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名著个性化解读——《红岩》

 石老师讲语文 2020-12-01

按照惯例,还是先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作品的基本情况吧。作者罗广斌、杨益言。这部作品被定义为“红色经典”。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

其实对于这一类“红色经典”,如果我们不能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我们的理解和分析总会是肤浅的。在近几次的考试当中,对《红岩》的考查已经成为一个重点。我想可能会有如下原因:一、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确有独到之处。二、当今的中国,物质文明虽然已是发展很快,但是又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精神层面的匮乏。而我们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信念”的问题,包括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叫“不忘初心”。《红岩》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叫“不忘初心”。

对于其中人物的分析,我不想在此赘言,以耽搁大家的时间。我只想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供大家参考,其实学习的本质就是分析与思考。

一个人活着首先要有信仰,这是这部著作要告诉我们的第一点。那些革命者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怀念?正是因为他们有信仰,而他们的信仰又是建立在为广大劳苦大众谋福利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这些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超越了生命本身。

有了信仰,又该如何面对呢?我想这是这部名著告诉我们的第二点。坚持,克服一切苦难,战胜内心的软弱和恐惧,让信仰之光照亮生命。

如果从作品本身来讲,里面的革命者的人格和精神在残酷的斗争中得到了升华,达到了超凡的境界。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生命被摧残、被毁灭的时候他们从容不迫;一方面是无论面对怎样凶恶的敌人,他们永远是精神的强者。

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今已经不是那个白色恐怖的时代,我们有没有信仰?我们能不能坚守信仰?

时代的变化是我们无法阻挡的,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不能变的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坚守的本性的东西,或者说是使一个人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的本质。

说到这一点,请大家想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影响几代人的原因。

下面从艺术性的角度谈一谈这部作品。这部作品虽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依旧没有摆脱“高大全”的革命经典模式,但是它却在描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就整部作品而言,主要采取了自然主义的描写手法,结构宏伟巨大,又才用三条线索的叙事模式,使故事错综复杂而又有条不紊。

尤为可贵的是细致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为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非常大的辅助作用。这两个方面是同学们的写作需要学习的。有了这些复杂的心理描写,人物形象就不再单薄,我们不仅仅看到一个个受人尊敬的英雄,更能看到一个个作为普通人的英雄。

从美学角度看,对于渣滓洞的描写以及革命者的牺牲,更能展示出革命者人格的崇高美和悲壮美。而革命者们戴着脚镣手铐唱歌跳舞,使得看守他们的特务躲在机枪后面发抖。作品中那许多充满战斗激情的悲壮豪迈的诗歌,最直接地体现了革命者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境界。这都使使小说具有了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色彩。

结束语:我们总讲“读史让人智”,我们在读这部名著的时候,我想不仅要思考我们的国家与民族,还要思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关注公众号,帮你学语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