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词第三讲

 花满玉壶 2020-11-30

第三讲

词的句法句式(上)

    句法指词句构成的法则,是词的组织三法之一的重要法则。宋·张炎《词源》卷下云:“词中句法,要平妥精粹。一曲之中,安能句句高妙?只要拍搭衬副得去,于好发挥笔力处,极要用工,不可轻易放过,使人读之击节可也。” 清·刘永济《词论·名谊》指出:“填词远承乐府杂言之体,故能一曲之中长短互节,数句之内奇偶相生,调各有宜,杂而能理,或整若雁阵,或变若游龙,或碎若明珠之走盘,或畅若流泉之赴谷,莫不因情以吐字,准气以位辞,可谓极‘织综’之能事者矣。”这段语言,阐明了词体由于广泛使用长短句式而导致的交织错综状态的声律之美。

    清·《钦定词谱》共收词八百二十六调,不同词调,在句法句式、平仄声韵以及声情效果方面,都具有不同的变化和特点,这就使它具有其它韵文没有的灵活性和表现力,不仅能够表现出更为细致、复杂、曲折的感情和生活,而且能够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词是长短句的诗体,它“调字的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它的字数不同,句式参差不齐,悬殊很大,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这和近体诗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的完全不同。词就是字数与句式和律、绝诗句相同的,因词汇的安排与平仄四声的配合等关系,也有很多变化。这就决定了词的句法及其句式的繁多。因此,不能象诗那样从一个格式可以推导出另一个格式。但是,如果把词作一番分析比较,就会发现词句中平仄交替和诗句中平仄交替有着类似之处,只有特殊句法除外。为了便于掌握词的平仄句式,本文结合古今词学家所编著的《词律》、词谱、词话中有关词的句法、句式、平仄声韵以及声情效果方面的理论予以阐述,并从词的美学角度进行探讨。因学识浅陋,存在不少谬误之处,尚祈方家教正。

    词中除一般句法外,还有特殊句法,常见的有单句、对句、拗句、迭句、领句等

    现依词句字数从少到多的顺序将种种不同类型的句法句式及其用法上的特点分述于次:

    一、少见的一、二、三字句

    词中的一字、二字、三字句称为短句。

    一字

    一字句在词中极少使用,因词意需要,一字单独成句而用平声入韵的,仅见于《十六字令》和《一七令》中的首句,以及《金字经》的句中韵。如:“天!休使圆蟾照客眠”(蔡伸《十六字令》),“诗。绮美,瑰奇”(白居易《一七令》),“梅,落花浮玉杯”(张可久《金字经》)。一字单独成句而用仄声入韵的,仅见于《哨遍》的换头句和《钗头凤》连用三个迭字作前后段结句。如:“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苏轼《哨遍》)。(按:《哨遍》的换头句按词律本是五字句,而作者破为一字、四字两句)“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还有一字迭句,如“花”、“花”(温庭筠《思帝乡》)。

    上例中的“天”、“诗”、“梅”、“噫”、“错”、“莫”、“花”、等字都各自单独成为一句,并起韵或协韵。至于象“以手推松曰:‘去’”(辛弃疾《西江月》),这种按词谱标为以六字句煞尾而词人竟将一个六字句破为五字、一字两句,而以一字句煞尾的写法,在词中实属罕见,而词中的六字句被破为两个三字句或三个二字句亦有之。

    清·张德瀛《词征》卷一《词之句法本于诗》云:“乡贤辈谓词之句法皆本于诗,两字成句者本于鱼赏鲨、祈父。其三字以下句法,不一而足。词有一字成句者,小令如苍梧谣、慢声如哨遍皆然。唐时令狐楚赋山,张南史赋雪,皆从一字起。文与可丹渊集,亦具兹体。顾征君谓缁衣章敝字为句,还字亦为句,是词之有一字,实本于三百篇也。

    除了上例那几个词调以一字为句外,在绝大数的词调中,几乎都作“一字豆”用(整句为句,半句为读,“读”音“豆”。故借用“豆”字。)“豆”就是“逗”,即用一个单字于句端作“领”字。这个一字豆和整个句子之间是一种似续似断的关系,一般不十分紧密,但又没有很明显的停顿,仅仅只是一“逗”而已。

