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地名趣谈:昌邑有个“火道”,牟平有个“水道”

 胶东故事会 2020-12-01
从潍坊昌邑市的城区出发,沿着北海路一路向北,行驶到与228国道交界处向东转,到“下小路”路口再转向北,全程总共走约四十里的路程,就可以来到一个叫做“火道”的村庄(属下营镇)。
“火道”这个名字,还是挺有特点的。笔者第一次看到这个地名的时候,很快就联想到了它的反义词“水道”。而同样在胶东半岛,也的确有一个叫做“水道”的地方,它位于烟台市牟平区水道镇境内。在地图上看,“火道”和“水道”东西相望,彼此之间有超过四百里的路程。

(昌邑市火道村的位置示意)
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理解,这两个地名的含义正好相反。事实上是否如此?还是要分别看一下它们的来历。
根据昌邑地名资料的记载,“火道”村的得名,与胶东民间流传甚广的“唐太宗东征”典故有关。“相传,唐王征东在村南高坡上驻防训骑,欲渡海讨高丽国,至村中取火,唐王便赐名火道。”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唐军当年中道行军曾在此取火。所谓“火道”,算是个倒装结构的词汇,其实是“道火”(道中取火)的含义。
唐太宗东征的传说,胶东很多村庄都有,有的情节过于离奇曲折,难免令人生疑。不过“火道”村的历史悠久倒是的确,因为有文物为证。根据昌邑史志资料记载,火道村有宋家湾、牛家井、唐家垟和饮马湾等遗迹,湾内野草丛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掘出大量唐代古陶,说明这里在古代很早就有先民活动。
火道村位于昌邑城区到北部沿海的大路上,因此也是地处交通节点上的村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度设立过“火道乡”,后来长期属于东冢乡,如今属于下营镇。

(牟平区水道镇的位置示意)
不管唐代的传说确切与否,至少“火道”一词的由来有个大概年代。与之不同的是,牟平的“水道”不知是从何时开始出现。
《牟平县地名志》载:“水道始用于何年,无从查考,名称由来,传说不一。一说是东西两条河在此交汇,南入黄海,为流水之道。一说是古代这里四周都是水,要到这里,需要走水路,故名水道。”相传明永乐年间,初姓自芝罘岛迁此建村,以此作为村庄名称。

(水道镇驻地)
如今的水道镇位于牟平和乳山的交界处,不过在宁海州时期,这里却属本州腹地,是城区到南部沿海的中间点。因此,在古代这里也发展成为一处货物集散地,每逢农历的一和六赶集,后来设立乡镇,这里也是乡镇驻地。

(水道镇青虎山村)
有趣的是,火道以“火”为名,却似乎五行属水,当地距离潍河不远,周边也有很多水湾;而水道以“水”为名,却似乎五行属金,这里的金矿储量丰富,是胶东有名的黄金产地之一。
昌邑的火道和牟平的水道,不仅名字相呼应,也都与“诗歌”有特殊的渊源。在上世纪六十七年代,诗人顾城曾在昌邑的火道村下乡,而另一位诗人王小波,则在牟平的水道公社(青虎山村)插队。这两者后来都成为现代文学领域内的名人,堪称巧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