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世间】黎眉:人生何处不相逢

 微风读书会 2020-12-01

人生何处不相逢

文/黎眉

有些日子没有晓菲的消息,忽一日打来电话,说她要辞职离开公司,临走前一定要跟我见个面。这位山大毕业双学位的淑女,内敛、稳重、大气,谈吐不俗,在我们部门实习过。

这些年公司年年都进大学生,每年都有不少年轻人又悄然离开,不知是“水土不服”,还是对职业理想的期望值太高,经常演绎“孔雀飞来又飞去”,感觉习以为常。晓菲这两年的各种表现还是不错,她的辞职令我吃惊,也感觉非常惋惜。年轻本身就是资本,“跳槽”是个很形象的词,是对现状不满,重新选择职业,为谋生,也谋爱。

看着长发飘飘,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晓菲,喜悦和兴奋写在她脸上,黑色眼镜框后面是黑黑的眸子,随着笑容一眨一眨,感觉比去年瘦了一些,皮肤似乎更白了。她的声音很好听,柔柔的,普通话里带着胶东话的余味,她娓娓地说着这两年的经历,时儿兴奋,时儿抑郁。说到朋友,她的脸上又漾起笑意,新的工作已经确定,她这次回来就是办手续,之后去新单位体检报道。因为时间仓促,没有时间来得及给她去买礼物,从书柜里拿出一本新书,送给她。她希望我给她给写上祝福励志的话,以后看到这书看到这字就能想起我,看了看她,我写下了“天高任鸟飞”。她拿上书看了很高兴,抱着书说,要恭恭敬敬地读这本书。幸福和喜悦写在她的脸上,年轻真好,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都能让人高兴很久。

眼前的晓菲令我想起自己久违的青春岁月。想起我在南国的工作经历,想起那些岁月里给我印象深刻的人:瘦瘦高高沉默寡言的财务科长泉叔、见多识广热情开朗销售科长汤叔、快人快语的厂医阿梅姐、喜好逗趣的修木仔阿明。到中山见到的第一个人——那位经常穿着一身绿军装,说话刻板严厉,有些像政治教员的黎祖林(多少年前,看到电视剧《情满珠江》的一个人物我立刻就记起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因为一面之缘而结识的教师进修学校教英语的叶蓉老师。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还保留着她当年她写给我的信,一切就像昨天的事情。

认识叶蓉老师,很偶然。当时我在建材厂财务科做会计,她来厂里买地砖,在开票的时候,在众多嘈杂的声音中听到她有别于中山话的普通话,令我感到异常的亲切而惊喜。随即抬眼开始寻找,看到一个中等身材,戴着眼镜,留着自来卷的齐耳短发很文雅的中年女人正在办手续。我停下手里的事情,主动走上前问她,您是哪里人?她一听我说的普通话,眼睛里似乎也有一丝激动,打量着我说,我是成都人,你是哪里的?我们几乎同时有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如此,认识了才到中山不久的叶蓉老师,我帮着她办理了买水磨石地砖的手续,临别,她给我留地址和电话,让我有时间去找她。

一个周日,我和同学一起走过大半个中山老城,终于找到教师进修学校,在学校一栋陈旧的二楼里,穿过有些黑暗、长长的走廊,一扇开着的门里,看到了叶蓉老师和她的两个女儿。她的房间东西放得有些凌乱,看到我们来,正在收拾屋子的叶老师起身赶紧让我们坐。她的房间过于狭小逼仄,一间半的房间,一个小间拥挤地放了两张小床,进屋这间有张大床,书柜、餐桌、柜子上都放满了东西。她们在走道里做饭,有一些厨具放在屋里的橱柜里。