    宛敏灏先生《词学概论》云:一字豆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一字豆和一字句不同,一字豆不是独立的句子。懂得一字豆。才不至于误解词的平仄。词中的领句字,就是在一些特殊结构的句子中,用一个字领后面的几个字,可以领四句字到七字句,除了领本句以外的一句到三、四句,甚至领五、六句。这个领句子,一般称为一字豆。一字豆用平声字很少,大都采用仄声,特别是仄声中的去声,更能有力地提挈和振起下文。

   1、一字作领字的方式有领一句的。如:“正孤绪寂寞”(高观国《兰陵王》),“羡寒鸦、到著黄昏后,……问邻翁要写牛经否”(蒋捷《贺新郎》)等句里的“正、羡、问”等字,应不能算它是一个句子。这些领字是全句中一个组成部分,读时虽稍作停顿,但不能断句,倘随便割开,就不能表达一个独立的意思。

    宛敏灏先生《词学概论》指出:凡是词牌中,应该用一字作领句字,也就是一字豆的句子,通常都不会改变一般句式,而词牌中的一般句式,通常也不会改变为一字豆句式。

    2、一字作领字有领两句的。如:“望碧云空幕,佳人何处”(蔡伸《苏武慢》),“笑人生佳处,能消何物”(蔡松年《念奴娇》)。有领偶句的如:“对宿烟收,春禽静”(周邦彦《大酺》),“对旧山河,新歌舞”(郑文焯《迷神引》)

    3、一字作领字有领三句的。如:“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刘辰翁《摸鱼儿》)

   4、一字作领字有领四句的。如:“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文天祥《沁园春》)

   以上那些领字,都不能算是一字句。

   词中的领字以一字为最多,二字、三字次之。在慢词中领字用得最多,几乎一调数见,引、近则较少用,小令或用或不用,视各调情形如异。如“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楼迢递。嗟倦客,又此凭高,槛外已少佳致。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问青山、三国英雄,六朝奇伟。……正朝打孤城,寂寞斜阳影里。听楼头、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渐夜深、月满秦淮,烟笼寒水。……慨商女,不知兴废。隔江犹唱庭花,余音娓娓。……叹人间、今古真儿戏”(汪元量《莺啼序》)。这首慢词中所用领字有“有、嗟、更、问、听、正、渐、慨、叹”等九字,它们分别用于每句之端,使每句自为开合而又上下相贯。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领句单字,一调数用,宜令变化浑成,勿相犯。一领四五六句,上二下三,上三下二句,上三下四,上四下三句,四字平句,五七字浑成句,要合调无痕;重头迭脚,蜂腰鹤膝,大小韵,诗中所忌,皆宜忌之。”

    元·陆辅之《词旨》“单字集虚”条,举出词中作领字的单字有“任、看、正、待、乍、怕、方、将、未、已、莫、是、念、甚、总、问、爱、奈、似、但、料、想、更、算、况、怅、快、早、应、尽、嗟、凭、叹、”等三十三字。按:我在平时学习唐宋词时发现还有“这、又、仗、记、忆、对、恁、渐、望、听、有、慨、羡、笑、怎、也、使、纵、悔”、等虚字。清·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云:“虚字为词中脉络所系,善用之能使全词气机流动,神理酣畅,极一气呵成,宛转回互之妙.

    领字的特点总是用虚字,所以不能把它分割开来。宋·张炎《词源》说:“词与诗不同,词之语句,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叠实字,且读不通,况付之雪儿乎(指歌伶)?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任’‘甚’之类,两字如‘莫是’、‘这又’、‘那堪’之类,三字如‘更能消’、‘最无端’、‘又却是’之类,此等虚字,却要用之得其所。若使尽用虚字,语句又俗,虽不质实,恐不无掩卷之诮。”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云:腔子多有句上合用虚字,如一词中两三次用之,便不好,谓之空头字,不若径用一静字,顶上道下来,句法又健,然不可多用。

