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一风之音”怎样用15块钱的耳机打造22亿播放量

 蓝媒汇 2020-12-01


“戒戒、沙沙,先说好,我辣么萌,这个妹子我来撩!”“那一年我还貌美如花,现在被岁月摩擦摩擦,磨成了一个矮冬瓜,想想还有点小伤感呢!”“饭局交往,酒桌社交,是步入社会必备套路”…… 

“一风之音”不停地切换扮演着《西游记》里的不同的角色,惟妙惟肖,沉醉在又萌又搞笑的吐槽段子里,也赢得了万千观众的喜爱,他的声音已经红遍了大江南北。

“一风之音”真名叫王松龄,一风之音是他的艺名,河南周口的一个80后小生,2010年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计算机专业。

2015年以前,一风之音并不像现在这样被大家所熟知,那时候的他,只是一个非科班出生的配音师,仅此而已。尽管他配音的小广告、恶搞片、婚礼开场视频、动画片、广播剧不计其数。

虽是非科班出生,但一风之音模仿起葛优,周星驰,王宝强,胡歌等一些声音比较有特色的明星,以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的配音来,几乎分辨不出真假。

2015年1月,创业4年后的他,第一档属于自己的节目——《一风之音》上线,用一些电视片段来制作短视频,专注搞笑配音,走自己的特色之路,粉丝量、视频播放量一路高歌猛进。

近日,《一风之音》在美拍上粉丝突破40万,活跃度首次超越了“一风之音”微信公众号。不仅如此,《一风之音》一年半来,制作的300多期短视频已经在全网创下了令人咋舌的22亿播放量。

22亿播放量怎么打造的?真是一个费脑细胞的问题。

他肯定是个逗比,天生具有自带喜感;他肯定是个天才,十八般武艺,啥啥都会。

No!No!其实,他只是一个安静、内敛、勤奋的草根艺人,没日没夜自学配音,用15块钱的耳机,就开始了自己的短视频制作生涯。

“每一个搞笑的人都是一个悲剧,我们每一个片子的背后,都是一种无奈,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搞笑是他的表面,悲情才是他的本质。” 他说,就像小时候看周星驰的电影,乐呵呵的,现在再去看,很多时候眼泪刷的就下来了。

王松龄还说,生活很苦逼,我们需要快乐。我们要用幽默诙谐的方式,理解生活的真实。 

自学画画,用15块钱的耳机开启短视频制作生涯
    

王松龄在大学时学的是计算机,一名典型理工男,最后却做起了配音师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但其实他与声音早就有渊源。

王松龄是一名声音爱好者,从小痴迷声音,经常自己对着电视里面的人物模仿,但苦于成长环境没有专业学习的机会,一直都只能自学。

学生时代,一有时间,他就从网上找来各种教程猛啃,找各种影片可劲儿地模仿,一直梦想成为一名配音师。

大学四年,他将vb,vc,C++,java各种编程工具玩的滚瓜烂熟, CCNA,CCNP网络工程师资格证书一个不落,但他认为这仅仅是为求谋一口饭吃,不应该是他一生的职业。

“想做配音啊,可是接触不到,怎么办?自己创作呗。”王松龄在大二下学期,花了一个学期的课余时间自学了Flash动画制作。暑假,也没有回家,而是留在学校里,请教了动画学院的同学,学习画画技巧,用flash制作动画。

动画完成了,他花了15块钱买了个耳机,又找了一个萌萌哒的女同学一起配音,第一个作品《赤道与北极》就这样出炉了。



毕业一年后投入创业洪流,短视频点击量达22亿
 

2010年,王松龄大学毕业,在一家户外传媒公司从事配音和后期制作工作,后来公司倒闭,他自己开始创业。

一个小小的房间,一个话筒,一个声卡,一台电脑,就撑起了一片蓝天,徜徉声音的世界里。

说创业容易,做创业难。几年里王松龄看着他合作参与配音的一些视频自媒体纷纷功成名就,而他却还默默的躲在幕后。

“坚持到底有没有意义?我还能坚持多久?”他内心无比纠结。 

直到他的一个哥们告诉他,现在是视频自媒体爆发的一个时代,视频网站补贴非常给力,好的团队,每个月能达到几十万。他才猛然意识到,机遇来了,要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的品牌。

