名就,于一九九八年退休了。退是退了,虽然满头银发,仍年富力强,经验丰富,退而不休。很快被外地聘任,在薛家湾、集宁、锡盟等地又教了十多年几何、代数,才真正休息下来,安度晚年。

前几年,他在后旗仍然很活跃,时常与老朋友打个小麻将,喝喝小酒。隔三岔五被老学生们请去红火热闹一番,仍可畅饮抒怀,甚至有几首小诗传出,不失风雅名师风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