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语】千古绝唱《广陵散》 君子如琴有佳音

 方略书院 2020-11-30

千古绝唱《广陵散》  君子如琴有佳音

作者:许平

琴,又名古琴、瑶琴,相传为上古伏羲所创。春秋时,由于孔子的提倡,琴被视为表征道德的乐器——“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晓乐成为文人雅士衡量君子德行的重要标准,琴也由此成为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关于琴,历史留下了太多令人感叹的故事:春秋时,伯牙将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在“知音”子期的墓前,从此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西汉时,司马相如操名琴“绿绮”弹奏一曲《凤求凰》,竟然令屏后的卓文君一听钟情,两人连夜私奔,创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三国时,诸葛亮临危抚琴,巧设空城计,琴声容纳天地,气度令人胆寒,司马懿由此而退兵……

琴音清和淡雅,婉转悠扬,犹如轻叹细诉,温柔敦厚。文人雅士欣赏的不仅是泠泠的琴声,还追求弦外之音的意境:一种无限深邃的境界。这种境界便是:胸有万象、高逸深远、远离尘嚣,遗世独立,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人喜欢吟诗作赋,也爱听琴声缭绕。白居易曾说:“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东坡讲“长记鸣琴子溅堂”;孟浩然“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李白“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纳兰性德“云中锡,溪头钓,洞边琴”;王维“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嵇康“素琴挥雅操”。


 广陵散: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 “散”有散乐之意。先秦时已有散乐,是一种民间音乐,有别于宫迁宴会与祭祀时的雅乐。汉晋伺《广陵散》曾作为相和歌流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广陵散》列为楚调曲,可能是由于当时流行于楚国地域之故。《广陵散》一曲,渊源已久。东汉末至三国时,《广陵散》已在流行。汉应璩(190~252)与刘孔才的书信中言及“听广陵之清散”。魏嵇康的《琴赋》中提到的琴曲亦有《广陵止息》。嵇康因善弹此曲而闻名一时,即使到了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是魏时的大才子、“竹林七贤”之首。他是曹魏驸马,其妻子是曹操的孙女,因反对司马昭废魏主、想反晋复魏而死。他琴技高超,我们无缘聆听他的绝响,但可以想象他行刑前将其思想、生命意识流于指间的那种令天地动容的情景。

弦声如语,萦绕人间。时光穿越千年,曲终人亡后,他那份镇定豁达的气概超越古今,穿过了时空,令人无限唏嘘,仿佛袅袅余音仍在耳边。

后人有诗云:“卧龙并论恐非论,望重宜为世所珍。大抵重名人敬仰,如何名重反伤身?”又有诗吟诵道:“铜驼荆棘夜深深,尚想清谈撼竹林。南渡犹惜广陵音。”嵇康临死弹琴这一幕被永远定格在了中国的历史上,成为后世文学审美的意象。嵇康的《广陵散》之所以为后人所怀念、景仰,源自他为了理想公义、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表现出的不畏权贵的铮铮傲骨。

嵇康虽死一千七百余年,但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坦荡执着的人格更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强有力的象征符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