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悟堂|水的艺术——建筑

 净水技术 2020-12-01

《净水技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追踪行业热点与焦点,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多一点

关注

前情回顾

水悟堂|水的艺术——雕塑

水悟堂|水的艺术——绘画

人类文明的起源大多都在大河流域,早期城市一般都在水边建立,以解决交通运输、灌溉、饮用、排污甚至是防御问题。随着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起初人们根据山川形胜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风水学由此诞生。到后来建筑的设计也开始引入水景,形式称为理水,中国园林就是这一艺术形式的巅峰。水,被誉为园林的血液。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苏州拙政园

园林艺术利用水的镜像效果,在特定的观察角度,可以看到倒影的效果。此外,水的流动性,将固定着的建筑、假山、植物等灵巧的联系起来,使得园林充满生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汉朝之前,中国园林发展的初期,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主。人们将水引入园林主要是为了实际功能需要。如汉武帝扩建的上林苑,周长至少有120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园林中的水系主要供生活在其中的人和动物饮用,浇灌菜地等。

汉末,园林从初期的单纯以功能为主的建造风格开始转向功能和艺术创作并重。曹操在邺城建都,通过开凿运河解决了城内农地用水和宫苑生活用水的问题,同时在园内还开凿了一些水池,除用作水景观赏还有养鱼。并且造园活动开始转向民间,出现了一些私家园林。

到了隋唐,由于政治文化经济等等比起前代有很高的发展,非常明显的体现出了后世所谓之的“大内气派”。同时,由于文人山水画也开始大规模的兴盛,渗透到了园林建筑方面,园林开始融入了诗情画意的感觉,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园林发展进入了全盛期,园林中的水系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古典园林之间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也影响了日本、朝鲜半岛的园林建筑艺术。

两宋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到达巅峰,园林也随之发展到了又一个高峰。此外,由于这个时期文人地位很高,山水画也趋近巅峰,私家造园活动使得文人园林再次兴盛。中国园林开始叠石为山,题跋匾额也非常兴盛展开。皇家园林也是蓬勃发展。宋徽宗嫌开封地势平坦,缺乏美感,于是在开封城东北角修建艮岳(艮在八卦中为东北方向,代表山),突破秦汉以来宫苑“一池三山”的规范,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

明清时代是古典园林最后的辉煌,但未有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中晚明南北两直隶和早有经济文化基础江南的一带文人园林(网师园、狮子林)的兴盛,以及清代中叶帝王在北方修建的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京西北的三山五园、避暑山庄),士绅商贾在扬州等地修建的私家园林(个园、何园)是明清园林的三个代表(大雾)。明清两代也产生了一批以园林专业为生的园林大师,如计成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近现代,由于封建地主阶级被推翻,人民当家作主。公共园林成为园林的代表,不再过度追求文化意境,而以给老百姓提供休闲娱乐、放松心情为主要目的。公园里水除了可以划船外,再无其他艺术娱乐功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编辑

Will

致谢

【本科普内容受“上海市科协科普项目(项目编号:18dz2306700)”和上海市水务海洋局“水务科普年度活动”资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