    词论家所谓的一字、二字、三字虚字,大都用于句端或词意转折处,能使前后语意结合起来,起着过渡、转折、上下承接的作用,因此其中的大部分又被称作“领字”。领字之所以大都用去声字,因为去声字分明劲远,在词中可起到抑扬顿挫的作用,从而造成拗怒的音节。有的词调,还规定“转折跌宕处用去声”。所谓“转折跌宕处”,最常见的是领字。如:“悔匆匆过却清明,旋占得余芳,已成幽恨。……乍品得情怀,看承全近。……待忘了余香,……纵留得莺花,东风不住,也则眼前愁闷。”(僧挥《夏云峰》)。上例中的领字“悔、乍、待、纵”都是去声字,显得刚劲有力,跌宕生姿。

    词中的一字句以及领字的运用,大致如上所述。

    二字句

    二字句一般是律句的二字头,通常入韵。多用在换头处或句中韵处,作起句的比较少见。常用的有平平、仄仄、平仄、仄平等四种格式,以用平仄的句法最为普遍。兹举例于后:

  (一)平平句法

    用于换头处的,如“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柳永《木兰花慢》)。“鸳鸯。头早白,多情易感,红蓼池塘”(黄庭坚《满庭芳》)。用于句中韵的,如“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纟宪出郊垌,……,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柳永《木兰花慢》)。

   (二)仄仄句法。

用于句首的如“上国。去客。停飞盖、促离筵”(柳永《临江仙引》),“帝国。闲居小曲深坊,庭院深深朱户闭”(柳永《郭郎儿近拍》)。

   (三)平仄句法。

用于句首的如“春去,尚来否”(刘辰翁《兰陵王》)。用于换头处的如“江国,正寂寞”(姜夔《暗香》)。

   (四)仄平句法。

    用于句中韵的如:“雨微,鹧鸪相逐飞”(顾敻《河传》),“柳堤不闻郎马嘶”(温庭筠《河传》。

    上例一、三两种,均为定格,平仄不能通用,二、四两种,其前一字可平可仄。而第四种的仄平句法,词中很少用。

    还有一词中多处使用二字句的,如:“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娥愁不消,终朝,梦魂迷晚潮。若邪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温庭筠《河传》)。一词中用了四个二字句,均为句中韵,平仄,平平,仄平交替使用。

    二字句在词中不多见,它在字声方面,多用平仄句法,而且不少是迭句,并且都用作押韵的句子,这是二字句的一个特点,迭句而协韵的,必然是迭韵。如:“渔父,渔父,水上微风细雨”(苏轼《调啸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迭句为句中重迭句式。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上卷云:“两句一样为迭句,一促拍,一曼节。”

不少词中,双声迭韵层见叠出,愈显其声情之美。如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就用了七组迭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张端义《贵耳集》称:“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迭字者。”夏承焘先生《唐宋词论丛》更进一步指出:“全词九十七字,而这两声(指舌齿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啮叮咛的口吻,写自己忧郁惝恍的心情。不但读起来明白如话,听起来也有明显的声韵,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

    对于词中双声迭韵的使用,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指出:“双声迭韵字,要着意布置,有宜双不宜迭,宜迭不宜双处,重字则既双且迭,尤宜斟酌。如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迭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的,非偶然拈得也。”

    至于二字句象周邦彦《兰陵王》“登临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和柳永《戚氏》“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这种既非迭句,又非起句的二字句,词中比较少见。

二字被作领字用,其特点总是用虚字,所以不能把它分割开来。《词源》举出二字作领字的,有“莫是、这又、那堪”之类。按:还有“只知、只有、谁信、谁念、谁道、不道、尽道、尽是、应是、何况、况是、况有、莫似、这又、莫道、不管、还教”等等。二字作领字的方式有领一句的。如:“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蔡挺《喜迁莺》)。

    有领两句的。如:“应是飞琼仙会,倚凉飚、碧簪斜坠”(周密《水龙吟》),“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柳永《戚氏》)。词中用二字句较多的有《河传》、《诉衷情》、《醉翁操》、《临江仙引》、《木兰花慢》等词调。

    三字句

    三字句基本上是七言律句与五言律句的三字尾,通常用在首句或换头句。平仄声交替或相连的三字句,有各种格式:(一)平仄仄;(二)仄平平;(三)平平仄;(四)仄仄平;(五)平仄平;(六)仄平仄;(七)平平平;(八)仄仄仄。前四种为普遍句法,后四种为特别句法,兹举例于后:

