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名著个性化解读——《论语》(2)

 石老师讲语文 2020-12-01

二、克己复礼

孔子讲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的基础上,提倡人要克制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其实孔子“君君臣臣”的思想主要是正名分、定等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但是从汉代开始,统治阶级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提出“三纲”之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就把孔子的思想僵化了。更有甚者是到了宋代,理学家又把统治阶级的意志强化为“天意”加给人民,明代之后的更是绝对的否定人们的一切愿望和需求。

1、“礼”与“仁”

“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

2、孝悌之义

孝指对父母敬,悌指对兄长敬。孝悌是“仁”的根本。

感悟:

1、孔子的思想不是死板的。他所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是提倡各守本分,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和谐。他不但要求臣守本分,同时也要求君守本分。后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是问了自己的利益,而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演变,也导致了我们很多人对孔子的误解。三纲五常里面只是强调臣对君的义务,而不提君的责任,这是不符合孔子的本意的。

2、孔子所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现代教育中“尊重个性”的主张也是不矛盾的。孔子的儒家理论是建立在礼教的基础上的.孔子教学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孔子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符合礼教规定的,一定不要做。这与现代教育主张的张扬跟尊重个性其实是没有差别的。现代教育主张张扬跟尊重个性,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礼教”的基础上,即法律所规定的最低限度。比如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得侵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孔子的这句话是建立在对整体礼教的遵从下,而现代教育主张的[张扬和尊重个性是针对个体发展,二者并无矛盾。

3、儒家孝道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五四至今的人们,总是对古代的"割股疗亲"、"目连救母"的"愚孝"念念不忘,肆意菲薄。其实我们应该知道的,孝再愚,也还知道要去孝顺父母,其过程虽有差池,其动机仍需褒扬。例如《二十四孝》所选孝行,事迹十分突出,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使人阅读或听讲后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五四以来,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但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中国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我们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在现实生活中,对父母的孝不仅仅要表现在物质上,更要表现在深层次的精神上,真正的孝,必须是发自内心的。

⑴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⑵非礼勿视,                 ,非礼勿言,                 。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⑶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⑷名不正则言不顺,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错手足。言不顺则事不成/礼乐不兴

⑸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⑹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⑺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