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名作◎白描:”鲁迅文学院“培养作家的摇篮

 微风读书会 2020-12-01

著名作家白描授权   专栏

鲁迅文学院:培养作家的摇篮

http://www.  2010年12月22日09:22   白描

鲁迅文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12月的中央文学研究所(简称文研所)。1953年9月,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随之,中央文学研究所于1953年11月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简称文讲所)。1957年11月,受当时整风运动的影响,文讲所被迫停办,机构也被撤消。“文革”结束之后,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直接关怀下,1980年1月,经中宣部批准,中断了23年之久的文讲所得以恢复,并重新焕发青春。1984年11月12日,经中宣部批准,文讲所更名鲁迅文学院。从最初文研所的创建到今天,鲁迅文学院在风雨阳光中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如歌岁月。

1949年7月23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简称全国文协)在北平成立。随后,全国文协创作部草拟了《创办文学院建议书》,提出创办文学院对于文学事业的必要。1950年3月,陈企霞等人起草《国立文学研究院筹办计划草案》,并由全国文协向中央政府文化部提出报告。后经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1950年12月成立中央文学研究所。

当时的文研所不仅是教学机构,同时也是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教师拥有很强的创作实力,如丁玲、田间、公木、梁斌、黄药眠、陈企霞、张天翼、吴伯萧、蔡其矫等都是中国当代重要的作家、诗人。他们在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梁斌便在这里开始了长篇小说《红旗谱》的创作。招收的学员具有相当创作水准,高级班的学员称研究员,初级班的学员称研究生,研究班以自学为主,初级班以上课为主,学制均为两年左右。学员的学习费用由国家提供。

1951年1月8日,第一期一班(研究员班)在鼓楼东大街103号(现263号)开学,到1957年11月文讲所停办,七年中,文研所和后来的文讲所共开办四期文学讲习班,培养了279名学员,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队伍培养作出了很大贡献。马烽、陈登科、徐光耀、玛拉沁夫、邓友梅等当时或日后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作家均在那一时期来到文研所或文讲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员们创作了大量作品,据1952年6月统计,从1951年到1952年6月,学员创作的作品就达360篇以上,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批评文章等,计160余万字。

在这一时期,文研所制定并贯彻执行了紧贴时代的教学课程,如政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党史、思想方法论)、文艺理论、中国古典文学、“五四”以来新文学、文艺思想与文艺政策、苏联文学、作家谈创作、中国革命史、近代世界史等。周扬、丁玲、冯雪峰、郑振铎、郭沫若、俞平伯、游国恩、叶圣陶、聂绀弩、阿英、钟敬文、蔡仪、李何林、张天翼、吴组缃、陈企霞、黄药眠、赵树理、李广田、严文井、艾青等名家先后在文研所授课。文研所也给学员安排了社会实践活动,学员们深入部队、工厂、农村,打破了“做客”、“走马观花”、“单纯搜集材料”等观念,在生活当中真正看到了一些新的、前进的东西,体会到真正的工农兵感情,并逐渐改变着自己的面貌。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全面建设发展的恢复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青年人渴望学习文化知识,渴望读到反映新时代与新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呈现出异常活跃和繁荣的局面,一批批文学新人崭露头角,并由此走上了文坛。文学形势的飞快发展与文学新人的大量涌现,给作家培训与中青年作家队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为文讲所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这样的共识,在中国作协的努力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直接关怀下,1980年1月,中宣部批准恢复文讲所。3月,文讲所便招收了第一批学员,即文讲所第五期(小说创作班)。以后又陆续举办了第六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第七期(编辑评论班)、第八期(文学创作班),为新时期的作家培养和新时期的文学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王安忆、张抗抗、蒋子龙、叶辛、刘兆林等一批优秀作家在此期间都曾就读于文讲所。

1984年11月12日,中宣部批准文讲所更名为鲁迅文学院,由此拉开了鲁院办学和发展的新篇章。自1985年3月至1988年7月,鲁院共举办了五届进修班,其中第四届(期)进修班是全国石油系统职工文学创作培训班。自1988年3月开始,鲁院又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培训中心联合办学,成效显著。

这一时期,鉴于“文革”对教育的破坏和学员欠缺文字系统知识,文讲所、鲁院在旧有的培训模式中寻求新的突破,使之适应新形势对作家培养提出的需求,试图从过去的单一化培训逐渐向正规化转变。在继承文讲所历年培训作家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有效做法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和元素,注意吸收普通高校文学系系统化教学的成功经验,注重基础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并使之与学员的文学创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这种教育理念培养下,从文讲所中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仅就第八期学员来说,他们就在我国的文学创作和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从创作实绩上看,更是精彩纷呈、硕果累累。比如邓刚毕业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白海参》,在文坛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中篇小说《左邻右舍》被改编成电影《站直喽,别趴下》。刘兆林所写的《啊,索伦河谷的枪声》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雪国热闹镇》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不悔录》获辽宁省曹雪芹长篇小说奖,其本人也获得“庄重文文学奖”。他的作品还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赵本夫在鲁院学习期间创作并发表了长篇小说《刀客和女人》《混沌世界》等50万字的作品。毕业后创作的《天下无贼》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消费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成为人们在文化方面的新的需求,中国文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市场化冲击。90年代鲁院除继续贯彻80年代确定的教学方针“培养文学新生力量,壮大文学队伍,繁荣文学创作”外,在一些具体工作中,也根据实际需求做出了适当的调整。一是进修班成为主要办学形式,二是大力开展合作办学。

