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抄录的族谱

 东方欲晓10 2020-11-30

今天把自己抄录的族谱整理了一下。因为不停的翻检、校对,隔断时间就会乱成一团也。

虽然我拥有的族谱原书跟各大私人藏家相比,好似九牛一毛,但是拥有的族谱文本,绝对是盖世无双的、天下独步,无论跟谁比,公藏或私藏。不过这只是自己自慰而已,人家根本不屑于去抄录、细细研究这些文本。

自慰也要有作用才好。否则当同龄人顽耍、游戏、恋爱、友于、深造,自己却孤苦一生的蹲在图书馆日夜自残双眼,还没有成果,还不如将来某些突发兴致的机构,就苦辛长苦辛了。

这也是自己急于早结成书的苦衷所在,不惮于浮躁之批也。(不知不觉日记体文字写太多了,感慨起来了。见诸《世系·自序》,不废话了)

一旦拥有的数量太多,想要记住每一个姓氏分支就很困难了(这在过去是如数家珍,毕竟是自己多年来心血的结晶)。只有严格定好顺序,防止丢失,再辅助以word的简易目录。

去年一直在编撰《世系》,必须将各个姓氏中的唐代以前的部分抽出来,另成一套。看似简易的操作,浪费了我不少精力。后来唐代以前(中古世系)做完了,发现成果非常好,于是又继续宋元部分,结果又一次将各堆纸张中的宋代部分抽出来。这2次大规模的打碎以前的顺序编排,有好处,后遗症也会有不少。相信我将来对很多分支都无法理清顺序了。因为一开始抄的都是从唐宋到近代,如徽州黄氏、浙江黄氏。

我的族谱,以姓氏而言,最多的不是林氏,是张氏或者王氏,无法区分这2堆纸张谁更厚。

以宗族而言,最大的无疑就是清朝宗室、觉罗谱《爱新觉罗宗谱》,不知道花了多少天才全部抄完的,《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影印本,全部抄录约500页(我的标准页,纵向约11代,横向约40人)。影印本民国《孔子世家谱》虽然数量也十分巨大,但是因为偏重于北方,而且只有名字,都是辈分名,未必可以确定真假,所以只是择要抄录。

 

至于我在博文很少涉及到江西、湖南、湖北的家谱,其实我也抄录了很多,但只是仅仅抄录前5代左右,因为都是谱名,可信度无法证实。所以相对数量就很少了。(不像其他地区我会把近现代所有人口都抄录)这是为了防止先入为主,导致将来难以分辨。(被教训过了)

例如追溯为江西义门陈氏的陈氏族谱,一般我只会从村落祖开始抄起,懒得去对比大宗谱了,也没有意义。

又如客家族谱,黄峭、张化孙、刘开七等等,动辄十子百孙,遍布天下,假的太令人发笑,连“大宗谱”(前十代左右)都不必抄了,直接从村落始祖抄起。(我硕士论文本来就想写《客家族谱的虚构》,明中叶以前几乎都是假的,老师觉得太招仇恨了,还是算了。只好写无关现代人痛痒的宋代宗室研究)

以地区而论,无疑是自己的家乡莆田,几乎抄近了各个姓的县统谱。那种心情,既是一种自豪感,也是一直失落感。感慨往日的强盛,今夕的落寞也。

今天翻故纸堆,也看到6年前写的一本小册子《谱学概论》,也是自己“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的文字之一,愤,幽愤也。才发现这本小册子的理解如此的简单,6年之间,仿佛不同的自己。小册子的《自序》最后写了一片词作为结尾:

 

年年倚阑干,爱伤感,总默默。每幻得意时,风云意气,谈笑未多。不思量,微薄命,任春去冬来伶仃卧。梦里丝丝弄璧,了却平生晦朔。

一代兴衰千古事,与江山契阔。望此长怀思,烟雨濛濛,山川寥落。东尽海,北接天,迷世人心物匆匆过。闲愁平湖杨柳,浪迹林野村郭。

                           木兰花慢 2005.12.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