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误判为赝品的字画,差点被扔进垃圾堆,6年之后才被认定为国宝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说起文物,普通大众第一印象除了珍贵之外,就是怀疑是不是真品。确实,在利益的驱使下,在高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文物的真伪判定确实是比较头疼的问题。甚至连一些著名的国宝级文物,也存在着专家们的不同意见。这种现象在书法类文物中更常见,造假者完全可以将纸张处理,也可以将自己模仿得几可乱真。就是在鱼龙混杂之中,有些真的文物,也面临过被误判的尴尬时期,比如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上虞帖》就是其中之一。

这件文物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它还有个滑稽的名字,叫做《夜来腹痛帖》。此贴内容,就是关于王羲之在晚上突然腹痛,所以错过了与友人的会面: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如果您亲临上博,可以观看到这幅作品的洒脱。它笔走龙蛇,无所凝滞,俊秀不凡,充满着王氏书法作品中特有的风格。线条的变化,是用运笔的快慢而产生的,这让整幅作品看上去流畅无比,充满着明快的美感。那么这是王羲之亲笔所写吗?

纸张是有一定的保存年限的,严格来说,现存王羲之的作品,包括《兰亭序》在内,都没有一件是书圣亲笔所写的了。它们都因为战火和时间,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但是,一般认为唐朝人使用双钩临摹法得到的摹本,就可以视为王羲之的真迹。

这件《上虞帖》就是唐人的摹本,历代都被视为珍品。它曾被北宋《宣和书谱》所收录,使其名声大噪。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徽宗两位著名的书法家皇帝曾经收藏,也彰显了它的地位。只不过到了明朝之后,这幅作品散落在民间,再没有进入过皇室,这让它的真伪问题产生了疑问。

1969年,《上虞贴》在民间被征集之后,移交到上海博物馆。因为名气太大,又有长达几百年的“空窗期”,并没有被明清皇室和知名收藏家收藏,所以并没有认为“传承有序”而需要鉴定。初审时,许多专家甚至还认定,这就是一件赝品,差点将其扔进了垃圾堆。

然而,著名的鉴赏家万育仁先生总觉得该幅作品存疑,不能因为它消失在大众的视线中,就贸然做出决断。在他的建议下,《上虞贴》还是被锁在了库房中,等待慧眼识珠。

这一呆就是六年,直到书法大家谢稚柳先生听说此事后,专程找到上博,兴冲冲地要为《上虞贴》鉴定。结果,他得出的结论是该作品完全符合唐人双钩填墨的技艺方法,绝对真品。后来,人们特意采用了软X光透拍,发现了铁一般的证据。

原来,通过科技手段,专家们发现在它之上还有“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这是南唐内府的两方收藏印,也是在历代鉴赏书籍包括《宣和书谱》所提及的,完全可以真伪判断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是因为年代太久,保存不善,这两方印章弥漫不堪,只有通过专门的科技手段,才让它们清晰展示,也还了《上虞贴》的公道。

从此之后,再无人对《上虞贴》的真伪置喙。这件国宝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它被重新清理、装裱,焕然一新,也成为了上海博物馆的重要展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