这一时期,鲁院在教学方面进行了多形式、多方面的探索,使鲁院经历了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经验积累期。这种探索不受学历教育的约束,与文学发展同步,灵活机动,可以随时针对班别的不同,根据鲁院的办学传统与特色,设置更符合作家需求的课程,从而使鲁院自身的办学理念得以扩展。

从1991年至2001年,鲁院举办了23期各种类型的文学创作班(一个月以内的短训班不计算在内),包括:文学创作进修班18期;影视文学专业班3期;“文艺学·文学创作”硕士研究生创作班1期;文学创作研究班1期。这十年来,鲁院坚持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成绩,1200余名作家曾在鲁院深造,其中不乏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创作人才、文学编辑工作者。不少人的作品在90年代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文学创作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经过在鲁院的学习,很多学员的文化视野和创作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学员在学习期间创作潜质凸现,大部分人是在结业后,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创作上有了突破,相继创作出了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作品,在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日渐突出。这一时期鲁院的办学状态可以概括为“坚持与探索”——在坚守高标准办学方针的前提下,在大量、丰富的办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也锻炼了教师队伍。

2001年2月,金炳华同志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后,视察的第一个作协直属单位就是鲁院。他在听取院领导的工作汇报、并了解了鲁院的历史和教学现状后,指出鲁院现行的办学状况和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同年,全国第五届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筹备会议召开。会议期间,金炳华同志在起草大会报告稿的研究会上正式提出了在鲁院举办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简称高研班)的设想。这些设想包括教学规格的提高、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学思想的深化、教学机构的调整以及教学设施的改善等等。其中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明确提出了要坚决摒弃收费办学的路子,走上由国家出钱资助作家学习和创作的途径,也就是重新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办学模式上去。举办高研班的设想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丁关根同志为此作了专门批示,充分肯定了这个设想。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的刘云山同志亲往鲁院考察座谈。在鲁院的校舍修缮以后,丁关根同志亲自来鲁院进行视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作协和鲁院的同志,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了举办高研班的意义。

中国作协党组对高研班的举办提出了具体的办学指导与要求,要求每年举办两期,每期50人,时间不少于4个月,并要求鲁院将每一期的教学计划和每一阶段的课程目录报送作协党组与书记处审批。2002年9月9日,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正式开学。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同志,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同志出席了开学典礼并讲话。

自2002年9月开始,到2010年底,鲁迅文学院已经举办了14届高研班,培养学员700多名。这些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当前国内文坛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他们中不少人得过各种全国性的文学奖,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军文艺新作品奖”等。他们绝大部分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不少是一级作家,或者拥有高级职称,很多人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有的在本地区的文学界或者文化界还担任领导职务。

高研班的教学设有马列文论、国情时政、大文化与文学专业四个板块,始终围绕“高水平”来开展工作。高水平的课程,来自高水平的见识、高水平的成就和高水平的实践,学院在选择教师时尽可能多地聘请国家级专家,尤其是院士、著名作家、学者和国家部级以上的政府官员讲课。比如: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梦奎、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外交学院院长吴健民、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著名电影导演谢飞以及中国作家协会领导铁凝、王蒙、陈建功、高洪波等等都曾经来院授课。

教学计划中还为学员们安排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和采风活动。在高研班每个学期的中间阶段,学院都要组织全体学员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学院进行了周密、精心的安排。每次社会实践均由学院领导带队,教学部与其他部门的教师也要参加,与学员一同外出进行社会调查和采访活动。

2008年,李冰同志担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以来,同样给予鲁院高研班以大力支持,并对鲁院的作家培训工作作出了更为全面的总体性布置。实践证明,高研班的举办是适应时代潮流需求之举,是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和全面繁荣下作出的战略性举措,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呈现的盛世景象的反映。以鲁院为依托,集中国内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作家,为他们举办一种既带有学习性质、又带有研究性质的学习班,推动他们的文学创作,同时让他们对中国文学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思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高研班的举办获得了巨大成功,产生了重要、广泛和良好的影响,在文学界和全国作家中,高研班得到了高度评价。学员们反映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班”办得出色,体会到“世界上还是中国对作家最好”,众多中青年作家和其他文学工作者越来越热切地希望来院学习。实践证明,中宣部和中国作协举办高研班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成绩属于过去,工作着眼未来。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鲁迅文学院将继续以办好高研班为中心任务,同时开展多类文学培训工作,着力于我国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文学生力军的建设,进一步发挥鲁院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作用,力争为我国文学事业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白描,作家、教授、文学教育家、玉文化学者。曾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玉雕专业委员会会长,现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书画院执行院长,兼职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

 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教育之外,长期从事玉文化研究和玉雕艺术评论工作,出版和发表玉文化专著《翡翠中华》《中华玉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尊荣徵徽》《玉演天华》等。连续多年主编《中国玉器百花奖获奖作品集3》并担任总鉴评,多次主持全国性玉文化论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