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32个字的墓志铭,第一次读让人发笑,第二次读让人落泪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生老病死虽然是自然现象,但作为人来说,总是对死者有着莫大的尊重。尤其是在中国,流行“死者为大”的传统。除非是罪大恶极之人,一般人死后都会赢来相对褒义的赞美之词。体现在墓志铭上,更是如此。

墓志铭是古今中外都有的一种悼念文体,一般是先说清楚死者的名讳、籍贯、生平,然后在写出他的功绩,最后再对此人的一生做出评价。据说撰写墓志铭在古代是非常赚钱的,唐朝时韩愈就是此中高手,以他的名望和地位,丧家给他的“谀墓金”是相当可观的。

大概有多少呢?好友刘禹锡透露“一字之价,辇金如山”,生动的事例是,韩愈撰写《王用碑》之后,王用的儿子以一匹宝马和一条玉带作为答谢。由于他写得多,又是文坛领袖级人物,因此佳作频出。著名的有《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柳子厚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等等。

巧合的是,韩愈与墓志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写了这么多著名的墓志铭,而他离世后,他的学生皇甫湜也为他写了一篇极为优秀的墓志铭——《昌黎韩先生墓志铭》。

小编好读书,少时连墓志铭都不愿意放过。然而,在众多的墓志铭中,有一篇却相当特别,第一遍读它,你肯定会捧腹大笑,然而第二遍读它,你会沉思感动,产生别样的感情。

这是在元朝时的一个墓葬中被发现的,因为此人籍籍无名,墓碑早已倒塌,而墓志铭上也以32个字写尽了他的一生:

公少,学书不成;去而学剑,又不成;去而学医,三年无问津者。公忧,公疾,公自医,公卒。

大概知道此人的名字写不写出来也无所谓,所以墓志铭上通通以“公”来代替,却让人很是半是笑,半是沉重。

初读这32个字,你一定会为他而感到可笑。说白了,这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废柴”,无论是学文还是学武,都没有成效,学医不但没能混出名堂,还把自己给害死了。这篇无头无脑的墓志铭,就曾经被编入明朝人的散文之中,叫做《公自医》。

好不好笑,一个将自己医死的庸医,竟然还写得如此郑重其事,让人忍俊不禁。然而读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有一些沉思。甚至会有一种可怕的想法,难道我们不就是这样一个并没有多少本事,碌碌无为的庸人吗?

我们曾经满心希望度过了童年、少年,也许认为自己是大英雄。然而,现实或早或迟会告诉我们,自己不过就是一个庸人而已。既没有超凡脱俗的容貌,也没有出类拔萃的智商,更没有绝世无伦的才华,我们也就是天底下最普通的那个人。我们终日忙碌,不过就是简单重复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也许,我们不会用医术将自己害死,但我们引以为傲的那些本事、特长,到底能有什么用?能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吗?

其实,这段墓志铭很像英国德比郡的一段铭文:

这儿躺着钟表匠汤姆斯的壳,他将回到造物者手中,彻底清洗修复后,上好发条,行走在另一个世界。

看完一遍之后会笑很正常,看完两遍之后还能笑的,应该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也许,岁月还未曾在你的身上留下痕迹,也许正是朝气蓬勃的年龄。但也许多年后,你再读到《公自医》,会泪流满面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