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并不是讨厌所有笑中带泪的小品,而是讨厌低质量硬煽情的小品

 郑捕头 2020-11-30

曾经让我们开怀大笑的小品,如今为什么越来越逗不笑我们了?

小品这个词,其实经过了多次演变。最早它就是指演员或者学员在学校表演的一种作业形式,观众很少,演员们以此做表演练习。那个时候的小品,是包括喜剧和其他悲剧正剧的。

自从1984年陈佩斯、朱时茂表演《吃面条》,小品这个词逐渐成为喜剧小品的代名词。从那时候开始,一说小品一般就是指喜剧小品,不管陈佩斯、赵本山谁是小品王都是如此。

我们并不是讨厌所有笑中带泪的小品,而是讨厌低质量硬煽情的小品

不过在这些年里,小品确实越来越变得不可笑,而且一般到最后都要进行主题升华,非要感动一把观众否则作品就显得没有意义。然而最后只能落得哭笑不得。

那么,小品逐渐成为这样,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一,晚会的力量

小品这种形式,最早是从春晚而来,后来也是由于春晚而开始变了味道。其实1984年的《吃面条》就是纯搞笑,没有任何意义在其中,这也是为什么导演在直播之前迟迟无法做决定的原因。

这段小品并没有完全讽刺陈佩斯扮演的想出名的演员,即使有也是为了搞笑,其他重大意义就更不存在,最后的最后,也没有非要弘扬主题把观众演哭。

随后几年的春晚小品,也都不太强调意义,即便有时候气氛有些感动人,也是情之所至,是情节的自然伸展,不是硬煽情,比如赵本山的《小九老乐》和《我想有个家》。

我们并不是讨厌所有笑中带泪的小品,而是讨厌低质量硬煽情的小品

然而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一些人的小品开始上价值,其中以黄宏为主要代表,很多时候到最后演员都要感慨一把,音乐也变得煽情。作为春晚也越来越强调节目的意义,而后连同赵本山等人也开始往作品中加入意义,或者是极为主旋律的内容,非要把观众搞哭。

我们并不是讨厌所有笑中带泪的小品,而是讨厌低质量硬煽情的小品

春晚这样做,其他综艺节目和卫视节目也都跟着效仿,后来的后来,小品就变得越来越煽情,干干脆脆像当年《吃面条》那样纯粹逗人笑的小品,如今几乎找不到了。

其二,小品创作的乏力

其实不管是纯搞笑也好,还是笑中有泪也好,只要作品本身水平足够高,这都不是问题。就像前面说的《吃面条》,还有赵本山的《相亲》,这都是纯逗笑作品,而后来笑中有泪优秀作品比较典型的就是贾玲那段《你好,李焕英》。

我们并不是讨厌所有笑中带泪的小品,而是讨厌低质量硬煽情的小品

你被这些作品逗笑,你被这些作品搞哭,这都是作品和表演本身的魅力,这没有什么不对。问题就在于,这样的作品如今实在太少,我们并不是排斥所有的笑中有泪,而是排斥低质量的笑中带泪。

我们并不是讨厌所有笑中带泪的小品,而是讨厌低质量硬煽情的小品

这些年喜剧类节目不少,但高水平的小品却极为少见,很多作品就是在糊弄观众,创作者、演员和电视台一起跟着糊弄。我参加过一些喜剧类节目的录制,很多表演在现场基本没有笑声,就靠后期硬加入罐头笑声,实在是尴尬。

我们并不是讨厌所有笑中带泪的小品,而是讨厌低质量硬煽情的小品

小品的衰落

随着抖音等众多网络搞笑视频的火爆,小品这种曾经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喜剧形式,也许会越来越远离大众视野。就像电视晚会越来越少人看,很多电视喜剧节目也越来越少人捧场一样。

我们并不是讨厌所有笑中带泪的小品,而是讨厌低质量硬煽情的小品

赵本山告别舞台,陈佩斯不演小品,沈腾投身大银幕,贾玲现身综艺,曾经逗笑我们的那些小品演员们,如今越来越很少见到。

可惜吗?有一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