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下秘书』-34 | 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是扇贝的“再生父母”

 蓝林观海 2020-12-01
说句心里话,长岛人这种争抢海区大力发展扇贝养殖生产的劲头,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开发海洋国土的指示精神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是符合当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发挥海岛优势走出一条有长岛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的正确选择。

扇贝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渔民的腰包鼓了,集体经济壮大了,县里的财政收入增加了,上缴国家的税收增长了,从理论上非常符合改革的“三个有利于”,从实践上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非常强推广价值,从效果上看,有力地推动了养殖产业的迅猛发展,从老百姓的认可度看,凡是适合扇贝养殖的渔村都把扇贝当做主导产业培育,把扇贝当成真正的“衣食父母”。


在扇贝养殖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以扇贝为主的海水养殖业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辐射和带动了多个行业的协调发展,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海岛产业格局。

从更高一个层面来看,长岛的模式,长岛的经验,长岛的技术,长岛的服务,长岛的效益,为全省和我国北方沿海地区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复制链接,各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推广应用长岛已取得的科技成果、生产技术、产品销售全套“武林秘籍”,并取得事半功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句话,长岛的“耕海牧渔”战略和扇贝养殖生产,使得我国的海洋开发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并实打实地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但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历史前进的车轮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幸福,全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扇贝养殖这个产业发展历史上,之所以能够率先在长岛获得成功,全靠长岛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靠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靠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

可以说,扇贝从育苗采苗到架筏养殖形式、管理技术、加工标准、加工储运、市场推广等一个连着一个环节的成功,都离不开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上与渔民一起铺风盖浪、摸爬滚打的科技人员。如果说扇贝是长岛人民的“衣食父母”,那么,战斗在岛岛村村第一线上的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们,就是扇贝的“再生父母”。
 
讲起扇贝,说来话长。
小时候,家门口矮墙角下晒太阳的老爷爷经常给我们这些孩子讲“珍珠门”的传说。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长山八岛周围的大片海域里,生长着许许多多扇贝和鲍鱼,石江洞就是它们的家,泥沙底就是大饭桌,扇贝鲍鱼在这里有吃有喝,闲的时候还跳跳舞唱唱歌,偶尔闹个别扭就离家出走跑到北边的獐子岛去旅旅游,真正是过着“家住大海,浪花常开”的美好生活。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地有导演胡作,在那个没有导演的时代,海里龙王就是独霸的渤海这“一亩三分地”的大哥,它瞅着扇贝鲍鱼这些海珍家族在庙岛塘子里面和睦相处,安居乐业,一年养一茬的子子孙孙,代代在此繁衍生息就是特么的不顺眼,趁月黑风高之夜,统领虾兵蟹将把扇贝和鲍鱼两大家族全部驱赶到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和庙岛、大小黑山岛包围着的庙岛塘内,委任蟹将军镇守珍珠门。扇贝和鲍鱼因不堪忍受蟹将军的横行霸道和肆意虐待,一日,它们趁着龙王宴请各门虾兵蟹将之机,携全族老幼冲出珍珠大门,直向北边的深海奔去。从此,庙岛塘内的海珍家族跑得一干二净。这便是古老的“海珍不进珍珠门”的传说。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历经几世人世沧桑,庙岛塘还是原来的庙岛塘,可扇贝和鲍鱼却一直躲在砣矶岛以北大小钦岛和南北隍城岛深水海域。


从1976年开始,长岛县水产科技人员们开始了扇贝养殖试验。最先确立的课题方向是人工育苗。但是由于人工育苗成本高,活苗率低,难以进行大面积的养殖生产。1980年,国家水产总局拨款四十万元,扶持长岛县的扇贝养殖实验。翌年,长岛县水产科研工作者勇敢地接受了山东省水产局下达的扇贝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和缩短扇贝养成周期两个重大课题。

为了尽快地攻克采苗技术难关,长岛的水产科技工作者们背上行李,带上饭碗,深入砣矶、大小钦岛、南北隍城岛的十几个渔村,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海域、不同的水层,采用不同器具开始各种采苗方式的对比试验。他们白天摇着小船出海搞预报,晚上凑在煤油灯下算数据,整资料。经过大半年的艰苦工作,终于摸索出了扇贝采苗的五条经验,确定了最理想的采苗区、器材、时间、和水层。当年在40万个采苗袋中获得生产用苗1.2亿个。

扇贝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成功,为扇贝的大面积放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由于扇贝的生长周期历时两年半,时间长,见效慢,扇贝生产依然难以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大面积推广。

1982年春,长岛的水产科技人员们来到了砣矶井口养殖队,开始了缩短扇贝养成周期实验。井口养殖队挤出五十亩海区作为试验基地。经过一年时间的摸索,他们初步掌握了扇贝养殖的十大环节,终于使扇贝由原来需要两年半的养成周期缩短到十四个月。五十亩扇贝当年收益,平均亩产7650斤,经济效益比海带增值近两倍。这一年,井口养殖队的劳均收入由上一年的800元猛增到2500元。

在短短三年时间里,长岛人依靠科技进步,使扇贝养殖面积增加到7000亩。海珍品开发公司、养殖联合体、专业户异军突起,全县有一半以上的村从事扇贝养殖业和扇贝加工业。1985年收获扇贝3000万斤,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扇贝养殖基地和扇贝商品基地。昔日听惯了“海珍不进珍珠门”的人们,如今满怀着丰收的喜悦在广阔的海上牧场收获扇贝。

据有关资料表明,1984年全日本共采扇贝生产用苗15亿左右,而长岛县生产用扇贝苗已突破20亿大关。也就是说,仅有四万多人的长岛县的扇贝养殖总量已超过了日本,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一巨大成绩的取得,靠的就是全县水产科技人员的艰辛努力和默默付出,他们就是扇贝的“再生父母”。


长岛县从攻克扇贝采苗、养殖、加工等各个环节上的技术难关,到后来开始养殖鲍鱼、底播海参、海胆等海珍品,“海珍不进珍珠门”的传说已经成为过去式,在长岛人民的辛勤耕耘下,蓝色的大海向我们呈现出无数珍宝,越来越多的“海珍”重归珍珠门。


  • 本文由《滔哥话长岛》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