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平乐》中徽柔所唱司马光的词,艳丽十足,勾勒了风情画面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在历史传奇剧《清平乐》的尾声部分,司马光向宋仁宗控诉福康公主的种种不是。宋仁宗面对义正辞严的司马光,甚至有些招架不住,就连弹幕也在帮忙痛骂司马光只知道砸缸,却不懂得人情世故,看得小珏哈哈大笑。此时,徽柔出场,一边提着木偶,一边低吟浅唱,她的唱词正是司马光的《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徽柔用这首词反问司马光有没有过感情,这让司马光的气势大跌。

实际上,这首《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正是司马光所作。司马光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都有著作,学问精神,自然也懂得吟诗作赋。只不过司马光的志向并不在此,因此所作诗词不多,留下的词作只有三首,大多都是风情之作,这首就是不折不扣的艳情词: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这首词的上阕描述的是宴会场上所遇到的舞妓,但与其它庸脂俗粉不同,司马光眼里的她别有一番风情。她挽着一个松松的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仅此两句,就为我们描绘出清水出芙蓉的景象。一位清丽出尘、出淤泥而不染的少女向我们款款走来。

在这两句中,“松松”与“淡淡”两个叠词用心尤为良苦。要知道,在那种宴会唱和,歌女舞女们竞相争奇斗艳,都希望能引得文人雅士的青睐,以此艳名远播。因此,她们大多浓妆艳抹,尽情展现妖娆风姿。这位女子虽然也堕入风尘,但她却依然保留了那一份纯真。她并没有刻意化妆,也没有过分紧张,那种云淡风轻地气度,反而让司马光目不转睛。

接下来,司马光描绘她的体态婀娜,青烟翠雾般的罗衣掩饰不住姣好的身材。她的舞姿更似飞絮和游丝一般,漂浮不定。之所以司马光要刻画出女子的舞姿轻盈,除了进一步证明她的曼妙秀丽之外,更要营造出小鸟依人,我见犹怜的情绪。

随着这种情绪的酝酿,在下阙之中,司马光开头便直言不讳自己对她的爱恋:此番一见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这是司马光的性灵流露,却达到了雅而不俗的境界。面对如此惊艳的女子,还不如从来没有见到过,否则一见相思,难以自拔。对于这样女子产生了感情,还不如没有动情好,因为那样就不会为情所苦。

然而,司马光毕竟是见到了这位惊为天人的女子,就再也不能逃脱情网的束缚。哪怕是宴会散后,宾客离席,他也逐渐从朦胧的酒醉中清醒,依然无法自拔。漫步到庭院深深之处,只有斜月高挂,四处无声。这结尾之句,不但有朦胧的意境,更是营造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精彩片段。

司马光信手拈来,就是不写出结尾,故意设置悬念,引起人们的回味。他和这位女子的结局到底如何,这段感情到底有没有开花结果,似乎已经不必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清平乐》中说这首词是司马光年轻时的作品,而国学大师靳极苍在《唐宋词百首详解》中解释这首词应该是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被贬后游戏笔墨之作,并且借此抒怀,以佳人比宋玉。小珏无意与大师抬杠,但我认为在没有其它实证的情况下,我还是倾向于《清平乐》中的说法。

司马光虽然为人正直,温良谦恭,但更是一个感情充沛之人。否则,他不会为了友情而急中生智砸缸救人。同样,这样一个北宋文人,一定也和当时文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爱恨忧愁,也有自己的感情经历。就是爱情的滋润,让他留下如此的千古佳作,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