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净水技术 | “微观治水”——陈国光教授经验谈(消毒篇)

 净水技术 2020-12-01

陈国光,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早年奋战在供水行业科研和运行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随后陈教授作为政府部门从事水质检测和监管工作,对上海自来水的水质保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经过数十年的积累,陈教授对于水厂的运行和管理已然形成了一套独到的经验和观点,并提出了“以前是宏观治水,现在应当是微观治水”的精细化水厂运行管理观点。经陈教授口述,《净水技术》杂志社将大量宝贵的干货分篇后,借此系列文与广大供水同行分享。

自来水厂的消毒工艺起源于一百余年前。1898年,法国首先使用臭氧消毒工艺;1905年,英国率先使用氯消毒;1909年,法国引入了紫外消毒技术……

消毒工艺的意义究竟何在?

陈教授:消毒工艺的初衷,是有效杀灭各种病原体,能够确保饮用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的重要手段。从消毒的绝对效果来说,可以大致给出O3>Cl2>HOCl>OCl->NHCl>NH2Cl的对比。但是不同消毒剂的作用机理略有不同,例如氯消毒和次氯酸消毒均为可持续杀菌,可以长时间作用于饮用水中进行杀菌和抑菌,而臭氧和紫外的可持续杀菌能力较弱,只能作为制水工艺某一过程中的消毒措施。

消毒工艺仅仅是考虑病原体杀灭效果吗?

陈教授:1974年,美国首次报道了在自来水中发现可疑的致癌物质,也就是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消毒副产物。消毒副产物目前已知已有几百种,在饮用水中被重点关注的主要是卤代消毒副产物,如三氯甲烷、溴酸盐等。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需要控制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一是有机物,二就是消毒剂,所以消毒剂的投加量也绝非是越多越好。所以通过这么多年的研究以来,我们对于消毒的认识,已从“有效杀灭各种病原体”,进一步优化到“在确保饮用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的情况下尽可能控制降低消毒副产物”,这也对消毒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水厂目前为什么常用氯消毒?如何正确选用游离氯和化合氯?

陈教授:目前我们常说的所谓氯消毒,主要是游离氯和化合氯两种。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两种消毒方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他们各自所具有的消毒特性决定了他们适用于什么样的原水水质。所以说,没有更好的氯消毒方式,只有更合适的氯消毒方式。

游离氯和化合氯各有优缺点。游离氯的优点在于消毒时间短,出水余氯低,但缺点在于所产生的消毒副产物三氯甲烷含量会偏高;化合氯的缺点在于消毒时间长,色度不易被改善,和游离氯相比消毒效果略差,但是优点在于所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含量较低。

结合两者的优缺点就不难得出一个经验性的结论,对于COD较低的原水(COD<2mg/L),推荐使用游离氯消毒,二对于COD较高的原水,则推荐使用化合氯消毒。反之,如果对高COD原水使用游离氯,则三氯甲烷超标风险很大;而对低COD原水使用化合氯,则消毒剂的用量可能会增加。

既保证消毒效果又要控制消毒副产物,消毒剂投加量应当如何控制?

陈教授:消毒剂投加的浓度和消毒的效果相关,和消毒副产物产生的风险也相关,同时,也受到季节、原水水质,以及水厂前序工艺运行情况等综合原因的影响。对于水厂工艺而言,大约90%左右的细菌都可以在混凝沉淀过程中被去除,所以“水越清则消毒越易”,如果前序工艺效果理想,不但可以大大降低消毒的难度,减少消毒剂的投加,也可以降低消毒副产物产生的风险。有研究也证明了,深度处理工艺和常规工艺相比,由于小分子量有机物被生物活性炭滤池所吸附和降解,三氯甲烷的生成量明显降低,降低率可高达69%。

综合考虑消毒效果、管网水保质等问题,经过多年实践,我们认为游离氯消毒的水厂,沉淀池出口余氯量不应低于0.3mg/L,化合氯消毒的水厂,沉淀池出口余氯量不应低于1.0mg/L,据于此,来考虑消毒剂的投加量。这里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消毒剂浓度在0.7~0.8mg/L时,对致嗅物质的氧化能力较强,所以对于嗅味较为突出的原水,消毒剂的用量不应小于此范围。而对于氯胺化合氯消毒的情况,一般可以先加氨0.2~0.3mg/L,再加氯到1.0mg/L浓度,使混合消毒剂中游离氯和化合氯的浓度比为1:4.1左右,最为有效。

为什么化合氯对消毒副产物的抑制效果明显?

陈教授:三氯甲烷的形成,从化学反应上进行分析,是自由氯和有机物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果采取某种化学手段,对自由氯起到“屏蔽”作用,使之无法直接接触有机物,则可以有效降低消毒副产物的产生。所以对于化合氯的投加方式上,我们建议先加氨,后加氯的方式,是一部分自由氯被氨结合,形成自由氯:化合氯大约为1:4.1的情况,效果明显。对于深度处理工艺而言,同样可以在后臭氧前添加0.2~0.3mg/L的氨,同样也可以抑制溴酸盐的生成。

对于消毒工艺,还有一种被普遍使用的消毒剂——二氧化氯,它应当如何被正确应用?

陈教授:二氧化氯以前之所以也是消毒工艺的一个主要消毒剂,是由于以前的相关研究以及标准中尚未发现或尚未对亚氯酸盐、氯酸盐等物质限值。近年来随着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发现二氧化氯虽然具有消毒副产物产生量较少的优点,但是易生成对亚氯酸盐、氯酸盐等物质,且转化率高达60%~70%。但这并不代表二氧化氯就不再适用于水厂消毒工艺。经过研究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先投加二氧化氯,再投加次氯酸钠的消毒方式,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

对于消毒而言,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内含巨大的学问。陈教授具有良好的化学学科基础,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于消毒效果、消毒副产物的限值有很好的理论依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反复论证,形成了一套可靠、复制度高的工程经验,使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陈教授认为,供水行业的青年人,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水质检测人员,都应该去生产一线历练,能够对自己手中的科研成果和水质检测数据有更为感性的认知,才能帮助青年人在专业能力上更好的提升。

推荐参考

仝重臣,员建,苑宏英,孙力平,崔月娟. 饮用水处理中氯化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代乙酸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 2012, 31(2):6-11.

严烈,徐斌,高乃云,夏圣骥,梁闯,李伟.饮用水中典型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模型的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2010,29(1):16-22.

吴思宇,卢小艳,刘丽君,张金松. 二氧化氯及与次氯酸钠联用的消毒方式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J].净水技术,2016,35(2):38-4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