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的多层次“传染式学习”是如何推进的

 扫地僧一一 2020-11-30

演讲介绍一项在香港进行,与数字公民素养发展相关的研究,以帮助我们对新冠疫情大流行而导致的在线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在线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复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而在于推动以发展学生21世纪能力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范式。因此, 研究团队希望抓住对新冠疫情引致的在线学习的研究机会,激发大众, 特别是教育界对在线学习的概念认识和实践方面的深刻变化。基于这个最终目的, 本次演讲中介绍的是一个“行动为本”的研究项目,在设计研究的同时,一并考虑项目开展及研究结果如何有效发报及推广的安排。我们希望整个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项目,而是能与在线教学新范式的探索联系起来,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以行动来配合和支持在线学习的有效创新和发展。

陆慧英,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香港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总监,香港大学学习科学战略研究项目联席主持人,人文社会科学荣誉研究员

透过行动为本的疫下研究激发多层次“传染式学习”
此次演讲有三个关键概念:(1) 什么是多层次(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在线学与教学准备度;(2) 提高在线学与教水平需要在多个层次推动协同学习以提升准备度;(3) 以各种渠道促进社会上各种在线教学的有效设置和安排的交流和协作, 以“传染式学习”模式推动本地在线学与教的发展。
在线学与教学准备度——首先,为了使在线学习有效,需要为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做好准备。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使在实体课堂中进行教学也不利于学习。因此,如果将在线学习仅解释为通过数字方式复制传统教室的数字版本,则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根据我们对香港学校情况的了解,我们知道在疫情之前学校就计划和实施学校电子学习是有不同方法和设置的, 其中一些是具创意和有效推展以学生为本的实践。电子学习是指把数字技术整合于学与教的过程,以支持不同形式的学生学习,例如课堂学习,混合学习或翻转学习,用于基于个人的学习或协作学习模式。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在疫情爆发之前不同学校对电子学习做了什么,在停学期间他们如何组织在线学习,不同持分者认为在线学习达到什么成绩和遇到什么挑战,以及他们是否认为在恢复面授课程之后仍然值得继续进行在线学习。我们分析数据以确定影响学生,教师和学校各层次的在线学与教学的准备度因素。
对于学生层面的在线学习准备度,我们发现以下最重要的因素:数字素养能力;在家中可否使用大屏幕设备(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台式计算机);以及家庭成员在使用数字技术方面,尤其是在线安全以及如何识别和处理网络欺凌问题上对他们的支援。对于教师层面的在线教学准备度,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可以就在线教学法方面与同事讨论和协作的程度。其他因素包括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的重视度,以及他们在设计和实施在线教学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学校层面的在线教与学准备度工作因素包括校内参与电子学习协调小组的工作人员人数以及小组成员在学校中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学校组织了与电子学习有关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定的范围和种类;以及技术基础设施和课程安排是否优先考虑学生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而不是教师用以授课)。
 
为了有效地利用有关在线学与教准备度的研究结果,以提高全港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在线学与教的成效,在研究设计、成果发报和宣传的筹备过程都邀请了教育界及其他社会上有关组织的广泛合作伙伴教育界,例如教师和校长专业协会,香港教育城和青年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在每份研究结果的新闻发布后,我们立即组织一次面向教育界,为老师、校长及学校不同领导岗位的同工而设的研讨会,广泛分享这些研究结果如何与教师,校长和电子学习统筹员的日常在线学与教实践相联系的具体示例。研讨会的讲者都是在线教学与教准备度很高、具领导才能的前线教育工作者。他们各自介绍如何为变革性在线学与教学在其学校工作岗位上所作的安排和成效,通过把这些出色的实践示例与相关的研究结果配对挂钩,我们可以引发多层次的“传染式学习”,形成一个有利于推动香港的在线学与教创新与发展的良性教育生态系统。
 
本文为陆慧英教授根据在第三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的演讲整理。



12月12日-13日,营造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年即将举行,一起期待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