叶老师说,她才到中山时间不长,几个月前刚离了婚,不想留在伤心地,就离开成都的一所大学,来到这里。看着她那两个刚上中学的女儿,再看看这满屋局促的家具摆设,当时感觉是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很坚强,只是生活的担子对她而言,真是过于沉重了。她说单位分的新房子还没有收拾好,这是临时借住房子。她说来这里要适应很多:语言、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等,感觉都很不适应,这里的人爱谈钱、很势力,跟内陆人文化差别很大。初来乍到,课程是不能耽误,还有给孩子联系学校等等一些事情搞得她焦头烂额,原先没有想到的问题到这里问题成堆,压得她吃不消。之前,在来的路上,和同学还在猜想着叶老师该是一个幸福的女人,这位端庄秀丽、富于书卷气的女人,应该有一个幸福的家,不想遇到这样一个情况,这让我多少为她感觉落寞。叶老师的家里有很多书,有孩子的书,更多的是她自己的各类书籍。很久都没有看到有这种书香气息的环境,这人、这家居让我多少感觉一丝亲切。那天在叶老师家谈了很多,我们彼此都感觉非常愉快,叶老师也给与我很多的鼓励。

在当时中山以经济优势居于广东前茅,作为广东“四小虎”之一,这里是侨乡,很多人的亲眷都在海外,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人人挣钱,一个人干几项工作,叫炒焿,也是这里的时尚。内陆人到这里首先是习惯和观念上要跟得上,之后要适应这里的文化,需要很久的时间。

当时在那个处处都讲广东方言土话的环境感觉时时郁闷,工作上沟通是个问题,生活上很长时间感觉不适应。宿舍离珠江支流岐江仅二三十米的距离,天天早上都被来往驶过的轮渡的鸣笛声吵醒,也许前一分钟还在梦中与家人在一起吃饭、说话,可梦醒时分,听着轮渡的汽笛声,雨打窗棂的声音,才明白自己是身在异乡。那时单位饭堂里的米饭是糙米,又干又硬,一段时间以后,我常常犯胃病,广东人炒青菜从来不切,每到吃饭时分我就感觉痛苦万状。工作之余,除了同城的同学来找我去各处转,闲时翻翻书,那时做得最多的事情是给朋友写信,偶尔练练字。当时中山的新城有很多现代化装饰豪华高档酒店、酒楼、宾馆、商场,每到周末,很多香港和澳门客都会乘着轮渡上来娱乐,水上酒楼也不少,但是任你走遍大街小巷,居然很难找到一个像样的书店。记忆中,只在民生路上的一个很不起眼的街角的榕树下,有一间门面很小的书店,还是新华书店,在那里买过书。书信最大的好处是能训练一个人的思维,更能交流人的情感,我把书信当做以前没有写好的作文来写,下班后有的是时间,写信当练字,一举多得。每每收到朋友一周一两封来自学府的信件,我都有北归的念头。鸿雁传书,从南国到西北,从珠江到黄河,毕竟山千重水万道,时间漫长,终于我决定回到内陆。

临走前,我又去了一趟叶老师家,跟她道别。那一日去找她,她恰好有事不在,于是给她匆匆留言,放在了学校门房。短暂的相识,我们彼此都有相见恨晚感觉,转瞬又擦肩而过,人各天涯。回来后,陆续收到叶老师给我的一些信件,谈她的房子、她的孩子、她的工作、她的读书生活,还不厌其烦地给我传授学习英语的具体方法。我们的通信维持了一段时间,后来渐渐断了。

晓菲让我又重拾往事,在往事中我想起了久违的叶老师,想起她在那些岁月里给予我弥足珍贵的情谊......

王丽梅  笔名黎眉,散文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国防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文艺评论、报告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妇女报》《中国航空报》《中国剪报》《新湘评论》《生态文化》《创作评谭》《青海湖》《重庆晚报》《长沙晚报》《文化艺术报》《湖南报告文学》等多家报刊。多篇系列散文作品入选陕西省作家协会编辑出版的“丝路之魂丛书”散文集《丝路之魂·往事与前瞻》《丝路之魂·历史与文化》。曾获2015年度《人民文学》第三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全国旅游散文征文大赛佳作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