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残酷实验:别让母亲的情绪,成为孩子童年的阴影

 妙瑜kj88xne46z 2020-12-01
孙燕姿曾经在微博写下一个关于糟糕父母的故事:


讲述的是在她怀二胎期间大儿子发高烧,因为能不能吃巧克力的问题起了争执,儿子在纸条上写下“我恨妈妈”,孙燕姿反击到“ 是嘛?如果你死掉我也不会在意的!”

事后,虽然孙燕姿和儿子互相道歉重归于好,但是也因为这句话愧疚不已。

孩子的情感有时候很直接,但是如果妈妈也很直接的释放情绪,很可能一句话就会让孩子久久消化不了。

在一个家庭中,妈妈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甚至整个家庭的氛围,管理不好自己情绪的妈妈,很容易将自己的坏情绪传染给孩子,让Ta变成全身负能量的人。

快乐会传染,坏情绪也是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这一点与她的成长经历、与她的母亲不无关系。

1957年,张爱玲母亲病逝前,曾写信给她希望能够见最后一面,但是张爱玲并没有满足母亲的愿望,只是寄了一张一百美金的支票给她。

这冷漠无情的母女关系,都是由于之前相处种下的恶果。

张爱玲10岁时父母离婚,跟随父亲生活的张爱玲常常遭到继母虐待,这个时候对母亲的崇拜是张爱玲幼年的“阳光”,这个留过洋、打扮时髦的妈妈,让张爱玲爱慕又仰望。18岁的张爱玲不堪父亲毒打,偷偷逃出来投奔母亲,却未曾想没有得到母爱的温暖。

母女俩朝夕相处,母亲嫌弃张爱玲举止不够优雅,为人处世不够机敏,做事笨手笨脚。因此对张爱玲越发失望,讲话也越来越刻薄。

张爱玲生病呕吐,母亲说“反正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这样只能让你自生自灭”。

张爱玲得到一笔数目很大的奖学金,本来想着给了母亲母亲会非常高兴,未曾想母亲不仅没有反应,反而拿着打麻将都输光了。

张爱玲对母亲的爱,在一句句话一件件事之间渐渐磨光,对母亲也彻底绝望。开始写作后疯狂投稿赚钱,只为尽早把钱还给母亲。

钱债两清后,母女俩也再无瓜葛,死生不复相见。


看过一个小故事。

一个女孩讲述妈妈的事情,形容妈妈的情绪就像炸弹,不知道哪一句话哪一件事就会引爆。只要家里有一件事情没有顺着妈妈心思,生气、谩骂甚至极端难听的话都会从妈妈嘴里跑出来,好像话说得越难听越像刀子一样扎进女孩的心里,妈妈就能越好受一点。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女孩总是活得战战兢兢,小小年纪已经懂得看人脸色,懂得要避开妈妈不喜欢的的事情,避免说妈妈不高兴的话。多年来,唯一的愿望就是尽早长大有能力离开家。

结局并不意外,女孩高考时毅然决然报考了外省院校,大学毕业后也没有选择回家乡工作。

女孩说“不想再有一个情绪炸弹放在身边,提心吊胆的日子想起来都后怕,只想安安心心过平静的日子。”

快乐会传染,坏情绪也是。

生活在一个妈妈情绪不稳定、悲观负面的家庭里,孩子会变得谨小慎微、习惯察言观色、小心翼翼,经常感到惶恐,慢慢地,他会变得不快乐,也会被逼得离家越来越远。

孩子通过妈妈的情绪感知世界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

他让一个母亲先和孩子互动,孩子非常开心,积极响应;然后让母亲再换成一个没有表情的脸,无论孩子怎样做,母亲都一直面无表情。

实验之初,母亲与孩子正常互动,孩子很开心。


静止脸实验开始,母亲面无表情。

孩子已经发现不对劲,开始想办法引起母亲注意。


孩子继续尝试让母亲与自己互动,但是母亲仍然面无表情。


最后孩子开始崩溃哭泣。


实验证明:在母亲对孩子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他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他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死亡。

这是个残酷的实验,但是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孩子是通过母亲的情绪来感知这个世界的。

如果一个母亲总是很快乐,孩子也会体验到这个世界充满快乐,他的性格里就会多一些明媚的气息;反之,如果一个母亲总是很阴郁,这个孩子也会觉得世界阴云密布,他的性格里就会藏着“狂风暴雨”。


知乎上网友曾经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由于丈夫常年外派对家里照顾甚少,沉重的家庭负担就落在了她的肩上。日子一长,她开始抱怨:抱怨丈夫照顾不到家、抱怨工作上是个小职员遇到的种种不公,孩子稍有顽皮就大声责骂。久而久之,她发现孩子在家里越来越沉默,老师也反馈孩子的作文越来越悲观负面。

一天下班,匆匆往家赶,她下意识的照了下镜子,发现镜子里的自己灰头土脸、眉头紧锁,眼角向下耷拉,简直是一个大写的丧。她有些恐惧,每天听着她抱怨的话语,看着这张愁苦、焦虑的脸,孩子是什么感觉?

认真反思自己后,她开始改变。工作的烦恼在进门的那一刻完全卸下,不再接打闺蜜的抱怨电话,下班后和周末开始放下手机与孩子一起运动,一起去郊外走走,老公出差回来全家就骑自行车一起去做义工。

渐渐地,她开始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孩子也放学回家就围着她转,巴拉巴拉讲着学校的趣事,家里又重新有了欢声笑语。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的成长过程。影响最大的便是生命早期的依恋过程。

英国的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在上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了依恋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早期和母亲的关系形态,决定了他的依恋模型。

换言之,一个人在生命早期和母亲的关系怎样,长大后,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就是什么样。

快乐的妈妈才能培养出自信的孩子

《阿甘正传》中,阿甘没有父亲,阿甘又智力有缺陷,母亲他无依无靠。但是,阿甘的妈妈从来没有放弃过阿甘,相反,她乐观看待阿甘的教育、工作问题,从来不把自己经历多不快乐和不开心强加在阿甘身上。


影片中,阿甘常常谈论妈妈说过的话,如果没有这样的妈妈,阿甘很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傻瓜。是妈妈的话,妈妈的爱,给了他人生的启蒙和指引。

无独有偶,胡适曾经在《我的母亲》中写道,“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情感的话。”

母亲和善,但是不纵容。

小时候,胡适做错事情,说错话,母亲从来不会当着众人的面责罚他,反而会记在心里,等只剩两个人的时候,关起门来,细说这些事情。

胡适曾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一个情绪稳定、乐观坚强的妈妈,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财富。

母亲的情绪决定家庭的氛围

心理学博士洪兰女士说过:女性的情绪能量远远超过男性,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很多问题孩子,都能在家长身上找到烙印。那些焦虑、暴躁、喜怒无常,都是对家长的一种映射。你一开始吼叫,孩子的世界就变得电闪雷鸣。你板起脸来,就会让孩子瞬间坠入冰窟。作为一个成年人,情绪调节与管理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孩子不应该是妈妈情绪的承担者与宣泄处。

情绪稳定、积极乐观的妈妈,能教会孩子如何去爱,教会孩子如何消化调整自己的情绪,带着孩子感受什么是岁月静好。这些东西,不仅让孩子一生受用无穷,甚至福泽几代。

所以,下次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在孩子顽皮叛逆的时候,在你还有0.01秒就要崩溃发作的时候,控制住难以抑制的暴躁情绪,收起即将出口伤害孩子的话语,做一个以鼓励为主乐观正面的妈妈吧!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