2014年下半年,王松龄组建自己的团队,推广自己的品牌——“一风之音”。

2015年1月,《一风之音》第一期在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当时影响力差强人意。随后,《一风之音》视频内容在各大平台推荐力度越来越大,粉丝量蹭蹭上涨。

“一风之音”从运营到现在全网有300万左右的粉丝,增长最快的时候,微信公众号粉丝每天能增加5000-10000人。视频全网播放量也达到22亿次之多。


紧追热点话题,赢得观众共鸣

王松龄的第一个作品《赤道与北极》是表达感人的爱情故事的动画短片,与现在搞笑、吐槽,紧追社会热点的视频风格大相径庭,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生存下来,才能生活下去。”王松龄认为,首先热点话题能够引起大家的讨论与关注,做得成功的话,会很快的引起热议。

对于自媒体来说重要的是不能跟时代脱节,对出现的热点话题迅速反应,以搞笑、吐槽这种更加亲民、更加接地气的形式让大家接受,粉丝也不会很反感。

热点话题是保证编导源源不断出创意的一个渠道,视频创意大部分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一些例子,这样才能引起共鸣。

当然,生存下来,也不是仅仅靠这些。

现在很多自媒体都在做同类短视频,如何让自己脱引而出,成为独一无二,才能真正的生存下来。

因此,打好内容牌是关键。

做出的产品必须是精品,不能滥发。要持续做戳中大家的痛点的精品,引导受众自发的传播,这样才能生活下去。当然,也要注意与粉丝互动,打造人格魅力,增强信赖感,加强与粉丝之间的黏度。


现在一个月收入等于去年一年总收入
 

22亿点击量的原创短视频,广告盈利应该还是比较乐观。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随着“一风之音”知名度越来越大,广告盈利也实现了翻倍。

王松龄说,现在一个月的广告盈利已经是去年一年的广告盈利总和了。

“一风之音”运营主要是制作一些恶搞吐槽配音类的视频,偶尔会有一些广告植入,视频植入广告是“一风之音”的主要收入来源,一个月约有20万左右的广告盈利。

看过《一风之音》节目的人都会感觉到,他们植入广告的方式很巧妙,会将社会热点、现象等和广告结合起来,让人感觉广告也很好看。

 “这个广告我给满分”是公号、美拍等平台上,“一风之音”经常获得的赞扬。


植入广告风险大,工作重点将进行调整

 尽管盈利翻倍了,但团队也壮大了。

“一风之音”刚起步时,全公司只有5个人,而如今已经增加到12个人了。王松龄说,每月的广告盈利目前只能保证员工的工资和基本开销,根本没有多少剩余。

事实上,视频植入广告这种运营模式,本身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风险,如果碰到特殊的情况比如某个月广告植入少了,甚至没有广告植入了,那就只能吃老本儿了。

 “我们还需要发展壮大,才不至于那么被动。”王松龄说。

目前,王松龄的团队也正在洽谈投资方面的事情,同时集合公司精锐力量,全新打造的一档综艺脱口秀+搞笑视频实拍栏目——《一风夜总烩》,这也将是他们今后的重心。

其实,除了“一风之音”外,王松龄的团队还运营“河南哪儿好玩”,一个关于介绍河南本地旅游、美食类的视频平台,但目前还完全没有任何收益,仅是传递他们的价值观的一个视频平台。



如果你有招聘求职诉求,欢迎注册大咖推荐信,两种方式可任选其一:
 
1.打开公众账号“记者站”,点击底部“推荐信”,注册求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