    (一)平仄仄句法。

     用于首句的如“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黄庭坚《谒金门》),用于散句的如“层梯峭,空麝散……萦翠袖……干醉醒,怕西窗,人散后”(吴文英《高平探新芳》)。

    (二)仄平平句法。

用于句首的如“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吴文英《祝英台近》),“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秦观《八六子》)。

    (三)平平仄句法。

用于首句的如“庵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黄庭坚《更漏子》)。用于换头的如“残阳里。脉脉朱栏静倚”(柳永《诉衷情近》)。

   (四)仄仄平句法。

用于换头的如:“近日来,非常罗皂丑”(秦观《满园花》),用于散句的如:“料素娥,犹带离恨。……试待他,窥户端正”(王沂孙《眉妩》)。

   (五)平仄平句法。

    用于句中韵的如“算鲛宫,只隔一红尘,无路通。……神女驾,凌晓风。……又一声矣欠 乃过前岩,移钓蓬”(吴文英《满江红》)。

   (六)仄平仄句法。

    用于换头的如:“惯怜惜。饶心性,镇厌厌多病”(柳永《法曲献仙音》);用于句中韵的如“暗凝伫。台榭好,莺燕语”(柳永《西平乐》)。

   (七)平平平句法。

    用于换头的如:“烟菲菲。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张先《相思令》),“寒江平,江橹鸣”张先《长相思》)。

   (八)仄仄仄句法。

     用于句中韵的如“溟蒙烟草,梦正远,恨怎讬”(高观国《兰陵王》),用于句中的如“步怅摇红绮,晓月堕,沉烟砌”(张先《碧牡丹》)。

     后四种句法可以说是三字句的拗句。

     三字句的句式,有上一下二与上二下一的分别。

     1、上一下二的如:“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思往事,惜流光,易成伤(欧阳修《诉衷情》)。

     2、上二下一的如:“秋色清,河影淡,……绡幌碧,锦衾红,……更漏咽,蛩鸣切,……新月上,薄云收。”(毛熙震《更漏子》)。这样的句式,字数甚少,语气连贯,并无停顿,填时可以不拘。

     3、三字句用作排句的如:“心似鉴,鬓如云,弄清影,月明中,漫悲凉,岁冉冉,……彩凤远,玉箫寒,夜悄悄,恨无穷,叹黄尘,久埋玉”(孙道绚《醉思仙》)。

     4、三字句用作迭句形式的如:“斑竹枝,斑竹枝”(刘禹锡《潇湘神》),“秦楼月,秦楼月”(李白《忆秦娥》)。

     5、三字句用作偶句的如:“山黛远,月波长”(蔡松年《鹧鸪天》),“青箬笠,绿蓑衣”(张志和《渔歌子》)。周笃文先生《宋词》指出:“唐至五代的小令多从绝句脱胎,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不过把七绝的第三句破为两个三字句罢。温庭筠的《木兰花》,也俨然是一首仄韵七律,不过协以歌管而已。”

三字被作领字用的,有“更能消”,“最无端”、“又却是”“最好是”、“怎奈向”、“更那堪”、“试凭它”、“那更听”、“怎知道”、“却不解”、“又相对”、“便胜却”、“又岂在”、“便纵有”“试待它”、“谁念我”、“谁念道”、“便不念”、“又还是”、“最妨它”、“终不似”、“又不道”等。

    三字作领字的方式有领一句的。如:“谁念我、同载五湖舟”(周密《一萼红》),“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黄庭坚《念奴娇》)。

    有领两句的如:“试凭他,流水寄情,溯江不到春更远”(王沂孙《琐窗寒》),“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姜夔《琵琶仙》)。

    杨海明先生《唐宋词美学》云:“这些一字、二字、三字的虚字用在词中,或振起词情,或转折词意,往往能起一种“摇肢动骨”的作用,同时也使词的声律因着转折顿挫而更加富有跳荡、摇动的美感。

词中全首用三字句组成的有欧阳炯的《三字令》“春欲尽,日迟迟,……花淡薄,惹相思”(全词四十八字,十六个三字句组成)。

第三讲作业;

1、找五首十六字令,自己读并理解。

2、找五首南歌子,自己读并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